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肌肉的理解往往就是肌肉發達才是有肌肉的表現,那真正肌肉發達的人只有一類——健美運動員或健美愛好者。同時,由於室內健身房健身主要以肌肉力量訓練為主,很多健身房教練就是大塊頭的肌肉型教練,他們不斷地告訴會員練有氧、跑步會掉肌肉,因此產生了『跑步會掉肌肉』的說法。
事實上,肌肉變成什麼樣子是由訓練方法所決定的,訓練方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肌肉形態。如果你總是進行耐力性運動,或者總是進行肌肉耐力訓練,那麼肌肉中一種成分——慢肌纖維就會變得比較發達,但是慢肌纖維發達並不表現為肌纖維很粗壯,所以你看上去肌肉並不發達,但慢肌纖維毛細血管密度高,線粒體數量多〔線粒體是肌肉的能量工廠〕,特別適合長時間中等強度運動,也就是說正是由於慢肌纖維血管密度高,氧氣可以源源不斷地運輸到肌肉,並且及時將代謝廢物排出肌肉,所以慢肌纖維才能維持長時間運動而不疲勞。
而如果你總是進行6~12次重複次數或次數更少的肌肉力量訓練,那麼你的肌肉中的另外一種成分——快肌纖維就會變得比較發達,而快肌纖維的發達就會表現為肌纖維很粗壯,所以你看起來肌肉發達。這是由快肌纖維的特點決定的,它們形狀粗壯,但與慢肌纖維相比,它們毛細血管密度低,線粒體數量也比較少,所以快肌纖維只適合短時間、大強度運動,代謝廢物堆積會使人很快疲勞。
馬拉松運動員看上去的確是很瘦,但他們並不是真正的瘦。他們的瘦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他們脂肪含量很低,脂肪對於長時間跑步來說,是一種很大負擔,只有較低的體脂百分比、較輕的體重才能在跑步中獲得優勢;第二,馬拉松運動員經過常年訓練,形成了瘦長纖細的肌纖維特點,即慢肌纖維比例高,快肌纖維比例低。但他們與普通人相比,肌肉看上去仍然比較發達。所以說,馬拉松運動員肌肉弱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其實他們肌肉並不弱,只不過他們形成了適合馬拉松運動的肌肉特點。
如果讓健美運動員去跑步,跑起來往往很吃力。原因就在於健美運動員的肌肉類型表現為快肌纖維比較發達,快肌纖維雖然收縮速度快,但容易疲勞,另一方面,過大過重的肌肉也會增加跑步時身體的負擔。
有人認為跑步會消耗蛋白質,而構成肌肉的主要物質就是蛋白質,所以跑步會掉肌肉。眾所周知,運動時主要供能物質是糖和脂肪,蛋白質供能比例極少,只有在長時間大強度運動中,才會消耗少量蛋白質。另外,即使真的消耗了一定蛋白質,即消耗了一定肌肉,也可以通過運動後的飲食來補充蛋白質和修復肌肉,經過這個過程,肌肉將變得更加結實和發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第一次跑馬拉松後肌肉反應很大,而再次跑馬拉松時,肌肉反應就會明顯減輕。因為通過跑馬拉松,讓肌肉得到了刺激和強化。
那麼原本一個肌肉發達的人改變自己的運動方式,把力量訓練改為耐力運動,他的肌肉會逐步消失嗎?會的,但沒有那麼誇張。如果原本熱愛力量訓練的人從此改變運動方式,開始練習跑步,那麼他粗壯的快肌纖維會因為缺乏足夠力量訓練刺激,逐步退化。例如,胳膊和腿的圍度變小,但同時他的慢肌纖維會變得發達。由於慢肌纖維本來就不粗壯、顯發達,所以這個人就會讓人感覺『掉肌肉』了,但事實上他並不是真正肌肉萎縮,而是他改變了訓練方式,肌肉類型也發生了變化。
真正意義的掉肌肉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長時間臥床或嚴重缺乏運動,才會發生肌肉萎縮。所以『跑步掉肌肉』這種說法本來就是似是而非的誤導性說法,與其說『跑步掉肌肉』,不如說『跑步改變了肌肉類型』。
運動可以分為力量性運動、耐力性運動、柔韌性運動等。從健康體適能角度來看,既要做一些耐力性運動,主要發展心肺耐力;也要做一些力量性運動,可以幫助提高功能能力;當然運動之後還需要做做拉伸。把力量、耐力、柔韌都做好,基本可以實現所謂的多元化運動。既堅持室外跑步,又在健身房堅持做力量訓練,這樣做對於提高體適能、追求健康來說,才是比較好的運動方法。跑步不會掉肌肉,跑步只是讓肌肉變得更加適合去跑步。對於跑者而言,適當的力量訓練十分重要,其目的不是讓你變成一個肌肉十分發達的人,而是讓你跑得更快、更穩而且不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