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脫貧攻堅工作顯成效丨《經濟日報》用一個整版篇幅來報導

2020-12-2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3日,《經濟日報》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報導了我市實施精準扶貧、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在這篇題為《拔掉窮根,不落一人——來自廣東韶關的鄉村調查》報導中,《經濟日報》記者深入走訪了南雄、仁化、樂昌三個縣(市),以獨特的視角與細膩的筆觸,報導了我市破解「插花式」貧困,解決發展中的不均衡、不充分問題。報導著重從對無勞動力貧困村民的民生兜底保障、有勞動力但暫時困難村民的政策扶持、改善貧困戶居住條件、推進產業扶貧等方面,全面展示我市扶貧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今日韶關發布特轉發此文,敬請讀者垂注。

拔掉窮根,不落一人

走進韶關的南雄、仁化、樂昌三個縣、市,雖然脫貧攻堅任務不像深度貧困地區那樣艱難,但仍然需要解決非貧困地區存在的貧困戶問題,真正做到脫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對此,當地利用農村低保、養老保險和醫保解決貧困戶的生計問題,用農村危房改造政策讓貧困戶搬進新房,用脫貧產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梅嶺是我國南方一條東西走向的地理分界線。重重疊疊的大山把廣東與江西、湖南分割開來。廣東是經濟發達地區,脫貧攻堅任務主要集中在粵北。梅嶺山下的韶關就是粵北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訪韶關的南雄、仁化、樂昌三個縣、市鄉村和農戶,考察脫貧攻堅情況。

廣東仁化縣長江鎮香芋產業扶貧基地正在開展春耕。鍾文君攝

廣東省的脫貧標準是有勞力的貧困戶年人均收入達到8266元,無勞力的兜底貧困戶年人均收入達到5808元。這個目標高於全國平均標準,可以說,廣東脫貧攻堅要實現的是相對高標準下的發展。粵北農村貧困戶佔比不大,「插花式」貧困較多,這裡的脫貧舉措不是攻堅連片貧困,而是立足於解決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問題。

保障兜底不愁生計

保障制度兜底是脫貧的「最後一道防線」。脫貧攻堅的成效,在某種程度上要看最困難人群是不是得到了切實保障,能不能穩定達到「兩不愁三保障」。

在整體統計數據中,兜底貧困戶佔三分之一左右。比如,仁化縣城口鎮村有貧困戶37戶90人,其中17戶是無勞力戶,3戶是五保戶,貧困戶多是單人一戶的孤寡老人。樂昌市去年底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082戶13851人,其中整戶無勞動能力而納入政策兜底保障的貧困戶是2758戶5544人;仁化縣建檔立卡貧困戶3219戶9242人,符合兜底保障政策的包括低保2752人、特困供養(農村五保)359人、享受孤兒政策19人,縣級財政兜底保障213人;南雄市有相對貧困戶5714戶14534人,其中無勞動能力貧困戶2495戶3929人納入兜底保障。

可以說,兜底貧困戶的生活情況是衡量脫貧工作的標準,可喜的是,如今他們的生活已有很大改觀。比如,記者在南雄市烏逕鎮田心村碰上年近80歲的李幹珠夫婦,他們膝下無子女,在村裡務農,一直住在早年修建的土坯房裡。2017年,農村危房改造政策以資金扶持形式,幫他們建起一棟70多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房子,房子裡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布局合理,電磁爐、冰箱等電器一應俱全。

扶貧幫扶信息表顯示,李幹珠家庭年收入包括低保收入5472元、產業補貼3600元、養老保險3552元、資產扶貧1346元,這4項收入總計將近14000元。在支出方面,該家庭每月的柴米油鹽生活費300元左右,每月吃藥100元左右,2018年藥費報銷1895元,算總帳還有不少結餘。

像老夫婦這樣過上好日子的兜底貧困戶並不是個例。在樂昌市九峰鎮漿源村,記者走訪了一位99歲的老人劉應吉,他和二兒子劉家順一起生活,劉家順今年68歲,因病截肢喪失勞動能力。據了解,該家庭每月能得到補貼2000多元,每人分別能領到750元五保津貼,180元養老金,劉家順每月還能領到180元殘疾補貼。單靠這些補貼,一個月的家庭開支足夠了。

