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王海亮 韓全興
圖文製作/林看雲
舊蓮池書院在保定古蓮花池。始建於元代,為北方著名園林。其地林泉幽邃,魚鳥泳翔,樓臺亭榭,雲物蒼然,素有「城市蓬萊」之譽。
清雍正十一年(1733),總督李衛奉命創建書院,招直隸全省沉潛學問者肄業其中。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弘曆曾三次蒞院視察,賜「緒式濂溪」匾,並賦詩以勉師生。乾隆以降,主講者如汪師韓、章學誠、黃彭年。李嘉瑞、張裕釗、吳汝綸等皆為一代名師。黃主院時,廣收圖書於萬卷樓,以義理、考據、辭章、經濟之學訓士。張主院時,招日本留學生,使蓮池名揚海外。吳主院則刊刻圖書,改革課程,將博物、格致、機械、英語、日語等現代教學內容引入,聘請外國教師任課。生徒中劉春霖為中國最後一位狀元,自稱「第一人中最後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冬,改名校士館,旋改為文學館。1912年改名省立二師附小。
今古蓮池園林基本保存完好,闢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向遊人開放。園中尚存牌坊、水東樓、藻詠廳、君子長生館及濯錦亭、觀瀾亭。不如亭、六幢亭、綠野梯橋、水心亭、響琴橋、響琴榭、東西碑廊等建築,藏有《蓮池書院法貼》、《大清三藏聖教真經》、《蓮池書院課藝》等。
古蓮花池相關介紹見文末「閱讀原文」
新蓮池書院坐落在市農業生態園內,由書院和書院精舍(南園)、書院草堂(北園)三部分組成,是在我市復建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項目,是我省首家復建的獨立建築的大型書院,也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點扶持的文化復興項目。
書院建築借鑑了園林建築藝術,充分展示保定古蓮花池和蓮池書院的藝術風格,以蓮花池為中心,疊山豎石,花木扶疏,參差搖落,一派天然景觀氣象;院內亭、臺、樓、閣,次第展開,錯落有致。設有蓮池書院博物館、萬卷樓、研北樓、學古堂、名人舫、碑廊等建築,文化底蘊深厚,顯示了對聞名全國蓮池書院的傳承與發展。書院啟動,將以一池靜水、滿池碧蓮,以及亭臺間花木蔥蘢的清新幽雅,迎接八方學子和遊客。
新蓮池書院旨在"開展國學教育,弘揚中華文化",在深入研究和挖掘書院文化底蘊、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基礎上,按照"一主兩輔"的發展思路,即以國學教育培訓為主業,以藝術體驗和文創產業為輔,營造中華文化精神家園。努力開拓,像蓮池書院那樣,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中華文化研究的學術中心和國學傳播的基地,也為家鄉書畫藝術提供一個創作、交流的平臺,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提供藝術體驗的殿堂。
新舊兩家書院均有楹聯刻掛,茲錄於此。
蓮池行宮十二景"之一,在曲步橋之南。現在此亭為重簷八角攢尖頂,兩層,高12米。內柱之間以格扇為門窗,門內有旋轉式木梯通頂層;下層簷柱之間安裝坐板。行宮時期,此亭是五柱虛敞的圓形攢尖頂亭,狀似鬥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光緒年間,改為八角形。它四面臨水,因此又名"水中亭"或"水心亭",1931年改稱"臨漪亭"(元代雪香園中的亭名)。它是北塘的中心景觀,地位突出。在園藝技法中,它屬於水東樓與君子長生館之間的"添景",使對景中間不虛空,有層次。柱聯"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為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所題。
此亭名"宛虹",是與亭南的拱形石橋相關的。直隸總督方觀承在《蓮池十二景圖•宛虹亭》的說明中說:"相如賦云:宛虹施於楯軒。緣其偃蟺水心,故取諸此。"意思是:因為笠亭和拱橋覆蓋並相連在水塘中心,所以把司馬相如《上林賦》中"宛虹施於楯軒"的意思用到這裡,為它命名。
此聯為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書寫,1804年書贈僧友的。鄧石如(1743—1805)字懷遠,號完白山人,安徽懷遠人。著名書法家、篆刻家。蓮池北塘如海,高芬軒正面有真龍天子康熙書寫的擘窠大字——龍飛,這不是龍的世界嗎?蓮池 「鶴柴」,鶴群棲息,聲聲傳達著唳天之志,豈非鶴之家鄉?
