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奇藝打造的國內首檔打歌節目終於開播啦,這是一檔被期待了太久的節目,蔡徐坤都說:「這是大家等了很久的舞臺」。
打歌,顧名思義,就是音樂人在新作品宣傳期間,通過現場表演自己的作品從而達到宣傳的效果。
在歐美日韓圈早已熟稔於心的打歌節目,在國內卻一直是一個大缺口。《中國音樂公告牌》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塊空缺。所以無論是節目製作人還是歌手又或者聽眾,都對這個節目充滿了期待。
過於期待,換來的多半是失望,勁爆的舞臺也難堵網友挑剔的口舌,2期節目播下來,網友的好感度也一降再降,從萬人期待變成了眾人唏噓,首檔打歌節目,終究如預期般遭遇了水土不服。
人員配置以偶像為主
為什麼用水土不服這個詞呢?因為打歌節目盛行於韓國,稍微了解一點韓娛圈的人都知道,韓國是有一套完整的偶像培養機制的,而且韓國愛豆普遍實力要強,激烈的競爭下,更激勵了愛豆的拼勁,而在中國,不僅沒有舞臺,同時也缺少有實力能唱能跳還不喘氣的愛豆。
中國的偶像文化處於一個一直模仿從未超越的階段,根植於韓國的偶像文化,國內也力求完善這個產業鏈,從第一期節目請來了6組嘉賓就可以看出來,除了陳粒和艾福傑尼,剩下的四組都是偶像團體,流量人氣是這個節目的選擇。
耗資巨大現場假唱
節目剛播兩期,就被廣大拿著放大鏡看節目的網友,發現了半開麥假唱的bug,比如身材高挑美貌絕對一流的周潔瓊,跳起舞來那麼用力,唱起歌來卻異常輕鬆,甚至都沒有任何一丁點噴麥。
誠然,要求唱跳俱佳還要保證舞臺效果,似乎有些太過嚴苛,大幅度舞蹈動作下,很難保證唱歌還能像錄音棚那樣穩定。但是斥巨資只為了辦場執著於舞臺效果而忽略演唱的粉絲狂歡拼盤演唱會,對於音樂產業的發展又有幾分好處呢?
與其說是打歌節目,更像普通音樂綜藝
《中國音樂公告牌》結合了時下最受歡迎的「真人秀+舞臺表演」的錄播模式,真人秀的部分著重對歌手排練的狀況進行記錄,莫名又陷入一種我的愛豆很努力的魔咒裡,這樣一對比,幕後花絮的固粉作用完全大於舞臺的圈粉作用。
況且,這檔節目目前是季播,每期節目之後都會有top100排行榜,但是每期排完名次之後的後續發展呢?
節目為新生偶像團體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使得愛豆可以專注於音樂,而不用靠綜藝節目和電視劇等旁枝來維持人氣,這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真人秀和舞臺表演比例的失調,卻打破了這個初衷,於粉絲,幕後花絮更吸引人,於路人,過多的幕後花絮並不能顯示愛豆的努力,反而會敗路人好感。
說到底,這檔節目不過是減少了綜藝效果,把搞笑的部分換成愛豆努力認真愛音樂,結合了歌曲表演的音樂綜藝真人秀,與其說是打歌節目,不如說是音樂綜藝真人秀。
缺少歌曲以及歌手簡介
比起韓國那些已經成熟的打歌節目,《中國音樂公告牌》缺少了很多為音樂服務的工作,比如藝人演唱前,並沒有對演唱作品的簡介,包括曲風、創作靈感、歌曲的特色等。
即便是把重心放在偶像身上,面對站一排長得大同小異難以分辨的愛豆,也沒有做到相應的成員介紹,一期節目看下來,恐怕連組合名字都記不住,更不要提組合裡的每一個人了。
打榜規則淪為流量的競爭
打榜規則就更加離奇了,通過「視聽傳播指數」、「用戶喜愛指數」、「社交互動指數」、「舞臺熱情指數」四大維度來評定,冒昧給大家翻譯一下,這就是誰的粉絲有錢誰的流量大,誰的歌就會排在榜單前列的意思,很明顯這就是流量間的紛爭,和音樂又有幾分相關呢?
再者,每期節目會排top100,到現場打歌的只有6組歌手,那麼,沒有到現場打歌也可以參與排名,那麼,「打歌」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應援口號蓋過音樂本身
很多網友吐槽舞臺表演時粉絲的應援聲音太大了,從而影響了聽歌效果,音樂又一次被偶像力量實力碾壓。
唯一接地氣的,就是舞臺效果
要說起來,打歌節目對於唱跳型的偶像團體簡直是靈魂一樣的存在,因為通常偶像團體傳遞給大眾的,不僅是實力的歌聲,還有炫酷的舞臺視覺效果。
眼花繚亂的燈光和晚會式的色調,以及恰到好處的舞臺設置,一下子將整個節目的格調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比如陳粒在表演《情景劇》時的舞臺,火焰一瞬間燃起的時候,氣氛一下就不一樣了。
還有周潔瓊的鏡面舞臺,昏暗的燈光下,對稱的身影顯得神秘莫測。
另外蔡徐坤的舞臺現場也很華麗而新穎,尤其是開頭部分透過鏡頭剪切實現的驚喜變裝,再搭配轉圈環繞式的鏡頭,蔡徐坤歌裡孤獨自我的感覺就完美詮釋了。
總體而言,開闢打歌節目的先河,為中國偶像文化提供平臺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發展偶像產業任重而道遠,同時也不希望審美趨同化,站一排永遠分不清誰是誰,節目需要個性,偶像也需要個性。
(本文觀點系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