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一場數據驅動「熱餐革命」

2021-01-18 信海光

這應該是近期中國網際網路業的一大趨勢,在下沉市場中表現尤為明顯,消費的確存在分級現象,但不同層級的消費中都蘊含著升級,總體上是升級態勢,拼多多們體現了下沉市場中消費升級的潛力,而便利蜂則證明,在白領市場推動消費升級也存有巨大機會。

自從新零售崛起之後,便利店就成為中國互聯業的一大風口,便利蜂也隨風而起。創辦以來,便利蜂以其門店數量年均增長近10倍的大跨步擴張速度令業界驚訝,但最近便利蜂卻被貼了另一個新的標籤,一些都市媒體稱之為「網紅」便利店,記者在報導中不是聚焦便利蜂的商業模式,而是關注到每到一天的飯點兒,就有大量白領前往便利蜂排隊取餐,在吃飯這件事上,便利蜂明明是一家便利店,卻比快餐店還忙碌。甚至資深媒體人、鳳凰網高級副總裁劉春在微博上也曬出了自己在便利蜂打飯的經歷,稱是「消費升級了一把」,以彰顯其消費觀之與時俱進。

素以小資情調和了解都市白領著稱的《三聯生活周刊》撰文稱:「那些不做飯的年輕人,下班後都去了便利蜂」。

而這一切背後,隱藏的估計是便利蜂團隊的偷笑,從新零售先鋒到「網紅」便利店,看來「熱餐」這一步棋是走對了。

一個現象級的網際網路項目往往有兩大特徵,一是商業模式上的成功;二是營銷與市場上的成功,二者很難兼得,而後者就像盒馬之於阿里,紅包之於騰訊。

新零售使很多線上線下融合的連鎖商店開始崛起,最近比較火的是瑞幸咖啡,剛剛上市成功,但仍有人表示質疑,說瑞幸咖啡只是商業擴張上的奇蹟,但卻沒有創造出真正火爆的單品,你看人家喜茶?

這種責難未免過於苛求。但便利蜂在「熱餐」方面的成功卻又說明這一切並非不可能。通過基於「熱餐」的差異化競爭,2016年成立以來,便利蜂至今已經開出700多家連鎖店,且大多在一線城市,面向金領、白領這種高頻次、高淨值人群。

便利蜂是怎麼做到的?便利店做餐飲雖然屬於新潮,但卻也不是「一招鮮」,日式便利店歷來都有鮮食售賣的傳統,便利店三大巨頭7-11、羅森、全家都有屬於自己餐食服務,作為一家本土便利店,便利蜂是如何收穫白領青睞,成為網紅呢?

不妨先從一則今天的最新消息說起:騰訊科技6月25日消息,便利蜂日前宣布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公司高管分別出任了委員會重要職務。委員會的責任是建立全面的監管制度,保障便利蜂所生產及銷售的食品的安全性。便利蜂同時宣布在自產熱餐中全線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大豆油,保障食材質量,提升用戶健康,此舉成為食品安全委員會的首批決策之一。

這則消息粗看並不起眼,但對餐飲業內人士來說,如果注意到「便利蜂同時宣布在自產熱餐中全線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大豆油」這句話,還是會很震驚的。因為其中隱含著巨大的成本提升,在京東上逛一圈就知道了,同樣分量同樣品牌的大豆油,一個「非」字之差,價格幾乎相差一半。便利店賣的熱餐本來就是屬於平價多銷,一個盒飯不過十幾塊錢而已,便利蜂卻宣布全線使用非轉基因大豆油。

事實上,在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之前,便利蜂的「非轉基因」策略已經施行了一段時間,在便利蜂的收銀小票上,都可以看到一條提示語:「本店熱餐食材優選,均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一級大豆油。」

由於餐飲企業食用油消耗量巨大,因節約成本引發的問題不斷。按餐飲業內人士的說法,「許多餐飲企業用的是餐飲專用食用油,成分中多了棕櫚液油。而一些散裝油的最低價格,比家庭用油便宜了近一半。」

小票明示用貴油,這其實只是便利蜂正在進行的「熱餐革命」的一個小側面,而在此背後,便利蜂的目標是要以便利店為突破口,通過產品極致主義,推動中國大眾餐飲消費升級。

餐飲消費升級在中國並不稀奇,有相當一段時間,中國的餐飲消費升級的甚至有點過頭,一餐吃掉數十萬的新聞並不罕見,但具體到大眾餐飲消費領域,價格升級倒是常見,消費升級卻進步遲緩。

自從便利蜂出現後,白領對便利店餐食的印象就開始改觀,這遠不止是小票上的一個「非」字。

逛便利蜂門店,會發現其熱餐區菜單會註明食材來自哪些品牌,調味品會明確標註「選用恆順香醋」;店員售賣熱餐前必須要戴上全副武裝的護具,售賣給消費者的熱餐精確到毫釐,要放到電子秤上稱重......

