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財富網
年內亞洲最大生物醫藥IPO項目來了!
臨床CRO龍頭杭州泰格醫藥今日(7月28日)起招股,定價區間為88至100港元,擬募資107億港元(約合13.8億美元),這將成為今年以來亞洲生物醫藥公司IPO規模最大的項目。
泰格醫藥2012年於深交所上市。截至發稿,公司股價為103.80元,市值778億元。年初至今,該股價漲超60%。
公司上市後,泰格醫藥將成為繼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後國內第三家A+H上市的CRO企業。業內人士介紹,醫藥從研發到上市,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由於臨床試驗流程繁瑣,業務相對簡單,很多藥企將這一部分業務外包,尤其是外資醫藥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時,需要在中國進行臨床試驗,其中「代工」臨床試驗的業務就是CRO。
泰格醫藥今起招股
將成為國內CRO領域第三家「A+H」公司
今日,泰格醫藥發布公告稱,將於7月28日-7月31日招股,公司擬發行約1.07億股股份,其中公開發售588.86萬股,國際發售約1.01億股,每股發行價88-100港元,每手100股,預計7月31日完成定價,公司將於8月7日掛牌。
以港股IPO定價區間計算,公司2021年P/E倍數為42.9–48.8。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招股金額已達到此估值水平。
根據招股書中,此次泰格醫藥赴港 IPO 所籌措的資金主要用來增強運營產能,滿足海外市場不斷增加的需求;為日後潛在收購或者投資提供資金,補充現有業務等等。
2012年泰格醫藥在深交所上市,對於泰格醫藥為何多在A股的基礎上選擇加碼H股,私募基金經理、凡德投資總經理陳尊德表示,泰格醫藥選擇在港股上市一方面是增加融資渠道,另一方面 CRO 業務也需要朝著國際化路線發展,港股上市有助於其獲得更多海外投資機構、大型醫藥企業的關注。
高禾投資管理合伙人劉盛宇表示,「在A股、港股同時擁有上市平臺將更有利於公司打造品牌、業務獲取、人員激勵等。泰格醫藥正好借港股上市契機,不斷深化全球布局。」
招股書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稱,按2019年收入及截至2019年底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數量計算,泰格醫藥是中國最大的臨床合同研究機構。按2019年收入計算,其也是全球臨床合同研究機構前十強。2017至2019年,公司完成了400多項臨床研發外包項目。
圖片來源:招股書
目前,泰格醫藥主要提供臨床試驗技術服務以及臨床試驗相關服務及實驗室服務主要包括藥物和醫療器械的臨床前研究至上市後研究。其中,臨床試驗技術服務主要指創新藥物、仿製藥及醫療器械臨床試驗運作服務以及與臨床試驗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包括醫學撰寫、翻譯及註冊服務、以及藥物警戒服務。而臨床試驗相關服務及實驗室服務則主要包括數據管理及統計分析、臨床試驗現場管理及受試者招募及泰格醫藥的香港聯交所上市子公司——方達控股提供的實驗室服務。
截至目前,泰格醫藥已在亞太地區、北美及歐洲的12個國家和地區設有17個海外經營地點,海外團隊成員達732名,以滿足中國客戶在海外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中國及國際申辦方客戶日益增長的跨區域項目研發需求。
2017至2019年,泰格醫藥完成了400多項臨床研發外包項目。如果按2019年收入計算,泰格醫藥算得上全球臨床CRO前十強。
在深交所上市後,泰格醫藥主要從事為醫藥產品研發提供I-IV期臨床試驗、數據管理與生物統計、註冊申報等服務。2019年12月13日,泰格醫藥董事會審議通過H股上市計劃,並於7月19日通過了港交所聆訊,有望成為國內CRO領域第三家「A+H」公司。過去三年,包括泰格醫藥、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在內的多家CRO企業均保持了25%~35%的較高複合增速。
