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的一生會一帆風順,即便是被譽為「大明第一牛人」「明朝一哥」的王陽明也不例外。
王陽明的人生同樣充滿了痛苦,處於人生低谷的次數並不少,時間也並不短。尤其是被貶黜到缺衣少食、瘴氣橫行的貴州龍場時,更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人生最低谷。可就是在這一時期,王陽明實現了人生的頓悟和升華。
所以說,對於人生低谷,王陽明非常有發言權,也有不少的智慧。
以下關於人走背運、處於人生低谷的五句話,若能悟透,必能令自己煥然一新,開啟全新的人生!
苦不入心,心中不苦,生活便是甜
王陽明認為,只要相信自己內心的強大,只要不讓人生低谷時所遭受的苦難浸染自己的內心,那就不會有煩惱。
謫居龍場時,王陽明在《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中寫道:「緬懷黃唐化,略稱茅茨跡。」他將在儒佛道思想中所悟出的人生之道轉換為內心的意志,並且巧妙地把思想的粗略處與生活的精微處相結合,用來抵抗面前的人生低谷,如此,他覺得龍場生活也不那麼苦了。
王陽明還告誡僕從,「只要苦不入心,心中不苦,生活便是甜的」。
試想,在那樣的情景下,王陽明居然還能認為生活是甜的,這樣的超然,令人深深折服,更值得好好學習。
時時微笑,雨打芭蕉也無愁
「芭蕉葉上無愁雨,只是聽時人斷腸。」
這句古詩告訴我們,如果你內心悲觀,那即使外面陽光明媚、鳥語花香,你的生活依然是暗淡無光的;而一個內心愉悅,時時微笑的人,卻時刻可以感受到「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的美好景色。
王陽明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在人走背運、處於人生低谷時,他沉默過,也失落過,但始終能以微笑直面人生。
這種微笑中,包含著一種他對生命的豁達和內心深處的樂觀。所以,王陽明的心學也堪稱一個以微笑為表象的人生哲學,在當今社會依然有很大的啟迪意義。
身處泥濘,依然能遙看滿山花開
積極的人,就算身處泥濘,也能看到滿山的花開。
王陽明告訴我們,生活中最大的不幸就是失去樂觀的心態,而王陽明之所以面對人生低谷依然能保持樂觀的心態,與其對待人生低谷的態度是密不可分的。
在王陽明看來,人生的低谷是值得感謝的,因為它可以很好地磨練一個人,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成長。
他還認為,不管人生的處境多麼艱難,世界也總會有美好的一面。
正是因為有這樣豁達的心態,王陽明在龍場「日有三死」的兇險環境中才能頓然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也告訴我們,心態決定一切,好的心態,能讓你看到一個美好的世界。
無執無著,靜享生命的喜與樂
王陽明的一生,絕不算命好,坎坷一直伴隨著他,但無論是面對京都官場的排擠還是窮鄉僻壤的貧寒,他從來不執著和計較。
他認為,人之所以活得疲憊不堪,正是因為對於得到太過於執著,對於榮耀太過於執著。
王陽明的一生,從來沒有對功名利祿執著追求,而是該退則退。因此,他無論在什麼境況下,都能活得坦蕩、豁達、瀟灑。
相反,過於執著的人,往往懷著一顆固執的心,處於順境還罷了,一旦處於人生低谷,就難免會因為死守一個真理或執著於一個問題而受盡苦楚,甚至葬送一生。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王陽明第一次參加會試便遭受了重大挫折——沒有考中進士,可他不但沒有傷心難過,而且還豁達地說出了「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這樣哲理深刻的話,足以見其內心的坦蕩和達觀。
第二次會試時,王陽明又因《狀元賦》而再次被排擠落榜。這一次,他依然沒有怨天尤人,依然以瀟灑自如的態度待之。
此時的王陽明,早早地具備了「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的灑脫不羈。
他早已悟得一種人生真諦:一個人活著,不能只接受順境而拒絕低谷,只有能夠接受生活的全部,人生才不至於一無所獲。
王陽明:言行合一,方能無畏
王陽明注重言行合一,他曾寫詩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這一句話用於描述現在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王陽明被後世的人稱為千古第一聖人,他的「心學」被人們奉為修心養性的真理。
因此當代人真應該好好看看王陽明,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理解對人生、對生命更好的感悟,找到屬於你自己內心的那個「定盤針」。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想要了了解王陽明更多心學智慧的,建議讀一讀《傳習錄》和《知行合一》這兩本書籍。
《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的精華和核心,裡面通過一些有趣的記載,講出王陽明心學智慧。而《知行合一》是人物傳記,講述了王陽明坎坷的一生,講述他是如何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的。
在這兩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可以看到在戰場有勇有謀的王陽明,更可以學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