便利蜂每家出售熱餐的門店都會打造一個用玻璃幕牆封閉起來的熱餐銷售區,裡面配有蒸烤箱、清洗消毒衝洗水池、溫水保溫櫃等供應熱食的設備設施,包括設置上下水,每個進入操作間的店員都需二次更衣、洗手,並戴上頭套、護目鏡和口罩。

在供應鏈上,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為確保加工好的食材安全配送至門店,便利蜂在冷鏈物流車上安裝了GPS和藍牙溫度計,後臺實時監控車內溫度,發現異常會自動報警,食材也會被當即廢棄或被門店拒收。如果加工好的熱餐在規定時間後仍未售出,便利蜂自主開發的鮮度PAD會自動報警,提示店員在攝像頭下廢棄。

對於餐飲行業來說,這些細節的某一個其實消費者感知並不明顯,但基於產品極致主義的整體一套氛圍下來,一套生態形成,體驗就很明顯了。白領們都是很敏感的,一進便利蜂,很容易感覺到這家店的與眾不同。

當然,最直接的「極致主義」還是體現在食客的味蕾上,便利蜂要把熱餐做出飯店的水準,花樣繁多,定期更新,且在菜品口味上對研發團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推出的麻婆豆腐內部對標的就是川辦,麻辣香鍋則對標老班長。

便利蜂熱餐區每日提供的當季菜品足有12款之多,而且定期有創新產品推出,比如去年世界盃期間,便利蜂就專門開發研製了一系列小龍蝦產品,配合各類啤酒喝零食折扣,以助興消費者熬夜看球。

作為一家便利店,便利蜂榮獲了「2017-2018年度食品安全示範項目獎」。在上海,當地市場監管局多次到便利蜂門店進行審查和調研,將上海首張便利店熱餐經營許可證頒給了便利蜂,並以便利蜂門店為「藍本」制定了便利店熱食類分餐業態的行政許可指導意見。

在吃上如此講究,而便利蜂僅僅是一家便利店而已。

便利蜂在熱餐上踐行產品極致主義當然值得點讚,但有一個關鍵問題不能迴避:便利蜂畢竟只是一家便利店,餐飲只是其中一個特色而已,追求如此極致,食材成本如此高昂,到底有沒有可持續性?是不是全靠燒投資人的錢收穫白領人心。

這些疑問對於711這樣的傳統便利店來說應當是比較致命的。但便利蜂卻不是一家傳統便利店,它是基於網際網路與新零售的新物種,無論是技術上還是思維上都截然不同。

首先,在做便利蜂之前,創始團隊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的便利店為什麼做不大?結論就是便利店要做大,一定要提供餐食,不提供餐食的便利店其消費者的頻次是上不去的,而便利店一旦做好餐食,消費頻次只要上來,其他超市產品整體銷量自然得到保障,成功也就有了保障。

便利蜂的整個商業模式的設計就是基於這一判斷之上:如果你要做大,就必須做餐食,如果要做好餐食就必須保障食品安全,就不能採取加盟模式,如果你做直營店模式,就必須對店長的積極性和成本有很高的控制能力。

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便利蜂一出世就是一家算法驅動的便利店,這使得便利蜂在很多領域的運營成本比傳統便利店低很多。

算法驅動的商店目前已不罕見,從無人售貨到大數據管理貨品,阿里、蘇寧、京東都在做,但便利蜂的算法驅動更極致一步,它甚至把店長每天做的決策記錄下來,導入到系統中。儘可能讓機器和算法更多地為便利店做決策。

