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小夥伴們,為了趕時髦兒,我們開了抖音號:1127312735,做個Vlog,分享一些巴漂兒日常,貢獻一些不成文的小tips。
歡迎旅遊的,留學的,工作的小哥哥小姐姐@我們,跟大家一起分享你們的日常吧:)力求真實,絕不造作。
據說,Aubervilliers的華人批發市場,養活了很多巴黎créateur的小店。
這話不是空穴來風,我們跑了一圈兒以小店,老巴黎街景出名的瑪黑區,發現趁著soldes(打折季),好多清倉大甩賣的店平地而起,那架勢,像十幾年前的北京動批,只不過在這裡你只能乖乖出錢買,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他們是不是從Aubervilliers批貨的咱不清楚,但那一水兒的版型和顏色讓你不自主的往國內網紅身上靠,créateur的店與尾貨店穿插著建,讓人應接不暇,就像看見了街頭翻跟頭的小姐姐與跳廣場舞的大媽並肩齊行,倒也有種百花齊放的市井滋味。
瑪黑區總體來說非常耐轉。我曾經很不喜歡這裡,遊客很多,烏央烏央的人群,物價也不便宜,設計師小店賣的比大品牌貴上幾倍,儼然巴黎版的南鑼鼓巷,特色就是體驗走街串巷的感覺。
後來怎麼就喜歡上了呢?可能沒有一個街區,像瑪黑一樣,把商業和文化結合的如此周密,到哪兒都能逛,花樣特別多;相比之下, 其他區,比如17,11,10區等等,這些我們之前體驗過的壓馬路,也只能在路上走走,沒有街巷進進出出的風味。
這裡博物館也不少,都是遊客不怎麼去的地方,比如我們說過的Musée des archives那美膩又安靜的後花園兒(資料博物館),珍奇百怪的Musée de la chasse(狩獵博物館),玩兒轉美顏濾鏡的Musée de Cognac-Jay,雨果大師的故居之一,努力追趕藝術大潮的老佛爺百貨基金會,還有有人稀罕有人給差評的Musée de Picasso,等等等等。
Marais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典範沒跑兒了。創意店,禮品店,服飾店,二手店,化妝品店,DIY店,咖啡店,還有讓人曬太陽的小公園,成天泡在這裡都不覺得無聊。要想一氣兒說全,恐怕我把大前年的照片兒都翻出來,還不見得能說到一半兒。
天氣不好的時候,還可以到畫廊裡一貓,除了rue St claude靠近Merci那一溜兒的小畫廊,還有散落在各處的建築師展廳,原生藝術畫廊,Pop art等。
還有一部分我想私藏但終究會寫出來的畫廊,以後再嗦。
你只需要走進一家畫廊,便能免費得到一個囊括近期所有展覽的小本本,上面畫著瑪黑區畫廊分布和vernissage(開幕酒會)。
居民樓都是低矮發斜的小房子,怪不得法國人喜歡瑪黑的小街,沒事兒跟幾個朋友約出來到bar裡小酌怡情,沒有壓迫感。
這裡的房價沒有7,8區高,但普通買家很難買到,空房剛擺出來,5分鐘就沒了,除了8平米平米以下不能住人的小空間,再大一點的30,40平米的房子,投資人都拿來做Airbnb了。
吃貨能找到既便宜又實惠的小吃。成規模點兒的有位於rue Charlot的紅孩兒菜市場,有地方特色的就是rue des Rosiers的Falafel。可能是集群效應或地價太高,受廣大留學生喜愛的中國餐館這區分布很少。
一個義大利土豪在瑪黑中心開了一家號稱吃屆『Bon marché』的義大利餐飲樓Eataly,取諧音'eat italy', 門面很吸睛,內部裝潢摩登,地下是賣酒的超市,一層和二層是餐飲。
為什麼說老闆很豪呢?在Eataly開幕前,他特意找媒體做了一整期節目,提前造勢,引起了不小的消費期待,google avis上頓時增了很多迷妹迷弟,就是這老闆一開口仿佛要靠他拯救世界的腔調,讓人不禁想問他你算老幾....
