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戈壁灘依舊熱浪襲人,演訓場上,第74集團軍某旅女子遠火分隊駕駛戰車呼嘯而過。裝填彈藥、機動進場、解算數據……年輕女兵們有條不紊地完成一道道指令,整個作戰流程一氣呵成。
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0歲的纖纖女兵,如何駕馭數十噸重的新型火炮並準確無誤地完成實彈射擊?
「這多虧了旅機關為我們精心製作的操作流程卡。」炮班長楊瓊介紹,操作流程卡科學規範了各崗位各專業操作流程,明確了故障排除方法,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發生。
提起製作操作流程卡的起因,該營營長付文軒講起了野外駐訓準備階段發生的一次意外。那天,戰士吳鵬和趙俊配合進行模擬彈藥裝填。當趙俊安裝搖把完成人工微調後,吳鵬按下電機按鈕,將模擬彈推入炮膛。就在電機啟動的一剎那,搖把突然跟著轉動起來,直接打在趙俊的手臂上。這一幕,讓現場所有人驚出一身冷汗。
「怎麼這麼沒有安全意識?訓練前剛搞過安全教育,結果還是出了事。」排長孟清的質問,讓趙俊心裡忍不住嘀咕:不是我沒安全意識,而是課目教學時沒有講明白……
原來,該營日常訓練習慣採用「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方法,導致各炮班的裝備操作流程步驟不盡相同。趙俊的班長就並未對何時必須取下搖把作出詳細說明,只是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
此外,該營官兵在裝填彈藥時也多用手勢指揮,而各炮班自行約定的手勢動作多種多樣,遇到混編合練就可能出問題。有一次演練,三班一名負責彈藥吊裝的戰士被編入七班,結果因為誤會了班長的指揮手勢,險些傷到戰友。
旅黨委對此現象也早有察覺,一次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官兵能夠說出各自專業的大致操作流程,但對具體細節則模稜兩可、眾說紛紜。
「確保訓練安全光靠思想上重視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從制度上對實操課目進行統一規範,杜絕安全隱患。」很快,該旅專門成立研訓小組,對30多個流程存在爭議、操作彈性大的課目組織研究,錄製操作視頻,編印操作手冊,統一下發集中學習。與此同時,該旅組建教練員團隊,深入各個營連開展示範教學,讓官兵成為安全訓練的明白人。
日前,該旅在陌生複雜地域組織特種車輛夜間長途駕駛訓練,雖然駕駛員都是剛剛上崗的新手,但負責組訓的付文軒坦言,安全壓力比以前小多了。「只要課目按流程走、操作按規範來,即使提高難度,也不用擔心發生安全事故了。」
微議錄
跑好安全訓練「最後一棒」
■第74集團軍某旅政委 曲明遠
如果把抓安全訓練比作一場接力跑,大部分單位前面幾棒都跑得不錯:每次開展風險課目訓練前,都會專門召開安全形勢分析會,開展安全教育,給官兵敲響安全警鐘。然而,行百裡者半九十,安全訓練的「最後一棒」卻常常跑得不盡如人意,談及原因,問題大都出在流程不規範和違規操作上。
通過上文案例可見,一些部隊對安全訓練展開很多探索,但距離形成全方位、體系化的安全規範仍有一段距離,甚至有的單位還停留在「應付式」訓練階段,暴露一處安全隱患就規範一項訓練流程或操作。如此練兵只能亡羊補牢,卻難未雨綢繆。
我們經常痛批「以犧牲戰鬥力為代價消極保安全」,那就不妨「積極」一些,主動從全課目、最基礎開始,從每一名官兵、每一個裝備抓起,緊貼實戰要求,通過科學制訂和嚴格落實規範流程和操作,為安全訓練系上「保險繩」、罩上「防護網」,讓事故隱患無處藏身。這樣一來,基層官兵就可以卸下思想包袱,放開拳腳,輕裝上陣,全身心投入到戰鬥力建設中去。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田磊 羅周清 本報特約通訊員 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