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撿來奇石如仕女,能給快樂能唱歌

2020-12-27 酒歌說文

曾經有一部名叫《木魚石的傳說》的電視連續劇,在某一段時期紅遍大江南北,可謂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其中的主題歌《一個美麗的傳說》,更是膾炙人口,歷久彌新,至今想起,也能隨口哼唱出來。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善良者以歡樂,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貴呀啊,山高那個路遠也能獲得……

《木魚石的傳說》講述了大學士王爾烈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陪同皇子顒琰(未來的嘉慶皇帝)微服私訪民間,尋找一塊能唱歌的石頭。

兩人雖是找寶,實際上卻是體察民間,見識了人間善惡美醜,體會了世間冷暖,最後找到那塊能唱歌木魚石,皇子也對為人處世有了更多的感悟。

無獨有偶,在民間流傳著一個類似的美麗傳說,說的同樣是一塊能唱歌的石頭,但故事的主人公卻從皇子變成了書生。

這是怎麼回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湖南有個姓錢的書生,雖才高八鬥,但為人執拗,篤信儒家理學之道,不通世故。

這一年,錢生和同窗好友乘船遊覽洞庭湖,見這裡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湖水碧綠,清澈見底,於是流連忘返,一連住了三天,也沒覺得厭煩。

錢生有個嗜好,喜歡收集稀奇玩意的石頭。他發現洞庭湖某處遍布各種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鵝卵石。

這些石頭模樣古樸,然而卻天生地造,鬼斧神工,有些如同江山堪輿圖,有的如同飛禽走獸,甚至還有些如同窈窕淑女一般惟妙惟肖。

錢生愛不釋手,花高價請人將這些石頭打撈上來,清洗完畢之後,運回家裡擺放在庭院裡,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這些奇石之中,錢生最喜歡的是一塊「仕女石」。石頭無論從高度,還是模樣,乃至紋理都酷似吹笛的絕色佳人。

石頭表面溫潤光滑,猶如玉質般剔透,且冬暖夏涼。只要沒事,錢生就喜歡坐在庭院裡,一邊讀書,一邊玩賞。

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只要有風,能隱隱聽見石頭髮出婉轉縹緲,不絕如縷,宛若天籟的聲音。

隨著風聲的變化,時常會發出猶如絲竹之聲,韻律扣人心弦,聲聲入耳,美妙動聽。

每當這時,錢生往往聽得入迷,整晚不睡,高興的時候,還會合著拍子圍著石像手舞足蹈,唱著「陽春白雪」的古樂。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很多人都來看稀奇,然而奇怪的是,只要有旁人在場,這塊石頭就不會發出任何異常的聲音,和普通的石頭並無二般。

大家覺得奇怪,有人說是石頭吹笛唱歌是錢生癔症所想,更本沒有這種事。

錢生聽了很不高興,說道:「你們這些俗人,除了附庸風雅意外,哪裡懂什麼是高雅!」從此,拒絕他人再進入庭院。自己寸步不離,日夜陪伴著「仕女石」。

過了幾天,因為錢生的家人惹事,錢生也受到了牽連,被關進了大牢。

有人找到錢生,告訴他,只要把那塊仕女石獻出來,就可以免了他的罪。

錢生聽了,十分氣憤。「那塊石頭比我的命還重要,我寧可把她送回原處,也不會送給那些不懂得藝術的人!」

那人聽後臉色鐵青,冷哼一聲,和小吏附耳說了幾聲,拂袖而去。

小吏將錢生鎖在木桶旁邊,每天給他餿飯剩菜,打罵不絕,用盡各種手段逼迫錢生交出那塊石頭。

錢生遍體汙漬,狼狽不堪,可就是不鬆口,堅決不同意把石頭交出來。

沒過多久,錢生被判流放三千裡,然而就在途徑洞庭湖的時候,天氣驟變,狂風大作,湖面烏雲滾滾,天空落下一道又一道的霹靂,驚雷聲不絕於耳。

押解的差人驚駭不已,跪在船頭乞求保佑。

沒過多久,烏雲散去,一切恢復如初。然而奇怪的是,帶著枷鎖的錢生消失得無影無蹤。

大家不敢張揚,只好返回謊稱錢生溺水而亡。與此同時,那塊「仕女石」也不知去向。

人們都說是仕女顯靈,救走了錢生,就此隱居在洞庭湖。

故事講完了,喜歡志怪故事的朋友,強烈建議你購買古代經典志怪故事集《聊齋志異》。

作為古代民間故事集大成者,《聊齋志異》共收錄了大小故事近五百個。篇幅短小,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值得捧手閱讀。