不過,泰格醫藥在國內CRO市場中仍處於第二梯隊,離市值超2000億美元的藥明康德、藥明生物所在第一梯隊還有一定的距離。
2019年,臨床合同CRO研究機構市場佔藥品合同研究機構市場最大部分,佔全球藥品合同研究機構市場總額64.9%。同樣,在中國臨床合同CRO研究機構市場佔了中國藥品合同研究機構市場總額 54.4%。
泰格醫藥營收增速逐年放緩
財報顯示,過去三年,泰格醫藥營收從16.83億元增長至28.03億元,不過增速在逐年放緩,2019年同比增長21.91%,而2018年這個數字為36.67%。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泰格醫藥也受到一定衝擊。2020年一季度泰格醫藥實現6.5億營收,同比增6.77%,增速放緩。
圖片來源:一季報
從收入構成來看,臨床試驗技術服務和臨床試驗相關服務及實驗室服務的收入佔比較為接近,前者在過去三年的佔比分別為44.6%、48.2%、48.0%和46.2%,而後者的佔比則分別為55.4%、51.8%、52.0%和53.8%。
圖片來源:招股書
而在各自的毛利方面,臨床試驗相關服務及實驗室服務的毛利始終更高,而臨床試驗技術服務的毛利則在過去三年持續增長,其主要由於近年來隨著對臨床試驗質量及完整性的日益關注,導致臨床合同研究機構市場優質服務供應商的重新定價上漲,同時運營效率亦有所提高。
而在研發費用方面,泰格醫藥在2017年至2019年、2020前3月的研發開支分別為4970萬元、8800萬元、1.24億元和3423萬元,主要是研發人員的員工成本。
自上市以來頻繁併購
5年內收購數十家公司
業內人士認為,營收增長放緩的原因主要由於,泰格醫藥淨利潤近一半來自於經營之外。其中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85 億,投資收益 1.8 億,這兩項收益都歸功於泰格醫藥在倒騰子公司股權買賣過程中產生的的評估收益。
自上市以來,泰格醫藥頻繁併購,2015年至2019年,泰格醫藥分別收購了方達醫藥、北醫仁智、韓國Dream CIS、捷通泰瑞等數十家公司,僅2019年,泰格醫藥就收購了北京雅信誠、方達蘇州、RMI、BRI四家公司,分別花費1.19億元、4170萬元、3195萬元和2026萬元。
2015年,公司商譽為4.7億元,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其帳面商譽漲至13.63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為16.54%。這意味著,一旦併購標的無法完成業績對賭,很可能造成商譽的減值。
2015年至2019年間,北醫仁智、韓國Dream CIS、捷通泰瑞等均出現了未完成承諾業績的情況。其中,泰格捷通2016-2018年分別實現淨利潤3027萬元、2103萬元、2493萬元,僅實現業績承諾的75.67%、43.81%和43.28%。
年內股價累計漲超60%
淡馬錫和高瓴資本「加持」
泰格醫藥在A股漲勢不斷,自2017年低點累漲近4倍,今年以來股價已漲超60%,最新市值高達778億港元。
截至2020年一季度,高瓴資本持有泰格醫藥750萬股份,佔比總股本1%,截至7月22日收市高瓴持倉市值達8.41億元。其他股東方面,淡馬錫持股2.64%,中央匯金持股1.99%,高瓴資本持股1%。
實際上早在2018年6月,也就是泰格醫藥在深交所掛牌上市6年以後,全球兩大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淡馬錫和高瓴資本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各自購入泰格醫藥500萬股股票,彼時的成交價為每股55.15元。
而如今,每股107.74元的價格較買入價已上漲95.36%。目前,淡馬錫和高瓴資本各自持有泰格醫藥2.64%和1.00%的股份。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CRO/CMO行業,高瓴資本不僅只投資了泰格醫藥一家,還投資了藥明康德、方達控股、藥明生物、凱萊英等同賽道公司。光在CRO/CMO行業,高瓴資本至今累計持倉市值就已經超過150億港元。
(責任編輯:DF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