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嘗遍天下各地美食,出去旅遊也免不了給親人朋友帶些當地的特產。說起糕點特產,毫無疑問首推「稻香村」了,目前市面上較為知名的是「北京稻香村」和「蘇州稻香村」兩家,北京稻香村宣稱自己是「正宗北京特產」,下面我們就來細說一下這種說法是否成立。
從字號來說,「稻香村」最早源於蘇州,後傳入北京
「稻香村」一詞,最早出自《紅樓夢》,賈妃省親遊大觀園,林黛玉代賈寶玉做了「杏簾在望」一詩:一畦春韭綠,十裡稻花香。賈妃對此尤為欣賞,便將園子一處賜名為「稻香村」。
直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蘇州人沈秋泉開始將「稻香村」一詞作為店鋪字號使用,他在今蘇州觀前街開設了「稻香村茶食糖果攤」,雖幾經變動但也逐步穩固下來。《申報》光緒八年(1882)八月十八日《蘇垣節景》一文報導:「聞此數日間,觀前稻香邨(同村)、野荸薺兩鋪日售現錢四五百千文,其獲利可概見矣。」這裡就要說一下稻香村能在蘇州發展起來的社會原因,明清時期,蘇州已是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江南一帶經濟富庶,蘇式糕點、園林、刺繡、木作等技藝都是當時精緻雅潔的人文環境下的產物。
1905年,稻香村在清商部註冊,但隨著稻香村的發展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盛,偽冒「稻香村」字號靡然成風。清末民初,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浙一帶等地都開設了稻香村店鋪。但由於當時包裝、存貯和運輸等條件有限,蘇州稻香村不能滿足在外地開設分店的需求,一直標榜自己「只此一家,並無分出」。
可見,稻香村一開始就是蘇州的糕點,開在其他地方的稻香村也不過是仿冒或流傳過去的蘇式點心。這一點從「北京稻香村」的介紹也可以得知,據其公開資料顯示,「創始人郭玉生開了京城生產經營南味食品的『稻香村南貨店』」。但是,「北京稻香村」與歷史上北京的「稻香村」的淵源也被歷史學者否認,在《老北京「稻香村」諸字號考辨》論文中,作者通過稽考歷史上老北京多種牌記的「稻香村」字號的史事變遷,得出結論:「今日的『北京稻香村』作為一家全新的現代食品企業,與歷史上北京的『稻香村』老字號沒有任何淵源和延續的、明確的承繼關係,所謂從郭玉生、汪榮清和朱有清等再到劉振英的五代乃至六代傳承譜序也是編造的、錯誤的,完全不能成立。」
從「稻香村」商標來說,是蘇稻註冊在先,北稻後註冊
現代企業,商標是非常重要的無形資產。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顯示,「稻香村」商標由蘇州稻香村於1982、1988年申請註冊。而「禾」字商標淵源已久,1925年,蘇州稻香村就向民國農商部申請了稻香村商號註冊執照,並註明了「禾」字商標,1979年,又在原商標的基礎上重新申請了「禾字牌」商標,並一直沿用至今。而北京稻香村於1996年申請手寫體「稻香村」商標,2015年申請註冊「北京稻香村」商標。
由此可見,僅從商標上來看,蘇州稻香村註冊在先,北京稻香村註冊在後,誰模仿誰一目了然。而「北京稻香村」在「蘇州稻香村」已有「稻香村」商標的情況下,將「地名+稻香村」的商標申請註冊成功,恰恰是引發了市場競爭秩序的混亂。雖然加上了「北京」二字,「稻香村」依然不能算作北京特產。
從產品上來說,南北稻香村主打的仍是蘇式點心
說起北京烤鴨,有人喜歡吃全聚德,也有人喜歡吃便宜坊,但哪個是正宗的呢?這好像是個偽命題。北京稻香村的產品中主打北京特色的便是「京八件」了,這八件裡包括了福祿壽禧四餅,還有佛手餅、如意酥、棗花酥、祥雲酥,要說哪款點心屬於北京特色,這八件都算不上典型,而且酥皮製作技藝還是蘇式糕點的拿手好戲。
其實,就和烤鴨一樣,驢打滾、沙琪瑪等糕點本身是特色小吃的一種,很多廠家在做,能說得上誰是正宗嗎?到底買哪家,當然還是要看哪家的口味更適合自己。北稻宣稱的「正宗北京特產」也就是沾了北京這個地名的光。
現代市場競爭環境下,地域局限被打破,同類產品有多家企業同時競爭,只有品質好、服務好才能佔領市場。總體來說,北京稻香村主要面向北京周邊市場,主打北京特色,蘇州稻香村則已完成全國性布局,還出口到了海外市場,但二者的主打產品仍然是蘇式糕點。
說了這麼多,「北京稻香村」究竟是不是「正宗北京特產」,便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