此閣在北塘北岸正中,南與藻泳樓相望。歇山頂,高兩層,四周有廊道。南側有平臺伸向水中,便於賞荷。方觀承在《蓮池行宮十二景圖•高芬閣》中描述說:"每當風清月曉,翠盤擎露,紅萼卷涼,襟袖之間,別饒肅爽。" 閣聯"林蔭晴和,蘭言曲暢;流水今日,修竹古時",為清代有"淡墨探花"之譽的書法家江蘇丹徒(今鎮江)王文治所撰。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西湖長,清代乾隆二十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充會試同考官。文學家、書畫家。有《夢樓詩集》、《賞雨軒題跋》等。 「高芬」源於《晉書》「高芬遠映」之句,高芬即高潔的節操。此閣,為《蓮池十二景》之一,軒旁有翠柏高槐,紫藤竹林。閣前有池水,閣後有蓮池書院。「蘭言」,語出《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裡,蘭言指書院莘莘學子切磋品格、砥礪志向的肺腑之言。此聯極富意境,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時空轉換,韻味無窮。王文治書法清俊飄逸,極具風神。書法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說法,就分別指劉墉和王文治書法而言。
洒然亭在太保峰以西,地處北塘西北隅。四柱攢尖頂,四周虛敞。《蓮池行宮十二景•鶴柴》中記載,"洒然"本是小石橋(即響琴橋)的名稱。此亭不知始建於何時,郭雲豐光緒五年(1879年)所寫的《蓮池臺榭記》中提到此亭。今亭為"庚子之厄"以後修復的。此處地勢略高,南臨深潭,西鄰蓮池的進水口。遊人至此,有神情清爽的感覺,故將亭命名為"洒然"。亭匾是1931年河北省主席王樹常所題,柱聯"丹花綠樹錦繡谷,清瀾白石玻璃江"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撰書。
此聯為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所撰。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四川學政等職。著有《惜道味齋經說》、《說文段注駁正》、《東州草堂詩文抄》等。道光二十年在京城翰林院供職,其父何凌漢(曾任吏部尚書)病故。扶柩南行,入秋返京。應朋友之邀,在保定小住。到南司署訪封煢生,到總督署訪方鐵珊,在朋友陪同下優遊蓮池書院,在洒然亭揮毫寫下這副楹聯。「丹花綠樹」和「清瀾白石」是蓮池的寫實,「錦繡谷」和「玻璃江」是寫實基礎上的比喻與升華,楹聯寫得有聲有色,對仗工穩,堪稱佳對。
堂開綠野,園闢華林,俯仰千秋
留勝跡;
地接瑯嬛,山鄰宛委,師承百世
起人文。
此聯為陽春李景明作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綠野,唐代宰相裴度有私人別墅「綠野堂」。華林,東漢、三國有華林園,為宮苑。蓮池為元代張柔開鑿,後為張柔副將喬維忠的私人園邸,清代曾做皇帝的行宮。「留勝跡」非常準確。下聯瑯嬛,指「瑯嬛福地」,那裡是神仙洞府,見張華《瑯嬛記》。宛委,指宛委山,會稽山的一峰。《吳越春秋》說禹登宛委山得金簡玉字之書。下聯說,蓮池是學子福地,文明淵藪,培養文人學者的好地方。
花落庭閒,愛光景隨時,且作清遊
尋勝地;
蓮香池靜,問弦歌何處,更教思古
發幽情。
