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是我國傳統思想的精華,它自誕生至今影響了國內外眾多學者和企業家,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就是其中之一。
陽明心學的創造者王陽明一生追求聖賢之道,「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是陽明心學的核心。王陽明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是狀元出身,王陽明也是雖然三次科舉不第,但也是進士出身。雖然前半生並不順利,但後半生的榮耀也足以照亮後世。
王陽明認為,人如果想成就大事業,就要悟透一條「天規」——凡事靠自己,否則將一事無成。
1508年,王陽明因為上書為被當時掌權的宦官劉瑾逮捕的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人求情,結果被劉瑾流放到當時的蠻荒之地——龍場。王陽明剛到龍場,隨從就因為當地惡劣的環境病倒了。王陽明放下身份,親自照顧隨從,熬藥,打掃衛生等事情都由他一力承當。
這一次的流放,雖然是王陽明的一場磨難,但也是他的人生轉折點。他經過這場磨難,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後來被大家稱為「龍場悟道」。
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王陽明認為遇到事情,與其想著求助別人,不如靠自己。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時,但是如果每次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去求助別人,不僅會讓被求助的人逐漸厭煩,還會使自己養成一種依賴的心理,無法獨立。不能獨立也就意味著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提升,那麼就永遠不會成功。
在這個世界上,能夠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只有自己。如果自己本身的能力不夠,就算有再多得貴人相助,也總會有翻車的一天。畢竟你身邊不會一直有人,當你必須獨立面對困難的時候,就是你面臨失敗的時候。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那麼他就一定要學會靠自己。
王陽明曾在回答學生提問時說道:「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於心,安可紐於舊聞,不求是當?」從這段話不難看出,王陽明認為相信聖人固然沒錯,但是不如自己經過自省探究獲得的結果來得真切。如果自己心裡都沒有搞清楚,又怎麼能夠因循守舊,不去自己探究事情的正確答案呢?
做人也應當如此,你真正應該相信的,真正能夠幫助自己的,永遠只有自己。
想要成功就要完善自身,不要寄希望於別人主動來發現自己,而是要主動創造條件,讓自己能夠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機會只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
當你內心浮躁,難以平靜之時,或者當你遇到困境,難以逃離之時,不妨看一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王陽明傳奇的一生和其卓越的學習思維。讓你擁有超越自己的勇氣,在人生不同階段去品讀,都會讀出新的感悟。越早讀它,對你的思維方法提升越大。
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影響了中國,更影響了世界!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閱讀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能學習到他的智慧方法,而且能夠幫助自己少走很多彎路,讓你的人生充滿智慧與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