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歷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它為大唐帝國的創建鋪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藝也不曾有什麼獨特的建樹,可它卻為一個新的玉器時代拉開了序幕。有代表作著名的鑲金邊白玉杯。
鑲金邊白玉杯 楊曉君 攝
鑲金邊白玉杯高4.1釐米,口徑5.6釐米,底徑2.9釐米,1957年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李靜訓,卒年9歲的皇族少女,其祖父李崇是隋文帝楊堅手下大將,官至上柱國。外祖母則是隋文帝之長女楊麗華)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敞口,口沿鑲金帶一周,深腹,假留足,平底,通體光潔無紋飾。其柔和的光澤、溫潤的玉質、凝練的造型使得這件玉器雖小卻顯得高貴典騅、氣宇不凡,成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從這件鑲金邊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製作技術。
兩漢時期是我國玉器生產的盛期,然而自東漢滅亡後,從魏晉至隋唐,玉器發展走入了低谷,在這個時期,可以顯示豪富的金銀器的生產異常活躍起來,這種現象一方面體現出社會風氣的日益變化,另一方面實際也加速了這一轉變,因此,這個時期出土的玉器不僅為數甚微,而且還經常鑲嵌有金銀飾件以顯示富貴。但是,就在這少數的幾件玉器中,可以發現我國的玉器生產已逐步完成了從禮器開始向日用器皿的過渡。
鑲金邊白玉杯 楊曉君 攝
這件白玉杯便明顯擺脫了漢代玉器製作程式的束縛,向著寫實與實用的方向發展,已是非常生活化的器物了。當時這種鑲金邊的器物很少見,但隨著瓷器的發展,碗類由於採用「復燒」,碗口無法施釉,均為芒口,為美化器口的不足,因而有時用貴金屬來鑲邊,後來發展到口沿施釉的也用金屬鑲邊來美化,更收提高價值之效。金扣玉杯,不僅使其色彩對比鮮明,豐富了人們的視覺感受,而它還寓意著「金玉滿堂」,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責編: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