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織就「田園夢想」
——新城鎮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紀實
嘉峪關日報記者 趙明霞 通訊員 馬曉梅
沐浴著冬日的暖陽,行走在古香古色、青磚黛瓦的橫溝村「橫溝屯」民宿一條街,仿若置身世外桃源。這裡環境清幽、「屋舍儼然」、道路平坦,一幅「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潔淨清幽畫卷漸次展開,生動地演繹著美麗家園的「田園夢想」。
今年9月底,「橫溝屯」民宿揭牌開業,吸引了不少遊客從城市「逆行」到鄉村,來體驗「田園生活」。「環境好,遊客才願意來!」橫溝村黨支部書記殷明勇清醒地認識到,發展鄉村旅遊良好的鄉村環境是基礎。今年春天,橫溝村集中兩個月的時間拆舊修新,拆除老宅基地、廢舊溫室大棚、殘垣斷壁等,整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為常態化保持村容村貌,橫溝村還充分發動黨員村民每天從5個隊中各抽一人打掃衛生。
橫溝村是新城鎮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一個剪影。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以美為令,向美而行,新城鎮以「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幹出亮點、推動試點」為工作方針,圍繞「三拆三清三創建」工作持續發力,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提檔升級。
後院、後路的柴堆、垃圾堆、雜物堆消失了,違章建築拆除了,巷道變平坦了……放眼望去,新城鎮整個鄉村仿佛按下了「美顏鍵」,昔日的「髒亂差」變成了今朝的「潔淨美」。
「以前農戶兩三天收拾一次屋子,現在早晨起來就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泥溝村黨支部書記蘆學勤認為,人居環境整治不僅美了鄉村,而且帶動村民的思想和衛生習慣也在悄悄發生轉變。一開始搞人居環境整治,泥溝村村民們的熱情並不高,一些養殖戶的柴草、飼料亂堆亂放,村幹部磨破了嘴,養殖戶們依然我行我素。如何既不影響農戶發展經濟,又能把環境整治好?蘆學勤發動黨員示範帶頭,帶動村民參與「美麗庭院」示範戶創建。特別是今年「泥溝人家」項目的實施,讓村民們認識到好環境、好風景可以帶來好「錢景」,人居環境整治成了村民的自覺行動。
這是一場以「美麗」為目標、改變家園面貌的「勞動競賽」。新城鎮每月組織鎮村幹部對全鎮8個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檢查評比,獎勵「優等生」「進步生」,並將評比結果與項目申請、資金扶持相掛鈎,讓進步快的更有動力,積小進步為大蝶變。新城鎮還每年開展「五星級文明戶」「最美庭院」「潔淨庭院示範戶」等評選活動,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引導農戶自覺投身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
「垃圾清理不掉,評分排名落後,我不服氣!」安遠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淑蘭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帶領黨員幹部和村民將安遠溝村打造成了鄉村旅遊的「打卡地」。
安遠溝村有9個隊,其中8個隊的後路被柴草、廁所、羊圈、牛圈、垃圾堆侵佔。「人過不去,消防通道都被佔了。」張淑蘭感慨地說,「我當了20多年村幹部,後路通了四次都沒通開,2017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們下了狠心,一個冬天8個隊的後路全部通開了。」安遠溝村位於城鄉接合部,在5、6、7隊之間有大片的空灘,建築垃圾、生活垃圾隨意傾倒現象嚴重,該村健全網格化治理機制,網格員每天巡查,及時發現並協助保潔員清理垃圾。該村3隊居民點後面有一個大垃圾坑,柴草、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到處都是。張淑蘭帶領黨員村民發揚不怕髒、不怕累、連續作戰的工作作風,硬是將該「垃圾堆」變成了「旅遊廣場」。
實幹、苦幹加巧幹,才能攻下更多的「婁山關」「臘子口」。無人機航拍定位新城鎮有23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新城鎮採取鎮清理、村包抓的治理方式,除了及時清理垃圾,聯合綜合執法局對傾倒垃圾汙染環境者給予處罰。S595公路經過觀蒲、中溝、長城、新城、橫溝和野麻灣6個村莊,公路沿線乘客隨手丟棄的廢棄物、塑膠袋、包裝盒隨處可見,新城鎮就僱用保潔人員在公路沿線常態化撿拾。
「廢物,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為了解決廢舊農膜汙染問題,新城鎮在長城村、新城供銷社院內設置廢舊農膜回收點,三公斤廢舊農膜兌換一公斤新農膜,讓這種「白色汙染」變廢為寶。
新城鎮還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的有機統一,加強鎮村協調聯動,各村開展環境整治問題「隨手拍」,每天通過微信工作群,報送清理整治圖片、工作動態。鎮黨委、鎮政府成立督導組,對各村開展「不打招呼,直插現場」式督查,將每天發現的問題在微信工作群中曝光,督促各村制定問題清單,對帳銷號,並派出專人對其整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
以美為令,向美而行,讓鄉村成為令人嚮往的「詩和遠方」, 新城鎮實現了從 「一處美」到「處處美」、從「一時美」到「時時美」, 鄉村的「顏值」和「氣質」不斷提升,村民們在共建共享中獲得了更多的成就感、滿足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