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口罩局部供不應求,市場出現一定搶購。那麼,常見的一次性口罩,到底能用多少次?
30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向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靳向煜研究員求證。這位因醫衛防護材料研發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專家直言,在當前防控形勢下,符合標準的一次性口罩使用兩三次沒有問題,除非是一次暴露在醫院等高風險環境下。他同時也向記者澄清了一系列關於佩戴口罩的誤區。
自2003年「非典」疫情結束起,靳向煜團隊依託國家和地方科研基金,從事醫衛防護材料的系列開發,研製出的防護口罩濾料、導流層材料、功能型醫用敷料、可衝散水刺材料以及醫用防護服材料五大類成果,均達到國際領先技術水平,授權相關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3項。研發過程中,團隊與長三角企業緊密合作,建成年產8萬噸的醫衛材料生產基地,開發了從醫用防護口罩到手術防護服的一系列醫用防護製品和衛生用品。
儘管市面上常見的一次性口罩,原則上都是「用即棄」。但靳向煜表示,只要「非醫院」等的多數生活場景下,這樣的口罩可以使用兩到三次,「但不建議使用n次」。
比如,在小區內外散散步,這種使用條件下,回家後摘下口罩,置於通風環境下,自然晾乾或曬乾其中水分,並防止表層菌群積累,就可以再次供本人使用。他提醒,一次性口罩是不可洗的。
事實上,一次性口罩的超細纖維材料「外藍內白」:對外的藍色層具有拒水性能,帶有荷葉效應;對內的白色層則是吸水的,對皮膚比較「友好」。因此,切記「外藍內白」,否則適得其反,反倒吸住飛沫。靳向煜解釋,這樣的設計其實也是為醫務工作者的實用之需,因為藍面而非白面在外,無影燈等高光條件下,也不易造成炫目反光,減輕醫護人員用眼疲勞。
至於其他錯誤的口罩佩戴方式方法,靳向煜也一一道明——
1、傳統紗布口罩有用嗎?
無用。在「非典」戰役之後,靳向煜團隊就在實驗室環境下專門做過實驗,使用12層甚至18層紗布口罩疊加,結果顆粒物濾除率也只有96%,與標準化的一次性口罩單層95%濾除率相差無幾,「何況在現實中,不可能重複佩戴十幾層紗布口罩。」
2、防霧霾口罩有用嗎?
沒用。防霧霾口罩的設計標準與醫用口罩不同,並不用於攔截病毒。其內置濾材如接觸病毒,無法妥善處置,容易二次汙染。此外,防霧霾口罩往往帶著裝飾性、保暖性設計。不建議在疫情中使用防霾口罩。
3、帶閥門口罩有用嗎?
也不建議使用。帶閥門功能的口罩,主要用於防塵。靳向煜告訴記者,閥門是在脫離有塵環境後的「呼吸閥」,打開後可以順暢呼吸。然而,這一閥門有失靈風險,而且有大顆粒物卡住的情況下,就無法阻止病毒吸入。
4、戴兩個一次性口罩更有用嗎?
也沒用。有人怕口罩單薄,戴上兩個一次性口罩,對此靳向煜表示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他們也已做實驗證實,重疊一次性口罩對病毒的「攔截率」同樣是95%。而且,雙層口罩導致呼吸阻力大大加重,產生「悶」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