一位便利蜂高管分享說,在便利蜂,只需要員工做到友好服務和保持環境衛生兩項,其他都實現自動化決策,沒有人工參與。包括商品選擇、每種商品的數量、以及商品的指標,通過商品指標計算出來的消費者傾向,整個生命管理周期都是自動的,甚至明天應該賣多少貨,要訂多少貨,以及每一個貨架上的商品應該怎麼擺,怎麼排列,放多深,全部都是系統算出來的。所以這樣情況下,店員是可以不認識商品的。一個店大概有2500種商品,平均每周要換150種商品,但店員一般招進來培訓5天就可以進入工作崗位。

便利蜂的系統甚至可以輔助提醒店員執行微笑服務。

便利蜂的熱餐業務也是建立在算法基礎上。便利蜂有一個數據化的熱餐評價矩陣的模型,創意一道新菜首先要滿足熱餐評價矩陣的基礎條件,這包括色、香、味、鮮,食材營養均衡等,然後再經過市場數據調研、工業轉化改良、專業試吃品鑑等環節,最後和消費者見面,並且通過消費者購買的頻率數據,決定菜品停留在店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便利蜂的每道熱餐看起來雖然個性十足,但其實又是工業化、標準化產品,大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消費體驗。比如便利蜂的黃燜雞米飯的分量,在全國所有門店都精準到塊:4塊雞3塊土豆!

數據化運營還包括對不同地域消費者偏好的大數據統計,從而對菜品的投放進行靈活調整,比如數據顯示,燒汁豆腐是各地程式設計師的最愛,而攜程總部所在的上海長寧地區口味有點「重」,蔥燒大排、鹹蛋黃豆腐、辣炒雞丁最受歡迎。酒仙橋最愛的是燒汁豆腐、幹煸四季豆、木須肉、香乾芹菜、酸辣土豆絲,西二旗則是燒汁豆腐、幹煸四季豆、西紅柿炒雞蛋、土豆燉牛肉、紅燒茄子,中關村程式設計師愛吃燒汁豆腐、幹煸四季豆、土豆燒扁豆、西紅柿炒雞蛋、香乾芹菜。

程式設計師為什麼愛吃燒汁豆腐、幹煸四季豆?原因並不重要,這是數據驅動的結果,在得到結果之後,系統會自動加大這款菜品的訂單量,進一步放大這款菜的優勢。

如果傳統便利店隨機的投放菜品造成一半浪費的話,在數據驅動的便利蜂模式中,這一部分節省出來的成本就可以被用到食品安全和質量上去。

從2016年開始創業,到今年便利蜂不過三年而已,數據驅動的便利蜂模式可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距離徹底驗證「便利店做大離不開餐食」的判斷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然而觀察便利蜂在熱餐上的探索,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即便利蜂是在通過技術與網際網路模式來推動餐飲消費升級,這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費平權,因為它在沒有增加消費者平均支出的情況下提高了餐飲品質,進而通過銷量的增長實現雙贏。

這應該是近期中國網際網路業的一大趨勢,在下沉市場中表現尤為明顯,消費的確存在分級現象,但不同層級的消費中都蘊含著升級,總體上是升級態勢,拼多多們體現了下沉市場中消費升級的潛力,而便利蜂則證明,在白領市場推動消費升級也存有巨大機會。