相關焦點

  • 長沙「奇石王」給石頭當翻譯 邀網友一同去「拾荒」
    以上圖片均為 黃啟晴 攝  星辰在線-長沙新聞網12月17日訊(記者 林展翅 黃啟晴)「只要你喜歡收集奇石,如果你有心情,就和我一起出發『拾荒』找奇石去吧!」近日,星辰在線「長沙人的一天」專題報導組記者深入了有著「長沙奇石王」之稱的王莉茗先生家,領略了民間奇石館「千佛閣」的獨特魅力,聽王先生分享他的「奇石情緣」。
  • 陳洪綬筆下有故事的仕女畫!
    他性格怪僻,畫亦怪異,無論人物、花鳥、山水,皆能突破前人成規,自創獨特面目,尤其是人物畫,更是大放異彩,深刻地影響著後世。陳洪綬的作品在國內外藝術品市場上頗受追捧,屢創佳績。明代中後期的人物畫,效法吳門者,從刻畫細麗流於柔靡,細眉小眼、弱不禁風的仕女,千人一面,生氣漸失。
  • 別信玩奇石能暴富,花了60萬積累1萬多品奇石,我卻變成了窮人
    談到奇石,他們個個眉飛色舞,這讓我很震撼。特別是來層林的《奇石美學》等專著,講到和氏璧就是古代的一塊三峽奇石,這也是從古至今,最有傳奇故事的奇石,「價值連城」的成語就來源於此。我對奇石的興趣,如一把火,一下子被點燃了。藏石的興趣被調動,藏石的夢想被喚醒,藏石的痴迷被激發,於是,怎樣獲取一塊好的石頭,就成為我朝思暮想的渴望。
  • 這些天價奇石,難得一見!
    ▲ 今朝有酒今朝醉如今奇石的價格一路飆升。原來並不值錢的奇石,而今也屢屢創造了身價過百萬、過千萬、甚至少數過億的奇石神話。當然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運氣,能靠奇石發家致富。神話歷史人物篇:▼ 中國民間傳說中能打鬼驅除邪祟的神——鍾馗,大家認出來了嗎?
  • 奇石收藏——藏什麼?奇石魅力在哪裡?什麼叫做奇石?
    迫不及待地把它拿到水邊,用水一衝,一個世界、一個故事,一種感覺,就出現了。  在遠古時代經濟、科技不發達的時期,人們就開始喜歡大自然賜給人類美麗的石頭,並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來編織各種動人的故事流傳至今。
  • 民間故事:能長能短的鼻子
    民間故事源遠流長,傳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傳到今天還沒消失的故事,都成為了經典。故事雖大多簡單,但膾炙人口,令人無法忘懷。你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長鼻子」的故事嗎?#民間故事#從前,有一對夫婦,祖上世代都是大地主,加上歷代勤儉持家,成為了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富翁。這對夫婦老來得子,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福貴。
  • 奇石投資收藏有學問!
    奇石投資也一樣,有的石友們看中奇石是純天然藝術品,無法再生和複製,於是擔心以後精品石會越來越貴,奇石會越來越難淘,便傾其所有瘋狂買石,只要遇到自認為好的奇石便毫不猶豫立馬買下,時間一久,生活便出現窘迫,想賣石變現,又一時找不到買家。
  • 得一奇石,得一快樂;得一玩石,得一財富;得一賞石,得一無憂!
    得一的這方奇石作品,耐人尋味,看著賞心悅目。作為一名教師,得一的美學鑑賞要比很多玩家高出不少,不僅能利用業餘玩一點屬於自己的興趣,還能陶冶情操,讓他放鬆與安靜。那個女孩,你也曾愛過,你也曾擁有,你卻沒能抓緊她的手,任她拂袖離去。我從這塊奇石的畫面裡,看出了一幕幕離情幽怨,但也看到了最美的回憶,那些珍藏在心房不曾觸動的年少與青春。
  • 象形奇石寓意大全,建議收藏了!
    羅漢:羅漢乃金剛不破之身,能奉兇化吉。壽星:南極仙翁、福祿高壽。平安一生。女媧:民間傳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八仙:即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李鐵拐、漢鍾離,曹國舅、藍採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時用八仙持的神物法器寓意八仙或八寶。八種法器是葫蘆、扇子、魚鼓、花籃、陰陽板、橫笛、荷花、寶劍。
  • 唐代仕女的綽約丰姿
    仕女畫作為美人畫的同義詞,畫中女子的容貌身姿一定要符合當時人們普遍認同的審美標準。中國繪畫中最早出現的女性形象,是長沙戰國陳家山楚墓出土的《人物夔鳳》帛畫(講述豐隆、鸞鳥迎洛神的故事,據考證,畫像中應是一位女神),雖然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仕女畫,但畫中的女性體態輕盈和腰身纖細,完全是當時楚宮細腰美人的標準類型,與當時楚王引領的「好細腰」審美風尚相符。唐宮仕女圖同樣顯示了當世社會人們對女性美的定義。
  • 臺北故宮裡的「麗人行」,唐宋仕女畫作10月集結「她」特展
