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根據鮑十的小說《紀念》改編,講述了母親招娣與父親駱長餘相知、相愛、分離,最終相守一生的故事。
電影由張藝謀執導,章子怡飾演的招娣是遠近聞名的美人,不僅心靈手巧,而且勇敢地成為十裡八鄉第一個自由戀愛的女孩;父親駱長餘是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一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教書;駱玉生是兒子也是故事的講述者。故事以第三人視角看父母愛情,通過我對父母愛情的描述將解放初期男女自由戀愛的描寫的十分的美好,表達了導演對美好真摯愛情的讚美。
開篇。音樂響起,我們看到色彩鮮豔的畫面,人物奔跑的鏡頭,塵土飛揚的鏡頭,笑靨如花的清澈,就會不由地對那一份獨特、唯美的愛情。
色調。影片大致分為兩個色調,有趣的是黑白的是真實生活,彩色的的是回憶生活。現時選用黑白的色彩,過去卻選用彩色也是一種映射。失去了老伴的母親,生活很灰暗,而曾經的記憶,卻鮮活地烙印在腦海之中,黑白與彩色分別象徵著老年的孤獨與年輕時的對愛情的熱情和希望。色調的反差,強烈的反映出年輕時候的熱情和母親對父親美好的記憶和深深的愛。
畫面。影片中不斷採用疊畫的方式,將感情一步步的推向高潮,在尋找發卡的那段中,人物始終處於畫面四分之一的位置左右,固定的鏡頭中變化的是人物運動的方向,不斷的尋找發卡,最後發卡是在家裡的院子找到的。畫面切到了燭光前戴發卡的招娣,漸漸的她的表情由微笑沉了下來,她在想念洛先生。繼續疊畫,陰沉的臉,微弱的燭光中出現了村頭的老井。疊畫的轉場交代出招娣心中的感情。不斷的疊畫在音樂的渲染下將少女的思念表現的真真切切。
對比。對比運用的精湛能夠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善用對比,不論是色彩的對比還是畫面的對比都十分的恰到好處。電影裡現實的場景採用了黑白暗調的表現,回憶場景則是用了彩色鮮調的表現,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現實中,黑白的色彩,寒風凜冽的畫面,襯託了當時「父親」剛去世,「母親」的悲傷,悽涼,回憶裡,卻用了景色優美,色彩鮮豔的畫面,襯託出一段美好的初戀。
意像。影片中運用了三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即一塊紅布、一個青花碗、一個髮夾。紅布在影片中多次出現,這塊紅布象徵著生命的,它是生命的迸發,是力量的迸發還是對新生活、新文化的見證。青花碗從完整-破碎-完整映招娣心理由平衡-不平衡-平衡這一過程,它在影片中出現的次數最多,目的在於讓我們對它思考,它已經不但但是一個碗,影片把它賦予一種寄託、一種信念、一種精神的安慰和依靠,正是因為父親用過那個碗,才使得碗富有文明息,尤其是父親的離去,碗更加成為母親感情的一種慰藉,正所謂睹物思人,從碗破碎引發母親哭泣的場景足以充分證明這一點,摔碎的不是碗,而是母親的心,這樣一種對的執著和對生活永恆的追求鮮明地表現了出來。髮夾代表著一種信念,一種父親對母親的心靈約定,從母親看髮夾的場面可以深深體會到。
情節。章子怡將戀愛的少女的嬌羞表現的恰到好處,也將中國那個年代農村姑娘的淳樸善良體現的十分到位。十八歲的漂亮少女,固執的一見鍾情。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愛人。穿上新棉襖去看他;為了能聽見他教書的聲音每天在村裡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裝好吃的擺在第一個位置上;刻意的在他會經過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邊趕緊把已經打上來的水倒回去;劈柴燒水認真的為他做一頓飯;試圖一遍遍的追上那輛遠去的車,只為了讓他吃上自己包的蘑菇餡餃子;記著他臘八回來固執的站在村口的路邊等他,直到全身凍僵。我喜歡這樣簡單幹淨的情節,愛情不一定要轟轟烈烈,也可以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實細微得讓人感動。每一個細節都說不上有意義,每一個細節卻都那麼純粹美好。
電影結尾,現實與回憶交織在一起,兒子的讀書聲和父親的讀書聲混雜在一起,年輕時候的母親,在田野間縱情奔跑的畫面再次出現,遠方的崇山峻岭,蜿蜒的鄉間小路,是她的懷念,也是她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