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也有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每當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牆壁上、家具上貼「福」字。那筆劃粗獷、字體敦實的「福」字,寫在一張張大紅色的鬥方紙上,有的旁邊還印有雲錦紋、雙龍、壽桃、萬年青、牡丹花等吉祥圖案,看著是那麼喜慶、那麼有「年味」。為什麼過春節要貼「福」字呢?仔細想來,「福」字鬥方其實是介於年畫和春聯之間的一種形式,而過春節貼「福」字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和宜春貼。
東漢王充《論衡·訂鬼》引《山海經》中說:滄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樹,桃樹的東北枝有一個萬鬼出入的鬼門,由神(shēn)荼(shū)、鬱(yù)壘(lǜ)兩位神人把守,對於害人的惡鬼,他們就用蘆葦繩捆住餵老虎。黃帝據此創造了驅鬼習俗:「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這在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中也有記載。可見在漢代,每到除夕之時,人們都要在自家門前立桃人,門上畫神荼、鬱壘和老虎,懸掛葦索,起到「御兇魅」的作用。
由於桃人製作比較複雜,漢代以後逐漸以桃木板代替,如南朝梁的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在桃木板上寫上祈福禳災的文字,或畫上神荼、鬱壘的神像,就成為了桃符。這種桃符至宋代時還流行,如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引《皇朝歲時雜記》中記載:「桃符之形制,以長二三尺、寬四五寸的薄木板製成,上畫以狻猊白澤之類,下書左神荼、右鬱壘,或寫春詞。」
唐末文人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詩句,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春聯。宋人將桃符上畫的門神改用紙印刷,演變為門神畫、年畫。現存最早的木版年畫《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就是宋代的作品。
而將桃符上題寫「吉祥詞」的形式,改為在紅紙上書寫、印製,則是「吉祥語」(包括福字)鬥方的前身。
「吉祥語」鬥方的形成還與宜春貼(或稱宜春方勝)有密切的關係。宜春貼是立春日張貼的一種吉祥語。《荊楚歲時記》有言:「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形戴之,貼『宜春』二字。」唐代詩人韋莊《立春》中有「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秀楣」的詩句。這種原本在立春日祝賀新春時張貼的吉祥語,至遲至宋代就移用到春節了。
春節在民國之前都只稱元旦,元旦時張貼的東西不應稱為「春牌」,「春牌」之稱很可能就是從立春時的宜春貼移用而來。春牌上寫什麼內容?南宋周必大的《玉堂雜記》為我們透露了一些信息:「除日,更春帖、柱聯、門額,於堂軒楣枋貼福祿壽、一財二喜等字。」可見,南宋時可能就已經出現了題寫福、祿、壽、財、喜的鬥方了。
「福」字鬥方能夠在中國民間長期傳承,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緣於「福」字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福」字在甲骨文中是「兩手捧酒澆於祭臺之上」的會意字,是古人祭祀活動的寫照。在先秦時期,「福」特指祭祀用的供品,如《周禮·天官·膳夫》中有「凡祭祀之致福者」語,這裡的「福」指的是「胙」(zuò),是祭祀之後眾人分享的一種肉。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實物層面上的「福」逐漸朝著抽象意義上的「福」演變,產生了兩方面的引申義:
其一是引申為「庇蔭佑護」的意思。以豐富的福物祭供神靈和祖先,原本的目的是得到更多的食物,捕捉到更多的獵物,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由此又逐漸地產生了祈求神靈庇佑的願望,「致福」成為人們希望得到神靈保護的行為。
其二是引申為「幸福」的意思。這也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福」。《禮記·祭統》中說:「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謂之備。」意思是福就是事事順利,所需要的全部能達到。《韓非子》卷六中說:「全壽富貴之謂福。」我們常說的「五福臨門」中的「五福」也在《尚書·洪範》中被提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壽」即長壽,「富」即富貴、富足,「康寧」指健康安逸,「攸好德」意為從善如流、修具好的品德,「考終命」指善終,古人認為只有行善好施的人才能善終。中國人所指的「福」的內容——個人的健康長壽、事業有成、平安順利,家庭的和睦、生活富裕、人丁興旺,社會的安定——大致便都包括在這五福的範圍之中了。
春節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拜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
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文字,自古以來各種字體的福字,層出不窮,變化各異,堪稱漢字之最,這種現象在世界文字史上也是罕見的。福字蘊含吉祥祝福,因而中國人酷愛福字。
傳說,民間貼「福」之風開始於姜太公封神之時。各路神仙分派妥當,姜太公的老婆馬氏也來討神位。姜太公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並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於是,老百姓便家家貼「福」、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銅器銘文上,即已有不同結構的「福」字。爾後隨著古籀、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的出現,「福」字書法越來越多,越來越藝術化,後人集書的《百福圖》、《千福圖》則集中了「福」字的各種寫法,讓人美不勝收。「福」字不僅是人們祈求平安、吉祥的物品,而且體現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及各種變化。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因為它是一種吉利的象徵。
清代康熙皇帝一生酷愛書法,但卻很少題字,所以康熙御筆是歷代皇帝的筆墨中流傳最少的,這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傳說康熙一生流傳下來的就剩三個字:「無為」、「福」。
這樣全家團聚貼福字的場景,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經成為過年的標誌之一了。
做個有「福」之人是每個中國人一生追求和奮鬥的目標。過春節時家家戶戶貼「福」字鬥方,正是這種求「福」願望和心理的典型反映。春節是一年之始,在這重要時刻,家中貼上「福」字,希望新的一年「福」氣降臨。
陳志宏(當代書畫家)
1958年,出生於上海。
號誌弘、至弘。上海書畫院畫師;
上海政法學院客座教授;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2016年10月,在上海舉辦"不忘初心,再創輝煌"陳志宏書畫藝術展。
2016年12月,東方衛視藝術人文頻道拍攝並播放了30分鐘的《今晚我們品畫 海派書畫家陳志宏》。
書畫作品懸掛在上海東方衛視大廳和會議室,並為東方衛視題寫臺訓。在國內外數十次入選各類畫展及個展。書畫作品數百次被各大報刊刊登。
多次向上海宋慶齡基金會、上海慈善基金會、東亞銀行公益基金捐贈書畫作品,支持貧困地區青少年教育。
出版有《花鳥畫學譜》和《陳志宏畫選》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