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11歲到21歲的人生裡,哈利波特絕對是貫穿於其中的重要主題之一。
11歲時,我偶然翻開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第一頁。21歲那年的夏天,我在影院看了這一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看完首映的夜晚,讓我有點感傷,好像我的整個青春期也就此畫上了一道休止符。
在哈利波特系列完結之後的日子裡,我對它的熱愛很自然的就變成了,對這一系列主演的愛,尤其喜歡赫敏的扮演者Emma Watson,因為我可不只是看著她演的戲長大的,我簡直就是跟她一起長大的嘛。
一直以來,Emma在大家心中的印象,是擁有著年少成名巨大光環的女明星,是布朗大學的美女學霸,是聯合國推廣男女平權的親善大使。
她總是完美的好似別人家的孩子,讓身為同齡人的我不由自慚形穢。
可輿論對她的好評卻在今年悄然轉變了風向。
近日有新作《美女與野獸》上映的Emma Watson不斷地在遭遇非議。
首先是因為拒絕了《愛樂之城》,而該片讓另一位Emma順利奪得奧斯卡影后,因此她就成了大家群嘲的對象。人們認為她選電影非常沒有眼光,也不是什麼好演員。
▲憑藉la la land榮獲89屆奧斯卡影后的Emma Stone
對此她的回應是,當時接到邀約時自己已經在準備美女與野獸了,實在沒有精力同時拍好兩部電影,以及「相比起能否在奧斯卡得獎,我更在乎該電影能否對人們傳遞一些重要的訊息」。
在Emma看來,美女與野獸是「關於女性教育和讀書改變命運的電影。」
前幾天我去看了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是,它不是最優秀的迪士尼真人電影,但裡面表達的女性主義很棒。
女主角貝兒雖然是小鎮姑娘,卻並不願意草率地嫁給村子裡最帥氣富有的男人,那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她顯然有更高的追求。她會自己發明滾筒洗衣機,教村裡的小姑娘識字讀書。
然後對著大熒幕前的觀眾大聲地唱出:「我想要的不是眼前的生活,我想去更大的世界冒險。」
看,多麼地女性主義!
▲《美女與野獸》劇照
而在這部童話故事裡,也沒有王子親吻公主,然後男人拯救女人這種傳統的故事。
恰恰相反,因受詛咒而變成野獸的王子需要被女主角的愛拯救,而後才能重獲新生。女人在這部電影裡不僅擁有自由意志,還擁有著比男人更強大的內心,強大到足以拯救王子的人生。
▲《美女與野獸》劇照
此時,我想我很理解Emma Watson選擇出演該片的用心。但是即使她熱衷傳達女性主義,成為聯合國親善大使、努力推廣呼籲男女平權的He For She運動,這些原本是正確的事兒,同樣使她遭遇很多非議。
一些女權主義者們批評她,認為她出生在本就屬於精英階層的律師家庭,根本不懂底層女性面臨的女權具體問題,沒什麼資格談論女權。
也有文章諷刺她說:「比起爭取女權,Emma Watson更像是用女權活動來轉移演戲沒有成績的尷尬。」
哇哦,這個評價可真是有點犀利呢!然而在做女演員上,Emma目前好像確實沒能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來。
在公眾眼中的Emma Watson,無疑是非常幸運的,自10歲起就被選中出演哈利波特系列,因此收穫旁人難以企及的名氣、金錢以及關注度。
然而這份自童年起就擁有的幸運,卻也像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了她盛名和巨大影響力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她成為好演員的天分。
成為一個好演員最需要的是什麼?——天賦與經歷。而這些恰恰很難屬於一個生活一直非常順遂的幸運兒。
這份幸運讓Emma幾乎是在大熒幕上度過了她的整個童年和少女時期。在這十年裡,她都活在一個被保護的、專屬於哈利波特世界的真空玻璃罩裡,這讓她喪失了正常成長下本該擁有的別的經歷,活的異常單純。
這份幸運,也讓她一直得以活在高處。
而就像是我很喜歡的柏邦妮在聊起女演員時說的那段話一樣——
「在低處的人,洞悉人情,體察世故,他們有一雙老道的眼睛。在低處的人,往上看,看到的面孔各種各樣,人性殘酷而豐富。在高處的人,往下看,面孔都是一樣的,諂媚的微笑的臉。對他們來說,世界是單純的。」
