上期的梟雄電影裡提到了羅大佑同志,那今兒我就來聊聊「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只要你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就肯定聽過羅大佑的歌,《童年》《光陰的故事》《戀曲1990》《皇后大道東》《東方之珠》這些作品經常被致敬、翻唱。但說起羅大佑這個人,我猜哈,九零或九五後的同學可能不是很熟悉了,就覺得是個歌壇老前輩,很牛逼,但又不知道具體怎麼個牛法。
這篇文章算是羅大佑的自來水,雖然我總說每個人喜歡什麼不可強求,但我總是管不住自己「好告世人」的壞毛病,希望自己熱愛的東西別人也會喜歡。
在我心目中,羅大佑、崔健、李宗盛,是站在華語流行樂壇最高層的三個人,都有資格被稱為「教父」。老崔偏搖滾,李宗盛偏大眾,羅大佑的綜合能力強,他啥類型都玩,也都玩出了頂尖水平。
我沒找到這三人的合影,羅大佑倒是和他倆都同框過。(大家腦子裡合併一下同類項吧)
羅大佑的履歷太複雜,別說一篇文章,上下兩冊書也未必夠。我下面簡要的說說,間或放幾首我很喜歡的作品。
羅大佑是臺灣出生的客家人,家裡世代行醫,他是三個孩子裡的老么。父親不但醫術高明,還熱愛音樂,在父親看來,醫生如此受人尊重的職業,應當具備很高的修養,於是買了一架鋼琴回家,讓孩子們彈琴。
羅大佑一家
也正是這段童年經歷,為羅大佑日後的音樂道路打下了基礎。他老爸呢,肯定打死也想不到,自己竟然培養出了個大音樂家。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搖滾樂、民謠以黑膠唱片的形式出現在臺灣的市場上,從小學習鋼琴又熱愛音樂的羅大佑自然深受影響。
讀完高中的羅大佑承父志,考取了醫藥大學,不過他對學校不滿意(可能不是985或211級別的),決定復讀再戰。誰知休學這一年他在臺北沒好好學習,卻和之前的高中同學組建了個樂隊,取名「洛克斯」,他在其中擔任鍵盤手。
洛克斯樂隊
復讀卻跑去組了樂隊,如果成績比去年好真是老天瞎了眼,羅大佑的復讀成績還是只夠上醫藥大學,只能硬著頭皮去讀。大學期間,他的全部業餘時間都貢獻給了搖滾樂與民謠,而且開始嘗試創作,後來著名的《鄉愁四韻》那時已經成型。
不久,他等到一個機會。
臨近大學畢業,中學時的樂隊成員王振華牽線,希望他為電影《閃亮的日子》創作插曲,羅大佑寫了三首:《閃亮的日子》、《神話》和《歌》。這部電影現在之所以還有人經常提起,並不是因為主演是當時大紅大紫的劉文正,而全部得益於這個籍籍無名的醫學院畢業生。
這三首裡最有名的是《閃亮的日子》,我最喜歡的是《歌》,歌詞是徐志摩的一首詩歌譯作,羅大佑譜的曲,後世被無數歌手唱過,我放劉若英版本的吧。(現場版開頭的吶喊聲有些吵)
因為這三首插曲廣受好評,羅大佑建立了創作自信,通過《閃亮的日子》,羅大佑還結識了一個叫張艾嘉的女演員。
張艾嘉比羅大佑大一歲,當時已是備受矚目的影視明星。羅大佑雖然顏值不高,但才華牛逼,張艾嘉曾用「驚為天人」這種詞來形容其創作能力。
為了向張艾嘉表達洶湧的愛意,羅大佑為她創作了許多首歌,《童年》、《光陰的故事》《是否》這些名作都有張艾嘉的影子,1981年還以製作人的身份幫張艾嘉錄製了專輯。
但兩人戀情曝光後矛盾逐漸增多,一年後羅大佑心移別處,寫下了《戀曲1980》中的經典歌詞:「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
此時的羅大佑雖然已寫出不少經典歌曲,但都是捧紅了歌手,他一直在幕後,大眾並不認得他。