清同治"蓮池十二景"之一。面闊5間,進深2間,背西面東,歇山頂,前有卷棚抱夏3間,四周廡廊環抱,臺基延伸入池,可憑欄賞荷、垂釣,故同治年間(1862-1874)名釣魚臺。門額有"君子長生館"五字匾,寓"君子之德,與世長存"之意。
此聯為如皋朱煥彪所作隸書聯。園林因多年軍閥混戰遭毀壞,1931年,時任河北省長的王樹常集資修繕蓮池,9月完工,對聯是修繕後寫上去的。上聯寫庭花凋落,園景空闊,只能尋訪往日的名勝地了。下聯寫蓮池依舊,但「弦歌何處」?點明蓮池書院不存在了(1904年蓮池書院停辦),更叫人發思古之幽情。此聯情調低沉落寞,透露出作者對蓮池往日繁盛的思念和對時事危難的憂慮。
古蓮花池中「小方壺」取自「方壺勝境」,是以人們想像中的仙山樓閣為題材而建造的。如果說匾額是對此處的比喻,贊其仙境般美輪美奐,那麼楹聯則是對小方壺及周圍景致的具體描寫,靈動又富有生機。
楹聯的落款人是成親王永瑆,乾隆的第十一個兒子。他以楷書、行書著稱於世,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稱乾隆四家。
成親王是乾隆第十一子,號少庵、治晉齋主人等。小方壺為君子長生館南配房,這裡清雅幽靜。方壺,即方丈,傳說為東海三仙島之一。上聯寫其靜。竹靜,好像可聽到玉佩相碰發出的聲音。下聯寫其寒。松寒,冷清得要去傍綠荷。寂靜和冷清正是仙島的環境,也與小方壺相合。聯為行書,既有趙孟頫的秀整,又有歐陽詢的勁健,是書法精品。
在蓮花池園內南塘南岸。清同治蓮池十二景"之一。高敞西向,面闊5間,軒前翠竹千竿,迎風搖曳,取宋歐陽修"竹色君子賦,猗猗寒更綠"的詩意以名軒。為文人學士賞雪品竹、吟詩唱和之所。每逢冬雪初降,園林銀裝素裹,遊人多來此賞雪。乾隆帝有詩云:"竹徑延長不在多,寒瀟颯更綠婆娑。坐軒人設衛風展,君子應懷勉切磋。"軒南是紅棗坡,因棗樹叢生而得名。每當金秋,滿坡棗實纍纍,令人生羨。
寒綠軒南有一宅院,名「竹煙槐雨」,宅名取自宋代吳文英《夢窗詞·數日西風》之句「綠水暫如許,奈南牆冷落,竹煙槐雨」。槐煙竹雨門旁一副對聯:此聯寫冬季月夜屋宇附近的梅影與竹煙,與竹煙槐雨的情景十分貼切。該聯作者不祥,為清代書法家王文治所書。
此聯書於乙卯(1795年)清明後一日,鈐印:王文治印(白)、曾經滄海(白)。此書俊秀瀟灑,飄逸流暢,兼有所宗各家之長。
在古蓮花池內,濯錦亭西北、萬卷樓東側的小型建築,就是寓「笑予無事一身老,研北花南幽興長」詩意,而命名的花南研北草堂。
這裡曾為多功能場所,既可以宴請賓客,也可以賞景吟詠。直隸總督方觀承在《保定名勝圖詠》中寫道:「在萬卷樓東南。襟宇高潔,簷廡靜深,宜於賓宴之所。左右別區二小院,左曰『重閬之居』,右曰『因樹軒』。前蔽敞廈,平臨曲沼,略彴跨之,題曰『清餘於適』。後為『時術齋』。」
花南研北草堂位於春午坡西南,萬卷樓以東的蓮花池北岸,是由堂前主院與用東、西兩個月洞門相通的左、右套院組合而成,以單層建築為主,由復廊、平臺、亭、軒、護欄、圍牆環護的景觀。
此堂為花格窗、雙坡頂、三開間、坐北面南的正房,左院為供遊宴的「重閬之居」,右院為因樹而名的「因樹軒」。沿主院南北軸線可達院北高大的「時術齋」。
這裡是宴請賓客的地方,從直隸總督方觀承的詩作中可以讀到:「水石自幽賞,笙瑟亦清音。瑤堂悅賓宴,文酒近芳林。古藤方交花,鬘舞力難任。」
草堂前的小水池中的流水與石景,自然是幽雅的欣賞品,管弦樂器發出的,都是清脆悠揚的聲音。方觀承高興地在華美的廳堂裡宴請貴賓,他們飲酒賦詩,幽雅的情調親近春天的樹林。池岸邊的古藤正交錯地開花,成串如瓔珞,在春風中舞動,使得藤蔓力弱難禁。
這裡也是清幽的研學場所,蓮池書院院長張敘便常在此處著述,曾寫下:「閬苑重扁水一灣,草元人與草堂閒。十年清景容消受,日在花南研北間。」