事實證明他這個concept很成功,N多走過路過不想錯過的,都是本著好奇進去看看,但都沒空手出去的。
日本人和各大時尚雜誌特別青睞瑪黑區,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搜店能力,許多小店鋪更是以能上日本雜誌為榮,把宣傳冊放在入口最顯眼的地方。
買手代購的潮牌也不少,Supreme, APC, 2000多歐一件兒很普通的polyester大衣,冬天不保暖,洗兩次就撲街了,貼牌子知道是潮牌,不貼還以為是五道營攤兒貨呢,真是看不懂現代的消費心理。
反觀設計師店,名聲不大,也不見人代購,銷售額全仰仗遊客,購買力最強大的亞洲遊客天團很少來這裡逛。
自主創意的東西價格高,做不下去實屬正常,又實在可惜。說到這兒要呼籲大家,多去精緻量少的店,支持下本土的小品牌,東西有辨識度,還有海淘的樂趣,即使不買也能給店家帶來人氣。
下面為大家奉上幾招快速辨識本土設計師品牌的方法。
Tip 1, 看清衣服內側的商標,是Made in France還是Designed in France
這點只針對想買本土貨的人。
逮到一件衣服,先看看內側的標籤,一來看成分,二來看產自哪裡。這幾年Made in France的牌子越來越吃香,價格普遍高,促使人們購買的動力是他們的原創性和對社會環境的貢獻。比如,以零廢料為基準的生產,以『公平商業』為原則的供應商關係等。
Made與designed主要區別是生產方面的,前者在法國生產,僱傭本地的員工,對工藝和質量有法標保障;後者只出圖紙,生產是在外國。原材料用純法國的東西已經很少了,全球經濟肯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衝著法國貨來的遊客,最好選擇Made in France的產品,否則帶一堆動批的東西,還不如回國上淘寶。某些品牌打擦邊球兒,他寫設計於法國(Design in France),但到底是不是他們自己設計的,還是『動批』的,who knows。
Tip 2, 問問店員créateur(trice)是誰,理念是什麼
對於不著急回家的人來說,掃街購物應該是一種了解和交流的過程。設計師的店都迫不及待的想快點兒讓顧客了解自己,擴大知名度,剛成立不久的小店尤為如此。他們非常自豪的把自己的照片和理念貼到牆上,印到明信片上,我們可以在店員那裡獲得更多信息。
有些店員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或者一聽就是編的,那就需要擦亮眼睛,別被冒牌兒店騙了。
概念千萬條,商品都一樣。這年頭,很難再找出超級原創的爆款了,除非是具有強大資本的奢侈品牌,他們在研發,設計上都肯下血本兒。我們在網上可以查到官方網站的定位和產品,社交平臺的粉絲圈,也可以貨比三家,看看價格。一個設計師品牌是會長遠考慮的,跟那些批貨的賣家不一樣,即便是在亞非拉生產,產量也不大,款式有別於快時尚品牌。
主推『公平商業』的店家,特地聯繫亞非拉當地的手工藝者,用合理的價格與他們合作生產商品。今年爆火的編織包,帆布鞋,手袋等等,就加入了滿滿的異國風情。
比如東北大紅花布圖案在法國就是很火很潮的設計,快點兒,讓家裡的二姨三嬸兒把奶奶的大棉襖寄到法國賣了。
最後,大家對瑪黑的實體店且行且珍惜吧,曾經的Mona Lisait舊書店就換成了Mouette rieuse文創店,那些禁不住地租和網尚的實體店,每年都會消失一波兒。
去『一件小貨 iji『
brocante en ligne
商務聯繫方式:
tinach.paris@gmail.com(閒人勿擾)
文章轉載前須經過作者同意!
謝謝理解:)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