脫貧幫扶挽救危急

如果說農村最困難的無勞動力群眾需要「兜起來」,那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最需要的則是「扶一把」。畢竟,他們面臨的是暫時困難,「扶一把」就能爬起來走起來甚至走得更快。

在廣東南雄市油山鎮的千畝臍橙基地,果農正忙著移植臍橙幼苗。賴信英攝

在走訪了5個鄉鎮20多戶貧困戶後,南雄市油山鎮下惠村的沈明朝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沈明朝37歲,很小就到佛山打工,學得一手廚藝。但天有不測風雲,2016年因為父母生病,他們夫妻只好回村種田,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就在沈明朝一籌莫展時,2016年,駐村的廣東省建行幫扶隊對他開展了消費扶貧,購買了他家的所有稻穀,還幫他爭取了全額補貼,購買了農用拖拉機。緊接著,沈明朝就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去年就把種植規模從20畝擴大到40畝,並承包了一口魚塘。一年水稻收入5萬元,魚塘收入3萬多元。

「前幾年是借錢給父母看病,現在我要貸款謀發展。」記者採訪時,沈明朝剛買了第二臺拖拉機,前幾年蓋的房子也在去年扶貧工作隊幫扶下刷白了牆,添置了新家具,生活事業蒸蒸日上。

在仁化縣城口鎮恩村,48歲的蒙春清丈夫去世,她帶著一兒一女生活。兒子讀高三,女兒在廣州讀研究生。全家收入都靠蒙春清經營的7畝多柑橘和打零工,每年收入3.8萬元左右。由於兩個孩子讀書每年開銷2萬多元,她家的日子過得非常緊張。

2016年,該家庭被納入扶貧幫扶。不僅減免了她兒子的學費,每年還有3000元的教育補貼,女兒則有7000元教育補貼。有了這筆錢,女兒卸下了負擔安心讀研。

多位扶貧幹部告訴記者,教育補貼和金融支持對這類家庭幫助最大。樂昌市去年有2612人領取教育補助;仁化縣符合學雜費減免和教育補貼政策的1690人也100%享受到教育補貼政策;南雄市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學生2735人足額發放教育補助。

這些暫時遇到困難的家庭,都在幫扶政策「扶一把」中獲得了發展的力量,甩掉了經濟負擔,走出了貧困泥潭。

農房改造居住升級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下鄉看住房。房子在農村有很多意義,在脫貧攻堅中,貧困戶最直接的獲得感來自住房條件的改善。

粵北農村綠水青山、樓房掩映,透出富裕的新貌。在記者走訪的20多戶貧困戶中,只有2戶還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房子裡。其中一戶是住在南雄市油山鎮上朔村下村村民小組的彭賢勝一家5口,他告訴記者,家裡因為妻子生病幹不了體力活而陷入貧困。2013年,該家庭被識別為貧困戶。2014年,村裡利用農村危房改造幫助他們加固維修了房屋。房子看上去是老舊樣式,但住起來和過去已經大不一樣。

另一戶住「舊」房子的貧困戶是仁化縣城口鎮上寨村的連光會,他們一家住在1987年修建的三開間磚瓦房裡。按照當地補貼政策,貧困戶可以獲得4萬多元住房補貼。於是,連光會東借西湊10萬元,與4個兄弟合夥建起一棟小樓,每戶一層,每層100多平方米,他們別提多滿意了。可以說,農房改造資金髮揮了巨大的撬動作用,直接提升了幾家人的生活水平。

在樂昌市九峰鎮茶料村,貧困戶譚必增也靠農房補貼住進了97平方米的新居,同時他也收到了哥哥送給他的新彩電。值得一提的是,住房改造讓貧困戶獲得了親戚合作幫扶的機會。每當貧困戶喬遷新居,親戚朋友就會互送家具和其他用品,改善了農戶生活。因此,住房在農村貧困戶生活中發揮著多方面作用。

政府也在幫助農民改變居住條件方面想出許多新辦法。比如,樂昌市去年完成143戶危房改造任務,還開展了貧困戶「幸福工程」,幫助貧困戶規整電線、內牆刷白、室內整理等。2018年,該市投入963.5萬元,對872戶貧困戶實施了「幸福工程」。