像仙人居所的閬苑,設有重重門戶與世隔絕,並有一灣清水阻攔客踵,淡泊名利、專心著述的張敘,心境如草堂般清靜。行宮建成十年來,園中清麗的景色形成的幽靜環境允許他充分享受,每天在此著述又賞景。
此聯作者不祥,為清代書法家王夢樓所書。此處環境清幽,因此將它比作杜甫在成都的草堂。「研」通「硯」,造園者把這裡作為賞景吟詠之所,故名「花南研北」,是形容這裡適於賞景著述。瓶花為雅士書齋之伴,清馨散發,淡雅適人,縱是凋謝,飄落硯田,則是餘香歸於翰墨之中,令其香味長存;衙齋窗外,綠竹稀疏,陣陣微風吹過,時聞翠竹拍打小窗之聲,雅士讀詩作文,正可借院竹風吹之音化為詩書之韻,更顯得聲情並茂,翠竹拍擊窗欞的聲音和著彈琴的韻律更加優美,意味深長。
蕊幢精舍由「課榮書舫」沿石徑南行轉東,茂林修竹之中座落著兩重寂籟深邃的庭院。西院朱門之內向裡是「十誦禪房」,過禪房是「藏經樓」。「十誦」是「十誦律」的簡稱,總指佛門的十項戒律。禪房名「十誦」,今譯就是「肅規堂」的意思,加之《乾隆十二景圖》記載,藏經樓「內奉大雄教典七千餘卷」,由此可以確知該院是園中的佛宇。
與此院相聯的東院,南北相向各有精舍三間,題名「煨芋室」和「籙窠」。
「煨芋」一詞,出自《鄴侯外傳》一書,說的是唐朝李泌遇仙的故事。李泌自幼好道,天寶初年在衡嶽寺讀書時發現寺中有一名叫懶殘的和尚,行為異乎群僧。夜半時分,他特意潛往拜見。懶殘正獨自津津有味地吃著在牛糞火中煨熟的芋頭,好半天才叫跪拜一旁的李泌坐下,又叫他將自己吃剩的芋頭吃掉後,才對李泌說:「不必說什麼了,你有做十年宰相的命分。」後來,李泌果然「匡佐四聖」(唐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帝),參決軍國大事,並在德宗朝代做了十年的宰相才成仙而去。「煨芋」此後就成了際遇仙人而得「天機」的典故。
「籙窠」的「籙」字,係指道教的秘文秘錄。這裡當年是否收藏有道教的符籙或道藏,因不見記載而無從查考,但和「藏經樓」相對而言,「籙窠」當是專儲道1、籙之所,因而此處院落當年應是園中的道宮。
關於「蕊幢精舍」,「蕊藏」出自佛典華嚴經中「花藏世界海」一說。此說九洲之外,四面有香海環繞,煙波浩渺的香海中有一仙島名為蕊香幢,是諸佛論法講經的處所。根據《乾隆十二景圖》「奚總其名諦雲」的記注,可知「蕊幢精舍」是合佛、道兩院的總稱。
在蓮池行宮中特闢佛宇、道宮,一方面體現著封建統治者崇佛、尊道的觀念,更主要的是為了點綴園景,藉以渲染蓮池行宮所具備的蓬萊仙界的意境。行宮時代,每逢皇帝駕臨駐蹕,這裡即煙雲繚繞,鍾磐合鳴,並烹出香茗,製備素膳,供奉御用。
此聯為清代蓮池書院院長張敘撰書。意思為該佛寺清正嚴肅,而其旁的池水像鏡子一樣平靜明淨;空寬寂靜的房屋四周樹木茂密成蔭。張敘( 1690- 1776)字濱潢,又字賓王、鳳岡。江蘇鎮洋人。雍正十年( 1732) 舉人。乾隆元年( 1736)舉博學鴻詞,十六年舉經學,二十六年以耆年宿學,賜國子監學正,後主講蓮池、白鹿諸書院,成就人才甚多。
在牌樓的西南,坐落於北塘的東北角上。四角重簷攢尖頂。周圍柳蔭濃蔽,南面臨水,是夏日觀賞荷景的好處所。相傳此亭建於元代,園主人喬維忠的侍女常在此間浣紗,時人因此摘取唐代詩人杜甫《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詩"奉乞栽桃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河陽縣裡雖無數,濯錦江邊未滿園"末句的頭二字為之命名。杜甫成都住所旁邊之浣花溪,相傳因漂洗織錦能使錦彩鮮潤逾於常,故又被稱為"濯錦江"。"濯錦"又暗喻荷花,與此處北塘實景切。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廣知》云:"歷城北二裡有蓮子湖,周環二十裡,湖中多蓮花,紅綠間明,乍疑濯錦。"亭聯"天邊月到平臺迥,林際花藏曲塢深"為中國文聯主席高佔祥所書。