我曾不止一次聽人抱怨過羅大佑嗓音難聽,說他唱歌「像含著一塊兒糖」。確實,以「歌手」的標準來說,羅大佑去海選可能第二輪都到不了,但他的才華實在是太過突出,有了這個殺器,聽著聽著,也就習慣了,別人還唱不出他那個糙味兒呢。
時間來到1982年,羅大佑開啟了自己的音樂之路,發布了《之乎者也》,後來這張專輯被譽為華語流行音樂的裡程碑。好像是2000年的時候,臺灣搞了個世紀評選,這張專輯名列冠軍,真是怎麼誇都不為過。
這張專輯其實早就已經做好,但當時的大唱片公司覺得羅大佑太另類不會有市場,不願出版,在被退稿多次後,一家剛剛成立的小唱片公司接受了這位熱愛音樂的放射科醫生,這家公司的名字叫:滾石。
滾石的創辦者段鍾沂、段鍾潭兩兄弟之所以願意發行《之乎者也》,也是沒別的選擇,公司剛起步,那就讓這個「怪咖」試試吧。
萬萬沒有想到,《之乎者也》以叛逆者的姿態直接刺中了臺灣年輕人的心,當年就大賣出了15萬張,其影響不亞於幾年後崔健唱出的《一無所有》。這張專輯也為滾石唱片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調。
除了《光陰的故事》《童年》這些曲目,專輯中有兩首值得好好說一下,因為它們,羅大佑無論從立意還是思想深度,都超出了同時代的歌手一大截。
首先是《鹿港小鎮》,我直接放現場視頻了,這個爆炸頭造型是模仿Bob Dylan的。
八十年代初的臺灣是蔣經國主政時期,經濟位列亞洲四小龍,政治文化氛圍逐漸脫離威權高壓,電影、文學、音樂都迎來了「新時期」,藝術家們開始厭惡之前溫香玉暖的小情小調,渴望創作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
《鹿港小鎮》就是這一現實主義思潮的傑作,它不再一味的抒情,而是假託了一個小鎮青年的口吻,來反映經濟大潮下城鄉之間的身份撕裂,這是羅大佑的第一首「政治歌曲」。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因為這首歌,我上回去臺灣的時候還專門去鹿港鎮住了一天,其實羅大佑寫這首歌的時候,並沒有去過鹿港,但我就是想去一趟,那時正好有個廟會,好多人在燒香。
專輯中第二首特別的歌是《將進酒》。這首歌李志非常喜歡,我聽他在現場唱過好幾回。
我把歌詞都放在下面,從中你能看出羅大佑的筆力有多強。遍覽華語樂壇,沒有幾個人有能力和天賦寫出這種詞曲。
潮來潮去 日落日出
黃河也變成了一條陌生的流水
江山如畫 時光流轉
秦時的明月漢時關
雙手擁抱是一片國土的沉默
少年的我迷惑
攤開地圖 飛出了一條龍
故國回首明月中
風花雪月 自古依然
祖先的青春刻在竹板上
愛情如新 愛情不在
聖賢也擋不住風流的情懷
多愁善感的你已離我遠去
酒入愁腸成相思淚
漠然回首 想起我倆的從前
一個斷了翅的諾言
光陰似箭 日月如梭
童年的文章如此做
青春不再 往日情懷
我未曾珍惜的我不再擁有
親愛的朋友 你的心事重重
何處是往日的笑容
莫再提起那人世間的是非
今宵有酒今宵醉
莫再提起那人世間的是非
今宵有酒今霄醉
這首歌的每一個字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其中透露出一種悲傷又無可奈何的豪邁。日月輪轉,黃河變成了一條陌生的河流,最後我只能今宵有酒今宵醉。
那一代臺灣文人心中是很渴望故國的,現在的灣灣真是豈有此理。
《之乎者也》的大賣讓羅大佑紅了,很快,他在國父紀念館舉行了他人生中第一場演唱會。
一年之後,羅大佑發布了《未來的主人翁》。
其中既有犀利批判的《現象七十二變》,也有充滿無力感的《亞細亞孤兒》。