脫貧產業保障就業

產業是脫貧的關鍵。農業依然是脫貧帶動力強、農民最容易參與的脫貧產業。在土地上做文章,是幫扶貧困戶的現實選擇。

仁化縣董塘鎮江頭村蔬菜產業扶貧基地。作者:盧劍鋒

仁化縣董塘鎮河富村的大井村民小組有一個蔬菜種植基地,320多畝土地流轉到丹霞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負責人鄧聲裕告訴記者,320畝土地,過去一半是撂荒田。自從土地流轉給丹霞女農業公司,這些土地都利用了起來,農民不僅每畝地可以拿到租金,還能在田裡務工,村民小組60%的勞動力在這工作。

為啥撂荒土地能種菜?「因為賣得動。」鄧聲裕說,以前農民種菜在本地賣不動,現在公司的菜賣到了廣州、深圳和香港等地。

面向珠三角和大灣區提升農業水平,是粵北扶貧產業發展的突出特點。南雄市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形成2000多畝連片茶葉種植基地,初步搭建起1000畝以上連片規模扶貧產業基地7個。樂昌則專門出臺釀酒型葡萄種植獎補辦法,對示範帶動貧困戶種植釀酒葡萄的合作社等進行獎補扶持,帶動了220多戶貧困戶增收。仁化把傳統的貢柑產業提質增效,申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實行統一產品規範和行業標準,全縣20多萬畝貢柑,吸引700多戶貧困戶參與種植4100畝。

扶貧產業機制創新與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相結合,是韶關脫貧產業發展的又一個特點。仁化縣引導現有的331家合作社和153家家庭農場、42家農業龍頭企業引領和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有48家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籤約共建,33個省定貧困村都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樂昌市出臺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精準扶貧有效銜接的獎勵辦法,目前有2123戶在家務農的貧困戶與經營主體籤訂了產供銷合同。

產業基地建設也要與貧困戶就業充分結合。樂昌市建成72個產業扶貧種養基地,其中39個貧困村建了45個,基地帶動2628戶貧困戶就業;仁化縣每個鎮都有一個以上連片100畝、每個扶貧重點村至少有一個50畝以上的連片產業基地,初步形成鄉鎮村有產業基地、勞動力在家務農、貧困戶有產業的扶貧格局。產業基地讓扶貧產業「落地」,也讓有勞力無門路的貧困戶實現了穩定就業。

脫貧之後日子更好

南雄、樂昌、仁化去年底都已實現脫貧。南雄市有貧困戶5714戶14534人,2019年度有5579戶14173人達到脫貧標準,68個貧困村均達到出列標準。樂昌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082戶13851人,累計實現5065戶13791人脫貧,全市3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仁化縣動態調整後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19戶9242人。2019年全縣完成33個貧困村退出、3178戶913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退出驗收工作。

脫貧攻堅成果不僅體現在貧困戶收入增加上,更體現在貧困村基礎設施改善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上。脫貧攻堅實際上把貧困村和貧困戶推上了發展新臺階,他們將在這個臺階上趕上全面小康的步伐。

南雄市油山鎮下惠村是廣東省建設銀行幫扶的貧困村,村裡人對脫貧之後的發展並不擔心。這一方面是因為政策力度不減,另一方面還因為幫扶單位幫他們建起了大米產業。這幾年,廣東省建行每年包銷該村大米,2019年收購了220萬斤稻穀,產出125萬斤大米。近年來,下惠大米通過廣東建行建立了穩定市場。現在,他們又幫村裡註冊了商標,稻穀種植已經有2200多畝,村裡230多戶參與種植。大米產業成了村裡脫貧的支撐,也是未來發展的新平臺。

仁化縣城口鎮的村民也對脫貧之後的日子信心滿滿。近年來,幫扶單位引導村裡利用幫扶資金在縣城購買商鋪,商鋪租金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提高了村裡的公共服務能力。一個村1600多人,過去集體收入只有5萬元,有了商鋪出租收入後達到18.5萬元;另一個村1200多人,過去集體收入不到6萬元,2016年開始扶貧幫扶後,集體收入在幫扶單位幫助下穩步提高,2019年達到了19萬元。這兩個村的村支書都說,集體收入增加了,這樣就能保證脫貧之後村裡的公共服務搞得更好。