    五代人 《浣月圖》軸本幅畫明月倚天,交接瑩璨,曲欄庭院間,蕉葉挺翠,且尚有芙蓉、蜀葵、雛菊等競吐芬芳,秋意撩人;奇石之上,蟠螭瀉水,激蕩池中月影,畫中婦人盛裝,探手如欲撈之。一旁,另有侍女三人,或臨案焚香,或捧物、荷琴。畫中人物衣紋線條剛健細勁,屬「鐵線描」一類,並有佐以金線者,披帛、裙帶且平行如「琴弦描」。
  • 《人物龍鳳圖》是最早的獨立仕女畫 唐畫追性感,宋畫講美貌
    但作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之一,出土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則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獨立仕女畫作品。這也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仕女人物畫作為獨立題材便已出現。隨後仕女畫在唐代成為獨立的繪畫門類,宋代則回歸端莊嫻靜的傳統女容形象。
  • 奇石收藏的未來會一路看漲麼?沒錯!這3點決定了它未來的走向!
    拋開收藏這個門類不說,就說日常生活之中的做生意、開買賣這些類型,如果說你能做到「蠍子拉屎獨一份」,那幾乎也是足以掙它一個盆滿缽滿的局面!而在收藏界之中孤品的意思幾乎就是和價值連城劃等號的存在,什麼物件一旦不可複製且有且僅有一件那麼幾乎可以稱之為「絕世寶貝」!當然孤品不是你想要,想要就能要的存在,能遇到就幾乎可能用盡了一生的運氣,如果恰巧你還能入手那幾乎就是祖墳冒青煙了!
  • 奇石之韻
    2020年1月6日下午2點中華情——兩岸迎新春送金福暨國際奇石文化臺灣交流活動在臺北—經國紀念堂舉行。 臺灣唐嫣舞團的開場舞《好日子》,今天是個好日子,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都來到這裡,來為新的一年而舞蹈而歌唱。內蒙的歌唱家張卉給大家帶來一首美麗的歌曲《一杯美酒》,美麗的歌聲有如那遙遠的天那邊傳來美妙的聲音,贏來熱烈的掌聲。
  • 日本民間故事之桃太郎
    桃太郎是日本家傳戶曉的人物,近來多有流變,很多動畫都會借用到桃太郎的形象,如《鬼燈的冷徹》裡便有桃太郎這一角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桃太郎。桃太郎は日本で一番有名な民話の一つで、外國の人でも知っているほどです。
  • 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唐 簪花仕女圖)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的女子都是幽怨病弱之態,鮮有笑容呢?翻開小說《紅樓夢》,形容林黛玉有「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如姣花照水,行動似弱柳扶風。」、「心比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樣的句子。這不正是病弱之態的描寫嗎?難道這樣的病人,竟是美的標準?
  • 楊西賞陳洪綬《對鏡仕女圖》,看其在繪畫藝術上的傳承與創新
    陳洪綬的一生畫了大量的作品,並且大多數都屬於工筆,如《紅葉題詩圖》、《斜倚燻籠圖》、《鬥草圖》、《拈花仕女圖》、《夔龍補袞圖》等。在繪畫上,他少時師承劉宗周,後學藍瑛,上溯唐宋,兼吸民間繪畫中的裝飾元素,線條細圓利索、凝神聚力,畫風蒼老古拙,頗有稚趣,深受行內人士青睞。
  • 從晚唐《簪花仕女圖》,探尋其貴婦裝扮及社會流行文化
    兩晉,是仕女圖的正式成形時期,主要以詩、賦這樣的文學作品中為之歌頌的賢能婦人,或是流傳於民間各類傳說中美貌的仙女為原型,再加之以想像進行創作,東晉顧愷之的著作《洛神賦圖》就是從曹植的《洛神賦》中尋找到的創作靈感。
  • 邱承彬淺談神龍天珠奇石及龍眼天珠奇石
    近日,在濟南北園大街548號嘉匯環球廣場3C515室,天珠學者邱承彬向記者神龍天珠奇石與龍眼天珠奇石。   邱承彬說:「據《辭源》載:『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辭海》又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因此龍的定義為: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特徵是有鱗、有須、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作雨的動物。龍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圖騰,周代到元代是貴族的象徵;明清兩代是皇帝的象徵。
  • 《仕女圖》故事不長,劇情也不複雜,偏偏最虐人心
    今年電影《仕女圖》便是如此,被唯美的畫風吸引過來,便一發不可收拾。《仕女圖》的故事框架其實很簡單,沒有那麼多的旁支側線,圍繞主角的愛情故事展開,以家國情懷結束,最後徒留愛而不能的唏噓。「世界上的因,大多數都求一個果,唯獨情深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