相關焦點

  • 便利蜂:以數位化實現熱餐標準化 佟大為現場點評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便利蜂:以數位化實現熱餐標準化影視演員佟大為現場點讚便利蜂熱餐,「有著老鄰居一樣的熟悉和溫暖」在近日的便利蜂2021供應商大會上,影視演員佟大為受邀出席,並在活動現場點讚便利蜂的熱餐「很好吃」。
  • 便利蜂首次披露「Z世代」用餐數據:熱餐峰值人次佔比超三成 消費...
    南方網訊 超九成的「Z世代」品嘗過便利店的熱餐,超過八成的「Z世代」已多次或在首次嘗試後願意繼續在便利店體驗熱餐,「無辣不歡」同樣是不少「Z世代」的首選口味——這是新型連鎖便利店便利蜂在最新的《「Z世代」熱餐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披露的信息。
  • 便利蜂發布2020消費報告:熱餐是「復購」最高的產品之一
    「2020年便利店行業的發展迎合了中國經濟『需求側改革』的大趨勢,比如,持續保障熱餐、口罩等『基本品』的供應,新增各類『標準品』、『優質品』和『網紅品』等。」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分析,「在疫情下,行業也進一步證明了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和經濟大生態中的『不可或缺度』。」他認為,2021年,中國便利店行業仍將繼續走出「向上」的曲線。
  • 便利蜂「熱餐主題月」新品不斷,獲佟大為點讚
    12月8日,全國連鎖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在北京召開2021供應商大會,知名影視演員佟大為受邀出席。在現場講述和便利蜂的淵源時,佟大為表示:便利蜂在生活中就像鄰居一樣,下樓就能看得見,並為便利蜂的熱餐點讚。
  • 天氣漸冷 便利蜂熱餐銷量連續多日增長
    12月21日,為期4周的便利蜂「熱餐主題月」落下帷幕。由於各地氣溫的急劇下降,以熱餐為代表的暖食受到了消費者的集中關注。在天氣和新品的雙重助推下,便利蜂熱餐銷量已經連續多日出現增長,日均增速超1.8%。
  • 便利蜂推川菜、粵菜熱餐新品 網友:啥時上臭鱖魚和熱乾麵?
    12月3日,在內部詢問了全國近1600家門店中有代表性的社區、寫字樓、交通樞紐等門店後,新型連鎖便利店便利蜂的熱餐部門整理出到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數據:為了自己老家的菜,一些消費者「拼了」!上述數據來自便利蜂的門店店長11月23日-12月2日這10天時間的反饋。具體看:在幾乎100%的消費者肯定近期熱餐新品的同時,超八成消費者詢問店長的問題都是類似「什麼時候有我老家的家鄉菜」、「為啥沒徽菜」、「啥時候有淮揚菜」等。排名其後的,是食品安全、口味、好吃與否、是否打折。
  • 便利蜂發布節後數據:熱餐、包子、咖啡受追捧 寫字樓店表現最好
    便利蜂發布節後數據:熱餐、包子、咖啡受追捧 寫字樓店表現最好南方網  作者:  2020-10-27 與『五一』長假相比,長假之後的消費會進入到
  • 便利蜂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自產熱餐全線使用非轉基因大豆油
    擁有700家連鎖便利店的便利蜂日前宣布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同時宣布在自產熱餐中全線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大豆油,以保障便利蜂所生產及銷售的食品的安全性。餐飲企業食用油消耗量較大,為節約成本引發的問題不斷。2010年,下水道流淌的「地溝油」被曝搖身變成餐桌上的「食用油」。
  • 便利蜂雙11熱餐售賣報告:點兩份菜和四份菜的比例比上周更高
    【TechWeb】11月11日消息,根據便利連鎖店便利蜂發布的「雙十一」熱餐售賣情況顯示:相比之前,蔬菜類當天相對更暢銷;男生們平時吃熱餐愛搭配的無糖飲料或軟飲,也換成了牛奶和咖啡。11月11日零時開始,一年一度的「雙十一」拉開帷幕。
  • 「便利蜂」發布十大熱餐榜,你全都吃過嗎?
    近日,便利蜂2020年度「人氣100商品榜」新鮮出爐,「C位」十大熱餐榜的美食讓人口水直流,跟隨鏡頭一起去長寧分店看看都有哪些好吃的吧。上午11時,記者來到位於宣化路300號的便利蜂華寧國際廣場店,已有不少顧客前來購買午餐。
  • 便利蜂聯合墨跡天氣發布立冬趣味數據 北方顧客吃冰棍熱情不減
    當日,便利蜂、墨跡天氣聯合發布《立冬南北吃貨圖鑑》,在大數據的支持下,便利蜂實現千店千面,不斷優化選品,應季產品熱銷帶動便利店銷量提升。11月開始,冷空氣頻繁,儘管華北黃淮沿海地區還倔強地把最低氣溫維持在0℃以上,但也已是風乾氣燥,夜間已經寒意沁人。便利蜂的銷售數據顯示,自入秋以來,店內自營的蜂質選咖啡憑藉實惠的價格和適宜的口味,深受顧客喜愛,銷量一路飆升。