下面為大家展示

《經濟日報》推出的

第09版:一線調查

點擊圖片查看詳細內容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韶關脫貧攻堅工作顯成效丨《經濟日報》用一個整版篇幅來報導》

相關焦點

  • 《長江日報》5年14次跟蹤探訪並推出70多個整版報導
    這是《長江日報》第14次跟蹤探訪這10戶家庭。從2015年10月第一次進村入戶探訪,5年來,該報共推出70多個整版的特別主題報導,全程見證、記錄武漢「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攻堅戰的恢宏畫卷。  10餘部門成立特別報導組  故事要從2015年說起。
  • 經濟日報整版報導,中醫藥戰「疫」見成效!
    內容來源:經濟日報2020年03月5日8版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祝君壁)  第二篇  廣東省中醫院專家鄒旭:  更好發揮中醫藥作用  3月1日,第四批國家援助湖北中醫醫療隊廣東隊接管的武漢雷神山醫院感染三科六病區(C6病區)又傳來好消息:15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了!
  • 懷寧縣雷埠鄉曙光村:脫貧攻堅顯成效,鄉風文明綻風採
    懷寧縣雷埠鄉曙光村:脫貧攻堅顯成效,鄉風文明綻風採
  • 李盛剛在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專題調度會上強調 高標準嚴要求奪取脫貧...
    李盛剛在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專題調度會上強調高標準嚴要求奪取脫貧驗收好成績  每日甘肅網11月3日訊 據金昌日報報導(記者劉海燕)10月30日下午,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專題調度會議召開
  • 【脫貧攻堅】極地江源脫貧「三問」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玉樹堅持「脫貧攻堅到哪裡,黨的陣地就建到哪裡」的工作思路,使制度體系更加有效、社會動員體系更加健全。同時,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組織幹部、農村黨員到貧困戶家中,積極宣傳扶貧政策措施,引導貧困群眾脫掉觀念之貧、思想之貧。
  • 廣東電商助力脫貧攻堅成效良好
    為紮實推進電商精準扶貧工作,引導各地利用電商手段助力脫貧攻堅,廣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於2018年印發《廣東省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工作方案(2018-2020年)》(粵扶組〔2018〕26號)(以下簡稱《方案》)。
  • 《鳳歸梧桐》清遠開機,取材真實故事反映廣東脫貧攻堅成效
    《鳳歸梧桐》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主題,講述了高材生顧志誠回鄉應用自己所學的現代營銷技能,帶領鄉民脫貧增收,在經歷了與兒時好友、家人還有鄉民之間發生的一系列衝突、矛盾和碰撞後,最終在親情和故土的感召下,決定留鄉建設的故事。
  • 四川新聞丨四川啟動2020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
    , 今天,我省啟動2020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這次不僅要考核年度目標任務,也要全面檢驗脫貧攻堅5年的成效。記者 孟琳:這裡是成都望江賓館,來自我省有脫貧攻堅任務的161個縣市區以及參與定點扶貧的省直部門單位的相關同志,正在圍繞考核標準、程序方法、調查方式等進行培訓。
  • 12月25日貴州日報整版報導 金融活水如泉湧 富民惠農潤金州|農發行...
    12月25日《貴州日報》整版報導歲末年終,1.6萬平方公裡的黔西南州大地上,脫貧攻堅戰旌旗獵獵、鼓點鏗鏘。「十三五」以來,農發行黔西南州分行牢記初心與使命,扛起政策性金融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的職能作用,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按照地方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和需求,用足用活信貸政策,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民營小微企業等給予重點支持,在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和地方發展中發揮著先鋒主力模範作用。
  • 農民日報丨闊步走在全面小康的路上 ——瀏陽市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
    闊步走在全面小康的路上瀏陽市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之道一個「十五公裡就業圈」,產生了穩定脫貧的吸聚力。幹了大半輩子農活的張功梅沒想到從農民變成了畫師,從家裡到工作的地方走路不到10分鐘,而她和50餘戶貧困姐妹製作的山水畫卻「飛」向近10個國家。一個「個十百千」產業扶貧工程,迸發出可持續脫貧的源動力。在湖南瀏陽市,這個工程帶動了95%以上貧困戶參與產業,入選「全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在其引路下,脫貧之後的李忠國用一把油紙傘撐起貧困戶的「一片天」。
  • 韶關日報社全力做好宣傳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12月24日下午,韶關日報社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市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精神,要求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與政治自覺,把握核心要義,學習領會好、宣傳報導好、貫徹落實好市委全會精神,為韶關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 今天,海南日報刊發整版報導,聚焦這件大事!
