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莊生曉夢
熙熙攘攘的春秋戰國,徵伐不斷,民不聊生,這時候秦始皇嬴政橫空出世,一舉完成了「六王畢,四海一」的豐功偉業。可是,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卻還沒有來得及考慮如何鞏固自己的疆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沉迷於長生不老之事中,之後的秦二世之驕奢淫逸比起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也就導致了秦國處心積慮多少年所完成的統一大業,未過多久就開始呈現分崩離析之勢。之後,天下大亂,民怨四起,群雄再次逐鹿中原。而眾所周知,最後問鼎中原的乃是劉邦。
一直以來,人們想到劉邦的時候,同時總還會想到另一個蓋世英雄,也就是楚霸王項羽。但是,項羽又是一個悲情英雄,因為他在當時看似佔據了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卻最終敗北,自刎於烏江邊。
對於劉邦與項羽之爭最終的結果,多少年來爭議不斷。著名學者易中天認為,項羽敗北,原因在於一個講究遊戲規則的英雄,輸給了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地痞劉邦;也有人認為,項羽之敗在於孤高自傲,沒有團結廣大「貧下中農」;還有人認為,項羽敗在了自己的剛愎自用上……
千言萬語,莫衷一是。
本文,筆者無意從軍事、政治角度去評判二人的是是非非問題,而是單純地從二人的一首最為出名的詩詞裡,來找尋一下二人性格上的蛛絲馬跡,以此來進一步推測由此所產生的連鎖的化學反應問題。
關於劉邦,人們對於他的了解,一是斬蛇起義,二就是他那首膾炙人口的《大風歌》,全文如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彼時的劉邦,剛剛徵戰英布歸來,途徑家鄉的時候,借著酒興寫下了這樣一首可以說名垂千古的大風歌。從這短短的幾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完成了秦始皇當年所完成的偉業,但是他沒有志得意滿,反而是在酒後依然不忘「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時的漢帝國已經建立,但是劉邦心心念念所想著的依然是求得猛士來守四方,也就是他依然是求賢若渴,就如曹操所言的「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般的心情。這簡單的一句話,似乎讓我們一下子明白了劉邦為什麼能在與項羽之爭中勝出了。
劉邦的才能,是不足稱道,但是劉邦手下的張良、韓信及蕭何,卻一個個都是不世之奇才,而劉邦所做的,正是將這些人收為己用。可是反觀項羽呢?
首先,對於項羽,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他的楚霸王之名,了解的多一點的也就是知道一個虞姬,可是對於他手下的精兵猛將卻幾乎不曾知曉。很明顯,項羽並不注重收羅人才,這在他臨死前的那首《垓下歌》裡也有所表現。
垓下歌全文: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到了此時,項羽仍然認為,自己可以「力拔山兮氣蓋世」,可是有如此蓋世神功的他卻未能完成豐功偉業,他將一切歸咎於「時不與我」。
這,似乎可笑了一點。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曾對項羽有過這樣的一番評價,先是客觀地評價其功績,「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但是緊接著就道出了他「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徵經營天下。」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兵敗如山倒,而在臨死之前尚且執迷不悟地喊著「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很明顯,項羽欲逞自己可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力量來經營天下,而不知團結左右、團結一切,不知道劉邦的「安得猛士守四方」之謀,最終烏江自刎。臨死前還不忘了將一切歸咎到老天爺的身上,恐怕老天爺都要喊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