  • 張藝謀新片《一秒鐘》宣發落地便利蜂
    國民便利店品牌「便利蜂」持續為優秀影視作品「帶貨」。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便利蜂便利店內電視屏正在循環播放張藝謀導演新片《一秒鐘》的宣傳片,這是便利蜂與貓眼在電影宣發領域的再次攜手。據悉,適逢電影《一秒鐘》上映,便利蜂全國1600多家線下門店的電視屏資源都將進行聯合推廣。與此同時,便利蜂官方微博也與粉絲展開互動,目前電影相關微博轉發量已經破萬,位於「一秒鐘」微博話題轉發數據位居首位。
  • 便利蜂發布年度人氣商品榜,「一人食」受追捧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12月8日,便利蜂發布《便利蜂2020年度人氣100商品榜》。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熱餐、麵包、牛奶等基本品稱霸了今年的榜單,「一人食」規格的單品也表現搶眼。榜單同時顯示,95後成為便利店增長最快的用戶群體。
  • 便利蜂發布年度人氣100商品榜:便利店成為品牌新窗口
    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解釋,「作為一家數字驅動的便利店,便利蜂綜合全國20個城市1800家門店的銷售量、復購率、好評度等消費大數據,對商品進行多維分析,得出這份屬於他們的排行榜。。「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這體現了新一代消費者的選擇和偏好:「便利店已成為年輕人『種草』、『拔草』的重要陣地,更是品牌、產品連接Z世代的新窗口。」
  • 便利蜂發布年度人氣100商品榜 解密「抗疫時期」十大消費趨勢
    12月8日,便利蜂召開2021年供應商大會,並發布《便利蜂2020年度人氣100商品榜》,透過商品表象洞察「抗疫時期」的「變」與「不變」。  延續去年的榜單風格,便利蜂評選出十大熱餐、十大牛奶、十大零食、十大甜品等10個品類,共百款人氣單品,既有眾多知名品牌,也不乏優質但小眾的產品,如口罩、蜂質選等。
  • 便利蜂10元熱食是被怎麼「逼出來」的
    為了口味、口感和一盤菜的「顏值」,便利蜂已然無所不用其極:在熱餐加工車間裡,專業廚師甚至會根據每批次食品質地的不同,給出不同的調料配比、加熱火候等,用專業計量工具測試菜品糖度、鹽度。在供應鏈上,便利蜂對於最好的核心供應商採取了投資層面的「共贏」策略,不僅僅是渠道合作,還有資金投入,甚至當便利蜂發現這個供應商有品類缺陷時,還又在華東所有鮮食工廠裡又找了一個來彌補這種缺陷,以保證其產品最優。但更重要的就是降低便利蜂多達700家(年底更要達到1000家)店的店面成本,另一方面,就是提高店面的銷量,提高每個人的工作效率——而這一切都是在靠大數據來運營。
  • 「中國版711」便利蜂啟示錄
    算法驅動:零售的智慧化升級在太平路便利蜂店熙熙攘攘的同時,十幾公裡外的銀網中心店門可羅雀。「這附近都是大廈,企業多,旁邊還有北大附中、各種培訓機構,學生也多。這會兒人少,一方面是非工作日,另一方面學生也都放暑假了。」被問及為什麼顧客這麼少時,負責人告訴記者。「但平時生意好著呢,我們這都是大數據選址,很科學。」
  • 快消三巨頭謀局便利蜂,上演「爺青回」
    便利蜂「高速擴張模式」的秘密之一就是,運用現代數位化為便利店注入全新生長力。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表示:「與傳統便利店還在摸索中轉型不同,便利蜂從建立之初就是一家現代數位化便利店,這在行業中獨一無二。」 數位化體現在兩方面:對外部市場數據的長期監測和對內部門店的精細化數字運營。
  • 便利蜂薛恩遠:便利蜂願成為「新消費」的孵化地
    12月8日消息,便利蜂在2021年供應商大會上發布《便利蜂2020年度人氣100商品榜》,評選出十大熱餐、十大牛奶、十大零食、十大甜品等10個品類。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解釋,「作為一家數字驅動的便利店,便利蜂綜合全國20個城市1800家門店的銷售量、復購率、好評度等消費大數據,對商品進行多維分析,得出這份屬於他們的排行榜。」數據顯示,Z世代(95後及00後群體)成為便利店增長最快的用戶群體。
  • 便利蜂北京門店全面升級防疫措施 視「保障民生」為「第一要務」
    ,已提前啟動針對北京地區的「民生供應保障計劃」:在充分保障熱餐、乳製品、口罩等民生類基本品供應的同時,會全方位升級北京區域門店內、外部的各類防疫措施。  「保障民生是便利蜂門店在北京的第一要務。」對此,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介紹,「便利蜂將持續保障鮮食供應、不漲價,北京的消費者們肯定將在我們每一家門店按時吃到新鮮的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