    今天(12月3日)海南日報A03整版刊發報導《勇立潮頭揚勁帆》聚焦海南「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各項成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穿越千年的全面小康夢想即將實現;自貿港建設蹄疾步穩,實現順利開局;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始終確保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正確方向……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節點,海南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
  • 吳英傑主持召開2020年省級黨委政府脫貧攻堅成效省際交叉考核工作...
    記者 旦增西旦 攝吳英傑首先代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全區各族幹部群眾,向2020年省級黨委政府脫貧攻堅成效省際交叉考核組進藏開展工作表示歡迎。習近平總書記對西藏脫貧攻堅工作格外重視、格外關心、格外支持,在全國脫貧攻堅大格局中,把西藏確定為「三區三州」唯一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加大援藏扶貧力度,在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脫貧攻堅跨省區座談會上都對西藏扶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研究制定的脫貧攻堅頂層設計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都給予西藏重點照顧、特殊傾斜,為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根本遵循、給予了強大支撐、注入了強勁動力
  • ...質量完成脫貧攻堅工作丨普安縣新店鎮爛木橋村前沿攻堅隊隊長王豔
    我叫王豔,2019年3月4日,根據新店鎮黨委政府相關工作調整安排,我到新店鎮爛木橋村擔任脫貧攻堅前沿攻堅隊隊長,我主要負責抓好爛木橋村脫貧工作。通過兩個多月的時間,我對爛木橋村13個村民小組所有農戶進行了走訪,大致了解了基本情況,增強了2019年實現如期脫貧的信心。  為了實現53戶194人貧困戶脫貧,我決定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逐家逐戶逐人開展工作。
  • 【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市領導調研督導南龍鎮脫貧攻堅工作
    【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市領導調研督導南龍鎮脫貧攻堅工作 2020-11-10 2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聚焦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看彭水如何巧破「窮局」
    鳳凰網重慶綜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攻堅克難的拼搏之年。在2020年接近尾聲之際,回顧彭水縣脫貧攻堅工作新舉措,看彭水如何巧破「窮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民族地區貧困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和政治問題,關係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
  • 雲南鎮雄:「金葉」飄香時 脫貧成效顯
    「現在沒有貧困戶,我們以勒鎮毛壩村轄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出列!」鎮雄縣菸草專賣局(分公司)駐村的工作隊長高勇自豪地說。昭通市菸草專賣局(公司)共派出駐村隊員61人(其中15人擔任駐村第一書記)、3名駐村督導員到鎮雄駐村,與1100多名幹部職工一起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雲南省菸草專賣局(公司)選派7名業務骨幹專職參加幫扶昭通市脫貧攻堅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負責督促指導幫扶項目建設。
  • 李馮波到八景村走訪貧困戶督查脫貧攻堅工作
    李馮波(右)走訪慰問貧困戶蘭泉林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20日訊(通訊員 夏凡)3月20日上午,市委副書記李馮波深入三江鎮八景村,走訪慰問貧困戶,督查脫貧攻堅工作。市扶貧辦、後盾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相關負責人參加。
  • 為了一個都不能少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宣傳工作綜述
    3月15日,《張掖日報》《張掖日報·金張掖周刊》整版刊發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圖文專版;3月16日,《張掖日報》、張掖電視臺等刊播「全國媒體聚焦甘肅張掖——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引起媒體高度關注」「網絡閱讀量超三千萬短視頻點擊量逾百萬——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網絡熱度持續升溫」等新聞消息。
  • 惠水縣王佑鎮:「三個進一步」推動「黨建+脫貧攻堅」成效提升
    近年來,惠水縣王佑鎮緊跟縣委決策部署,著力在「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上下功夫、求實效,以「三個進一步」為抓手不斷提升基層黨建工作質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證,推動「黨建+脫貧攻堅」成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