此聯作者不祥,為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中國文聯黨組書記、中國文聯常務副主席高佔祥1996年夏書丹。由濯錦亭遠望,蓮池十二景一覽無遺。大門到此亭,有兩座假山,兩山之間有林木蓊鬱、花團錦簇的狹谷幽道。各景觀之間,原有雕欄維護的凌空復道相勾連,復道上是平臺,下是畫廊。上聯寫「平臺」有「天邊月」照臨,迥,迥元。下聯寫「曲塢」有「林際花」堆藏。「迥」 「深」又突出了園林夏夜的奇幽。月色融融,花木幽深,充滿詩情畫意。
在小方壺之南。取義於傳說中神仙的居所--崑崙山閬苑。為小型庭院,南面是客廳,東、西、北三面為廡廊。張裕釗宮島大八師生紀念碑即在北廊正中。宮島大八是日本留學生,因慕院長張裕釗之名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來蓮池書院就讀,回國後廣泛傳播張派的書法藝術。1986年,由日本善鄰書院出資,由保定市文物管理處主持,建成此碑。碑名由日本前東京教育大學教授上條信山書丹,碑額"誼深學海"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啟功題寫;背面"張裕釗宮島大八師生記"由啟功撰文,上條信山書丹。
此聯為趙品光撰於1996年臘月,趙品光(1935- ),四川省嶽池人。筆名千河,號北蜀散人。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中國報紙文藝副刊研究會理事,保定日報社主任編輯。為當代書法家趙逢明所於1996年書丹。趙逢明,(1934- 2011),字子午,號聽琴屋主,河南安陽人。當代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 會員,保定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新蓮池書院是聞名全國的蓮池書院易址復建的一所大型書院。
2015年在院長鄭新芳主持下舉辦了全國範圍的楹聯徵集活動,組成了以著名學者、著名作家蘇叔陽和原《詩刊》副主編、《中華詩詞》主編楊金亭二位為主任的評審委員會,委員有北京大學著名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王守常,河北大學古代文學著名教授、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韓成武,保定詩詞楹聯學會秘書長、《吟壇》編輯董福東,原保定文化局長、網絡詩詞名家田惠民,原《學語文》報總編輯、新蓮池書院院長鄭新芳。
2015年1月24日《保定日報》刊出整版資料、圖片和徵集方式,在全國楹聯界立即引起巨大反響,來稿源源而至,紛至沓來。期間,應徵者共有272人(次),應徵聯為1188副。
評委會在初選基礎上,經反覆討論,統一標準,從大量應徵聯語中反覆遴選、比較、衡量,從原創性、個性化、符合格律等幾項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初選名單。於2015年5月18日採取秘卷打分辦法,投票選出優秀楹聯,按分數高低評出一等獎3副,二等獎6副,三等獎9副,優秀獎若干。6月16日,《保定日報》和網絡同時刊出評審結果。
天下英才唯此盛;
古來道理自斯揚。
(湖南 劉震撰聯,陳起壯書)
