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產業」(ID:yulechanye),作者:娛樂產業編輯部,36氪經授權發布。
「對不起!我們來晚了」
橫幅一拉,杜華與她的打歌節目《宇宙打歌中心》,在今年8月,吸引了不少網友圍觀。此前,甚至還傳出王一博、吳亦凡、華晨宇等當紅偶像加盟。
如今,這檔由優酷和樂華出品,主打「陣營對抗」的打歌節目,終於在上周末首播。然而,卻出人意料地安靜,甚至並沒有多少人知道這檔節目上線了,評分網站上也同樣沒有多少水花。
這已經不是國內出品的第一檔,反響平平的打歌節目了。在此之前,愛奇藝曾出品《中國音樂公告牌》、騰訊出品《由你音樂榜樣》,也都沒有出圈表現。
打歌,這樣一個被很多年輕偶像粉絲「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節目形式,在國內,似乎並沒有像想像中那樣,真的為偶像的職業道路做出點什麼。
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太棒了!怎麼可以這麼棒!太好聽了吧!」
《宇宙打歌中心》第一期,面對「有料隊」隊長黃明昊發出的彩虹屁三連擊,作為競爭對手,剛剛演唱完畢的「有材隊」隊長李汶翰顯得有些不好意思,靦腆附和道:「是嗎?謝謝謝謝……」
李汶翰表演現場
這種浮誇的彩虹屁互動方式,放在普通綜藝當中,十分常見,但是如今出現在一檔「打歌」節目中,則顯得有些突兀。有網友質疑:不是打歌嗎,怎麼開始商業互吹了?雖然直白但也確實代表了一些觀眾的心聲。
但考慮到,兩個人的對陣只是打樣,還沒進入正式的PK階段,也就沒人真的苛責。
畢竟,如果嚴格來說,打歌是為了自己的新歌宣傳,而黃明昊和李汶翰,一個演唱的是張薔2013年髮型的《我希望在你的愛情裡》;一個是徐佳瑩2009年發行的《失落沙洲》,不僅不是新歌,還不是自己的。
但事實上,即便節目進行到正式PK環節,這種「一團和氣」的氛圍依然貫穿其中。
看似劍拔弩張的「放狠話」環節,也都是輕飄飄的。在劉思鑑《小說家》對抗範丞丞《困獸》環節,主持人沈夢辰讓雙方互相放一句狠話,然後劉思鑑以一句「賽出水平、賽出風採」換來了範丞丞「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勉勵。
後期花字甚至都看不下去,直接在屏幕上打出:「和諧」局。
也許有人會說,這說明幾位年輕偶像有競技素養,雖然是PK但也不失風度,但真正讓娛Sir擔心的不是「有風度」而是「只有風度」,整個節目似乎就沒有動真格的競爭存出現。
首先就是關於「假唱」的問題,可以明顯感覺到,《宇宙打歌中心》第一期當中,除了張薔和寶石老舅是開麥之外,其他無論團隊還是個人的演唱,都有不同程度修音。
事實上,在打歌節目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包括韓國很多打歌節目,以及國內的《中國音樂公告牌》等,都被觀眾吐槽過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全都是假唱還比什麼呢?」
值得一提的是,打歌節目原本就是主要以舞臺表演為主,需要音效、燈光、舞蹈全方位的考核,演唱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不得不說,對於觀眾而言,這確實多少會削弱競技感,進而降低節目的可看程度。
更讓觀眾無法接受的是,節目現場籠罩著一種濃濃的劇本感。
例如現場設置了自我打分的環節,第一期上演了三組對抗,包括樂華NEXT和SKY天空少年、張薔和寶石老舅、劉思鑑和範丞丞,這三組人給自己的打分區間,全部在360~390之間,結果也與觀眾給出的投票統計差不了多少。
這不禁引發觀眾懷疑,「他們是不是早就知道了投票區間?」,打歌打到最後,比的居然是「音樂自覺」:也就是自己對自己作品的市場評估……在全場只有400個觀眾的情況下,這種評估的價值實際上也需要商榷。
更諷刺的是賽制設置,將一場本該火藥味道十足的PK,最後通過「爆氣球」的方式(誰輸了誰被爆氣球),在節目上當場就被消解掉了,同時被消解掉的還有打歌、對抗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更何況,這一期只有三組嘉賓,還是已經許久沒有露過面的上世紀走紅的歌手,以及流量也已經消失殆盡的過氣偶像,他們之間的打歌成績誰高誰低,似乎沒人在乎。
也難怪,會被觀眾吐槽更像是一檔純粹的綜藝。
事實上,把打歌節目做成綜藝,國內外都並不少見。
之前的國產打歌節目《中國音樂公告牌》和《由你音樂榜樣》,固定的節目時長當中,被填充了大量慢鏡頭、採訪、幕後、彩排、聊天、反應等內容。
而真正的舞臺表演則少之又少,前來打歌的嘉賓也只有個位數,採取的形式同樣也是開麥+墊音。
《MUSICSTATION》
而歐美和日本方面產出的打歌節目,也並不能嚴格意義上稱之為打歌節目,例如日本的《MUSICSTATION》其實也更像是當紅歌手拼盤表演。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各自的娛樂文化環境有關。
打歌節目最早誕生於韓國,包括「新歌發布+表演舞臺+公布排名」,是韓國推廣新歌和新人的重要平臺,國內音樂媒體道道略音樂產業認為,「韓國打歌節目代表著本國音樂的流行趨勢」。
而正在製造流行趨勢的偶像們,則在打歌節目當中找到了自己的舞臺。背靠粉絲經濟的火爆,韓國誕生了SBS《人氣歌謠》、KBS《音樂銀行》、MBC《音樂中心》,是三大電視臺打歌節目。
通過粉絲打榜,決定偶像名次,箇中競爭激烈。
這就像是對偶像流量高低的一次高度透明的排隊,也因此,並非所有的偶像都願意自覺參與進來,畢竟,表現不好的話,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韓國打歌節目
因此,撬動當紅偶像參與,其實是打歌節目的難點。但在韓國,偶像的收入和地位並不高,相對而言,電視臺方面會更有話語權,甚至會對不來參加打歌節目的偶像進行封殺。
這就導致韓國的打歌節目參與偶像從數量到質量都非常可觀,一期就要十幾、二十幾組嘉賓,而且都是當紅炸子雞。
也正因為優質偶像和優秀作品的加盟,打歌節目的品牌逐漸樹立起來,打歌榜的含金量和權威性也越來越高,也吸引了更多年輕偶像前來參加。
值得一提的是,獲得打歌節目一位不但是對歌手人氣的肯定,而且也意味著身價和出演費的提升。很多偶像能夠通過打歌節目,為自己向公司方面,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也正是這樣,打歌節目在韓國形成了一個正循環。
但在韓國以外的其他地區,並沒有哪個國家的娛樂文化是對藝人的控制力度有那麼大。尤其是我國這樣,以藝人為中心的娛樂環境中,流量藝人爆紅之後,更是很難有公司對其進行約束。
《中國音樂公告牌》
也就不會有當紅偶像,主動跑到本就處在成長階段的國內打歌節目中,甘當成試驗品,更不願意去做別人的陪襯。
由此可見,打歌節目似乎具有韓國娛樂文化特質的印記,在全球任何一個沒有類似特質的地域,都很難形成真正讓打歌節目爆發生命力的環境。
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宇宙打歌中心》、《中國音樂公告牌》還是《由你音樂榜樣》,這些本土的打歌節目更像是一種無法成功的模仿,是選秀綜藝的爆發之後,對年輕偶像一種簡單粗暴的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