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第一部劇情片《凱利黨的故事》的現代版,你應了解的那些事

2020-10-16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李嘯天

一、影史第一部劇情長片是它

電影誕生於1895年。是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等片的公開放映,標誌著電影的正式誕生。

《火車進站》只有50秒,但它開啟了一個時代。

新時代一旦開啟,就得到迅速發展。10年後,1905年中國就誕生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所以說,中國電影的起步並不晚。韓國電影這麼強,第一部電影的誕生也要到1919年才達成。

影史上第一部劇情長片,也就是片長超過60分鐘的故事片,正式上映於1906年。這部影片就是《凱利幫的故事》,完全用電影進行敘事,正式片長為66分鐘。

令人稱奇的是,《凱利幫的故事》既不是歐洲人拍攝的,也不是好萊塢拍的,而是幾個澳大利亞人在墨爾本郊區拍攝的。

這部1906年製作的電影以澳大利亞的俠盜內德·凱利為主題。內德·凱利被公認為是最後一個,也是最著名的綠林好漢,被譽為「澳洲羅賓漢」。這部電影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不過非常遺憾的是,這部影片的完整拷貝已經丟失,只留下一些零碎的片段。

經過幾次收集,目前澳大利亞國立影片與聲音檔案館(Australian National Film and Sound Archive )將分散在多處的幾個殘存的片段整合了起來,拼成了一個17分鐘長的短片(約為原片長度的四分之一)。

2007年,《凱利幫的故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記憶名錄》。

但是,因為這部影片是澳洲人拍攝的,而且沒有留下完整的底片。儘管在影史上有地位,但相當大程度上,差不多已被人給遺忘了。影史上談的更多的《凱利幫的故事》上映後才被拍攝出來的《陶麗歷險記》《一個國家的誕生》等片,因為它們誕生於好萊塢。

《凱利幫的故事》不僅是最早的劇情長片,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在影院引起轟動的長篇電影。

在1895年,《火車進站》等片上映時,第一天只有30名觀眾,但第二天就湧進了2000人。1906年《凱利幫的故事》上映時同樣引起轟動,這部製作成本為1000美元的影片,製作了五六個拷貝,結果上映時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最終為贊助者帶來超過25000美元的收益。

這部影片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影片播出後,還有人模仿片中的犯罪行為——1907年,維多利亞州5個孩子竟搶劫了一家照相館,還綁架了一群小學生。

二、為毛突然說起了這片?

我之所以關注《凱利黨的故事》,是因為2019年澳大利亞拍了一部《凱利幫的真實歷史》,主演是喬治·麥凱、羅素·克勞、尼古拉斯·霍爾特、查理·漢納姆等人。資源一出,就順手存上了。

《凱利幫的真實歷史》的打分倒是不太高,所以也就只存未看。等到看完《1917》,看到主演同為喬治·麥凱,就覺得有必要來看一看《凱利幫的真實歷史》裡。於是,就翻了出來。

畢竟,作為一名青年演員,喬治·麥凱之前的作品不多,要了解這名演員,就近來說可資一看的也就是這部了。稍早一點的《神奇隊長》也不錯,還有《馬柔本宅秘事》,等我有空了也來說一說。

沒錯,《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是我從《1917》延伸出來的諸多觀影中的一部,也是最後一部。

從《1917》出發,順著戰爭線,我連續看了《他們已不再變老》《鳥鳴》《帕斯尚爾戰役》《奇襲60陣地》《戰馬》。通過這些影片,對一戰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感。(順著《帕斯尚爾戰役》的導演,還多看了一個《鬣狗之路》。)

然後,從《1917》的演員出發,就是這部《凱利幫的真實歷史》了。看完後,又順道補上了希斯·萊傑主演的《凱利黨》。算是對這個澳大利亞俠盜鉤沉了一下。

戰爭片的系列,我已經寫過。這一部犯罪片,也有寫一寫的必要,就綜合著來說道說道。

三、《凱利幫的真實歷史》的原著如何?

影片《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作者為彼得·凱裡。

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位名叫彼得·凱裡的澳大利亞小說家。因為他至今只出版了7部長篇小說,結果就憑藉其中的兩部兩次拿下布克獎。

布克獎,是當今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也是諾貝爾的風向標之一。最初,布克獎只獎給英國或者愛爾蘭作家,後來擴展為全球用英語寫作的作家。

自布克獎創建以來,能夠兩次獲獎的作家並不多,只有4位,分別是:J.M.庫切、彼得·凱裡、希拉蕊·曼特爾和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庫徹已經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希拉蕊·曼特爾的《狼廳》,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甚至,今年原本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大的作家之一,最終獲獎的露易絲·格麗克倒是很有爆冷的意味。彼得·凱裡能夠與他們並列,已經晉身為世界級著名作家之列,成就非常大,以後也會是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的常客。

《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是彼得·凱裡在2001年收穫布克獎的作品。另外一部獲獎作品是1998年獲獎的《奧斯卡與露辛達》。兩部獲獎作品僅隔3年,非常厲害。