解讀:此聯寫得頗具霸氣,但也透露出真意。新蓮池書院是被毛澤東主席稱讚的「全國書院之冠」的蓮池書院遺址復建而來。蓮池書院當時被譽為學術的中心,人才的淵藪。學術大家黃彭年、張裕釗、吳汝綸等執掌書院,從這裡走出民國總統馮國璋、民國教育總長傅增湘、末科狀元劉春霖等名流學者,鑄造了歷史文化的輝煌。楹聯「天下英才唯此盛;古來道理自斯揚。」雖屬褒揚,實不為過。作者劉震,湖南人,聯語對仗工穩。書家唐山陳啟壯,中國張裕釗書法流派研究會會長,著名書法家。新蓮池書院匾額,是集的張裕釗的書法集字,楹聯以張體書寫,新老書院別有韻味。
重道尊師,仰先聖魚龍變化;
崇文尚智,期後學桃李芬芳。
(雲南 孫道雄撰聯,陳起壯書)
解讀:此聯內容將書院功能高度凝練為「重道尊師」與「崇文尚智」,準確明了。先聖「魚龍變化」(即由魚變成龍的過程)是榜樣,後學「桃李芬芳」是期望。「仰先聖」「期後學」正與「學古堂」功能暗合。對聯量身定製,寓意深刻。書寫高古勁健,韻味無窮。
研逢如椽筆,著述不愁充棟;
北坐向日光,文心正可雕龍。
(河北 鄭新芳撰聯,熊基權書)
解讀:將研北樓「研北」嵌入上下聯首字,稱鶴頂聯。研北,「研」同「硯」,一般寫字桌朝南,坐硯臺北面寫字的人叫研北,指著述人,現在稱學者。如椽筆,像椽子一樣的大筆。充棟,成語「汗牛充棟」的減縮。文心雕龍,古代劉勰所著文學評論專著的書名。在「文心」上「雕龍」,言構思精美,非大手筆不能為也。此聯本人所撰,不敢稱好。只是力求為研北樓定製佳聯而已。匾額及楹聯書家熊基權,湖南邵東人,著名書法家,原河北省書協副主席、石家莊書協主席,書風有竹簡般樸厚勁健,正與楹聯融為一體。
胸藏萬卷,雅因樓起;
筆落千言,香自書來。
(河北 陳起壯撰聯,劉德生書)
解讀:蓮池書院有萬卷樓,乃金元時期張柔副帥賈輔所建,為一代大儒郝經掌管,藏書極為豐富,後歸屬蓮池書院。書院院長黃彭年在樓前建學古堂,成為書院靈府之地。新蓮池書院承襲蓮池書院藏書傳統,建萬卷樓,古籍再造,豐富典藏。陳啟壯的楹聯將「樓雅」「書香」人格化,與「胸藏萬卷」「筆落千言」聯在一起,寫樓,實在寫人。北京書法家劉德生書寫匾額及楹聯。
解讀:方壺勝境,方壺,是傳說的海上神仙住的「三山」蓬萊、方丈、瀛洲中的「方丈」的別稱。方壺勝境,是神仙住的美好之佳地。嫏嬛,指神仙界天帝藏書之處。蓮池書院院長黃彭年一生愛書,自比「嫏嬛之犬」,意為他是天帝圖書館看門狗。書院萬卷樓堪比嫏嬛。楨幹喻國家的棟梁之才。全聯大意:天帝圖書館只有書院堪比,國家棟梁之材從這裡走出。書家溫士森,現為南宮市書協主席。
一一堪珍,書如玉,人如玉;
時時保潔,品也蓮,性也蓮。
(江西 盧象賢撰聯,蘇叔陽書)
解讀:群玉山房。原為蓮池書院山長居住地名稱。蓮池書院停辦,保定市府出現大型商家群玉山房,由深澤王氏投資,保定籍作家蘇叔陽祖父蘇藍田出任總經理,經營書刊、文房四寶、網球拍等。除保定外在哈爾濱、天津、上海也有商號。新蓮池書院群玉山房營以銷古籍、紫砂、茶品、筆墨紙硯文化產品為主故名群玉山房。楹聯江西盧象賢撰,以「玉」和「蓮」喻人、喻物,言其高潔。匾額、楹聯均由著名作家、著名學者蘇叔陽書寫,頗具書卷氣。
千古風流閬苑舫;
一船文雅讀書人。
(江蘇 江以虎撰聯,張書範書)
解讀:閬苑,傳說神仙住的地方。此建築三面臨水如巨船駛入荷塘,因稱舫。蓮花池遍植蓮藕,遊魚嬉戲其間。船前平臺可以品茗、可以對弈、可以撫琴、可以唱戲。江蘇江以虎所撰楹聯「千古風流」「一船文雅」道盡了神仙般讀書人在閬苑舫的瀟灑與愜意。對仗工穩,用語準確,易與境渾然交融。書家張書範,著名書法家,任北京書協副主席。所書楹聯渾樸厚重,凡見者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