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欲望都市》,電影版值得看嗎?有哪些道理值得我們學習?
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安利一部美劇《欲望都市》,這部連續劇提及了一些較為複雜的話題,例如對雙性戀的恐懼,對於跨人種的戀愛還有同性交往關係採取了一種非常可悲的無知態度。
其中有一集可能都可以被列進世界上最有問題的劇集行列了——薩曼塔與一位黑人男子約會,然後大肆宣揚自己是一個「一視同仁的僱主」。同樣在那一集裡還登場了一位承包了所有「憤怒黑女」符號偏見的女性黑人角色,到最後薩曼塔與她打了起來。
其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電影版的《欲望都市》裡面經典的一幕:在悅動的音樂下,女主角Carrie一天裡換7套婚紗拍攝寫真,穿最好看的婚紗、周圍有三五閨蜜相伴、嫁給對的人,短短一小段片段卻涵蓋了幾乎每個看這部劇的女生的所有夢想了。
最後一集真的感動到落淚。大先生推開酒店的門時,凱莉正蹲在地上撥開散落的裙擺找掉落的項鍊,四目相對,我的淚水就掉了下來。像不願回家的貪玩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轉頭卻有大人溫暖懷抱的安慰。
終於,夏洛特夫婦有了自己的孩子。薩曼莎獲得了堅定不移的「I love you」。米蘭達也在家庭中找到了真正的愛。這是我想看到結局。始終親密熱切的姐妹淘,始終會得到真心的情感歸宿。作家,畫廊助理,公關經理,律師,她們是千千萬萬女孩子的縮影。
敏感任性但總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凱莉,風格保守又理想主義卻能為愛的人改變信仰的夏洛特,放浪形骸肆意妄為卻仍然擁有真愛能力的薩曼莎,從奉行獨身主義的單身媽媽轉變為集家庭主婦和女強人於一身的米蘭達。她們遇到了一個又一個想要走進她們生命中的男孩子,她們和他們熱烈地相愛又分開。
還有凱莉,說她一直在尋找的是非他不可的人,在屏幕前看這部劇的女孩子們又何嘗不是呢。只是如果真的像「凱莉們」這樣尋找自己人生中的真命天子,恐怕在現在的中國還是行不通的。半老的年齡、離異、癌症、女強人,單是其中任意一項恐怕就在相親網站上被直接PASS。
她們的生活更像是年輕女孩子們心中的夢想世界。不計其數的漂亮裙子和高跟鞋;體面溫馨的單身公寓;永不分散的女孩小團體;不分年齡的少女心境;不care他人的閒言碎語敢於做自己的勇氣……在現實中我們期待並仰望著的一切,她們都在劇中完完整整地呈現給我們,刺激並安撫了女孩子們的每一絲神經。
其實,再看《欲望都市》,終於體會到獨立都市人像硬幣的兩面:A面是自由、體面和樂趣,B面是人生的各種暴擊。我們在AB兩面的交替中前行,那些小確幸和大繁華才不是所謂的虛榮與做作,而有了厚度和溫度,有苦難與辛苦的反襯,美好才能放大一百倍。
以前,我認為兩個人能走到一起是多方面契合度都很高,看多了電影講述或現實情況才覺得,兩個人在一起只是極小的開始,能維持住感情的關鍵是如何在一段感情中將自己和對方的個性融為一體,這個過程統稱為愛,也可以說是包容,理解,尊重。
總之,那個時代的紐約很像現在的中國,女孩子們奉行著獨立自強的原則一路高歌,活著並努力有意義地活著。時代一直在發展,可女孩子們那顆柔軟敏感的心卻一直沒有變。無論承認與否,似乎沒有人會拒絕對可能到來的真愛尚存期待。
那麼,就希望,每一個女孩子都能夢想成真吧。不同性格不同職位職場精英女性,卻站在同一高度看待生活,當初追劇的時候以為我會跟米蘭達一樣要過著這樣的生活一個人獨善其身,也要過完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