可是,單純和太過幸運對一個女演員來說,恰恰是致命傷。
就如Emma在哈利波特系列之後,一共參演了八部電影,然而除了《壁花少年》口碑和票房雙豐收以外,其他作品大都毫無存在感,身為一名女演員,這份成績單實在有一點尷尬。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Emma作為配角的電影《我與夢露的一周》,出演夢露的是好萊塢的演技派Michelle Williams。當時選擇Michelle出演該片的夢露一角,也遭遇了諸多非議,大家都認為米歇爾長相太過平平,根本不適合演一位公認的絕世美女。
從官方劇照上,你也可以看出這位女主角與Emma的顏值差距↓
▲《我與夢露的一周》劇照
然而神奇的是,在動態的電影裡,米歇爾卻完全秒殺了Emma,她真的以她超高的演技,表演出了超越她自身長相的一種風情和美。那Emma呢?她明明是顏值更高的那個,卻在電影裡毫無存在感,甚至都讓人記不住她。
你看,果然演技才是一個女演員的立身之本,不管你再美貌、再幸運,到了大熒幕上,會不會演戲,能不能打動人,觀眾真的一看便知。
很顯然,在成為一名好演員這條道路上,Emma仍需更好的作品來證明自己。
作為女演員的Emma,成長好像遠趕不上公眾的期待,可與此同時,她卻也在鏡頭前迅速成長為一位得體的女明星。
與哈利波特時期相比,最明顯的改變是,Emma的衣品和氣質真是越來越好了。近日在宣傳新片《美女與野獸》時期的造型,或幹練,或優雅,每一個幾乎都得體到讓人挑不出毛病。
而當你真的認真關注她的生活,你會發現,當演員不過是她諸多身份之一,並不是她所有的人生追求。就如Emma自己說過的那樣:「我喜歡做一些完全跟電影事業無關的事情。我想要追尋其他的目標,它們能讓我進行不同的思考。」
你會看到她願意為了了解女權事業而主動息影一年,還成立了一個名為(our shared shelf)的閱讀俱樂部。她會給自己定下任務,每周讀一本書,並樂於在自己的ins上po出自己喜歡的好書↓
其實,這樣的Emma本身也挺可愛的。
再聯繫到今年Emma遇到的諸多非議,我忽然想起一個名為「好萊塢童星魔咒」的名詞,好萊塢多的是「傷仲永」的故事,人們好像也樂於看見這樣的故事。因為,比起天賦型選手,大家會更欣賞勤奮型選手。
人們不喜歡看見別人的成功只是因為幸運,那會讓他們感受到一種,對於人生無力掌控的剝奪感。
所以人們不喜歡童星,因為他們的名氣不過是因為幸運而已。或許人們就喜歡看到童星flop的新聞,那會讓他們得到一種莫名的快感,瞧,雖然你小時候比我強,長大了還不是跟我一樣是普通人嗎?
身為童星出身的Emma也時常感受到這種壓力,她說,人們會認為——「噢,看啊,他們是童星,他們的人生就這樣了。」有時甚至覺得:「人們在等著我搞砸自己的人生」。
這讓我不禁在想,真的是Emma做錯了什麼嗎?還是世界對年輕貌美又過早成功的女性的要求太過苛刻了呢?
Emma的確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她並不是一位頂尖的女演員,也不是女權領域的專家,可是這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人。而如果僅僅因為演技不夠出色,就去質疑她做公益的資格,這未免也太吹毛求疵了吧?
至少她一直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她也在盡力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做一些正確的事情。
有段我很喜歡的話是這樣說的——
「去做你心裡認為正確的事情吧。
因為你不管怎麼做,總會受到批評。
如果你做的話,會受到指責;而你不做的話,還是會受到指責。」
所以,非議就非議吧,又有什麼關係呢。正如Emma之前回應的那樣——
「他們想要打倒我,卻讓我站的更直了!」
看吧,其實她還蠻酷的!不要忘了,今年的Emma Watson也只有27歲而已。
長路漫漫,她會證明自己。
——THE END——
來自是骨灰級哈迷的Lucy。
猜你還想看:
聊聊日劇| 那些繁華人世的小確喪
Carolina Engman | 我只想要成為我自己
原創文章禁止抄襲,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眾號:時髦貓
新浪微博:@Lucyloveslife @Cecilia歡樂多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