這首歌的背景是臺灣被逐出聯合國,前四句歌詞就把臺灣的尷尬處境表現的淋漓盡致,絕對的大師手筆。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這張專輯中也不光是政治歌曲,還有《愛的箴言》與《小妹》這種優美的抒情曲。尤其是《愛的箴言》對我有特殊意義,多年前結婚時,我就在臺上自彈自唱了這首歌。(不過我現在快忘記怎麼彈吉他了....羞愧)
僅僅兩張專輯,羅大佑就坐上了臺灣最有才華創作人的位置。
1985年,他又帶來了一張《家》。
聽眾有點懵,《家》裡那個「憤怒青年」羅大佑不見了,沒有了犀利的吶喊與批判,曲風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平靜。專輯最有名的是那首《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發行後反響不是很熱烈。後來大家都承認,《家》被嚴重低估了,裡面的歌從製作到構思,都是超一流的水準。
寫到這兒我發現尷尬了,碼了一大堆字兒,才到1985年不行,再這麼寫今天就來不及發推送了,下面我再放三首,咱就結束。
第一首是《海上花》,寫於1986年,也是首電影插曲(不是侯孝賢的那部),羅大佑寫詞寫曲的能力真是太厲害了。我放蔡琴阿姨的版本吧,羅大佑的歌適應性很強,不同人的演繹有不同的味道。
第二首是《家II》。
《家》一共有三首,就是用數字標註,去年他還靠著《家III》獲得金曲獎,這首《家II》被公認是最好的,三首家貫穿他的音樂生涯,說明這個主題對他的重要性。
最後一首了,那就放經典的《東方之珠》吧。這首歌羅大佑1991年就寫好了,可以說是一首獻給香港的情書。
22年前香港回歸之際,你在中國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聽到這首歌被唱響,歌詞連我媽都記得。大家聽的應該是劉德華與那英唱的那版吧,那我就放這版。
當時我15歲,其實不太能理解香港回歸對中國的意義,現在偶爾再聽到這首歌,可以說是感慨萬千,羅大佑真是太會寫這種命題作文了。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
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羅大佑不是個一般的創作者,他可以說是華語流行音樂的支柱型人物,我還沒聽說哪個圈內人說羅大佑「水平不行」。他也是很多成名歌手的偶像,說他是華語樂壇的Bob Dylan並不為過。
2016年舉辦了一場名為「假如我是羅大佑」的演唱會,張宇、動力火車、彭佳慧、李泉、戴佩妮這些實力唱將都上去實名追星,唱羅大佑的歌。
行,就到這兒吧,我知道寫的很不好,是我低估了這篇文章的難度。白天一直在寫節目文稿,晚上才動筆,以為以我對羅大佑的了解,咔咔咔就寫完了,沒想到搞成醬紫,向大家道歉,以後有機會再補充吧。
希望我以上很蹩腳的介紹能讓你喜歡上羅大佑的音樂,我很慶幸曾經有過他這樣一個天才,否則華語流行音樂的歷史會丟失掉很多光彩。
這周推款襪子,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該買襪子了天氣轉暖,我喜歡穿船襪,這款襪子沒什麼高大上的特點,就四個字:物美價廉。上面是男款下面是女款,正規牌子,同學們買呀!
往期音樂欄目精選:
燕姿
讓普京化身迷弟的俄羅斯殿堂級樂隊
皇后的狂想曲
Sting
今天似乎非常適合聽這張專輯
X!!
吟遊者張楚
巨匠駕到
把「噴」變成藝術的男人
聊聊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