至於內德·凱利,在澳大利亞歷史上實有其人。他所創建的幫派,被稱為凱利幫(也有翻譯為凱利黨的)。他出生於1854年,於1880年被絞死,只活了不滿26歲。

彼得·凱裡在寫作《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時,深入挖掘當時的歷史,查閱了大量歷史檔案。然後以凱利寫給女兒的書信為基礎,引用當年各大報刊對「凱利幫」重大事件的報導,開始撰寫此書。全書以第一人稱展開描述,模擬內德凱利的口吻,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描述了一個令人心疼的人生故事。

由於採用了第一人稱,為了使這部書更真實感人,言辭更像內德·凱利,彼得·凱裡一反多年來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語言的華美與考究,通篇使用文化程度很低的人們的語言,甚至不乏語法和拼寫錯誤。

不過,這種「生活的真實」使得一些澳大利亞之外的讀者,比如中國的讀者,就覺得作者的文筆實在太差了,有些讀不下去,覺得這本書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也是這本書的中國譯本,銷量並不高,而且評價也很一般的重要原因。其實,能夠獲得布克獎,已經充分證明了這本書的文學價值。多了解一點,然後再去讀,才會更好地理解並接受它。

至於影片《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的導演,是賈斯汀·庫澤爾。他的作品不多,由麥可·法斯賓德聯手瑪麗昂·歌迪亞主演的《麥克白》為他帶來了不小的聲譽。迅即,他拿到了一線大片《刺客信條》的執導機會。結果,卻搞砸了,還順便讓法鯊跌了一個大跟頭,從一線大牌直線墜到懸崖之下的谷底,演藝生涯跌入低潮。

《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是賈斯汀·庫澤爾《刺客信條》之後,重新回到中小成本的作品,少了資本家咄咄逼人的威壓,他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作自由了。所以,這部影片是一部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但也因為過於個人,顯得有些任性,想要看一個梟雄的崛起史,基本上會失望。

四、內德·凱利是個什麼樣的人?

內德·凱利,大名其實叫愛德華·凱利,內德後加的暱稱/外號,因此為被稱為Edward "Ned" Kelly。

原本,內德·凱利是愛爾蘭裔二代移民,出生於澳大利亞北墨爾本的一個叫做比沃萊其的小鎮。他的父親因觸犯了英國法律而被流放,被迫移民來到澳大利亞。

可是,在那個年代的澳大利亞,愛爾蘭裔是備受歧視的一個群體。

在澳大利亞英國殖民者當局看來,甚至否認愛爾蘭裔也是白人,並且經常諷刺他們受教育程度低,沒文化,喜歡生孩子,是標準不開化的野蠻人。並根據這種污衊推導出結論:愛爾蘭人低人一等,沒有必要像對英格蘭人一樣禮待和尊重,他們也不配享受英格蘭移民一樣的權利。(其實,在美國也一樣,愛爾蘭裔的地位,看下《愛爾蘭人》就知道。)


(19世紀諷刺愛爾蘭人的插圖:愛爾蘭猩猩)

在這種情況下,內德·凱利的日子好過不了。成為綠林好漢,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凡事,皆有因果。

在彼得·凱裡的筆下,以及影片《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的鏡頭下,年少時期的內德·凱利是一個盡力做好自己,一心想要成為一名好人的孩子。

他聰明、勇敢、善良、厚道,品學兼優,助人為樂。少年時代曾經冒著生命危險,跳入激流,救出落水兒童,受到表彰和獎勵。

但家庭實在太窮,孩子又多,為了養活這個家庭,他的爸媽費盡了心機。為使一家人免受飢餓之苦,12歲的內德偷了牧場主一頭牛犢,殺了供全家人食用。當牧場主帶了警察找上門來,父親為了保護兒子,自己承擔罪責,被捕入獄,受盡折磨,最終撒手人寰。

小凱利不得不中途輟學,挑起養家餬口的重擔。

不過,他的媽媽是夠混蛋的。對凱利提出了諸多不切實際的要求,對他進行盤剝與壓榨。

甚至,這個女人為了一點錢,就將凱利賣給了維多利亞地區著名的「叢林大盜」哈裡·鮑威爾(羅素·克勞 飾),去做他的「學徒」。凱利不想學壞,但奈何他的師傅是個能力出眾的壞蛋,而且還付錢買了他。就這樣,跟著「師傅」出沒在蒼茫的叢林、連綿的群山。在飽受雨雪風霜、饑寒交迫之苦的同時,他學會了在野外生存的本領、戰勝敵人的才幹。

結果,為了得到政府的賞金,凱利的姨夫傑克·勞埃德出賣了哈裡·鮑威爾,並將罪責推到內德·凱利的頭上。

不明真相的鄉親們,作為愛爾蘭移民,他們嫉惡如仇,性情暴躁,對「叛徒」內德·凱利嗤之以鼻。

內德·凱利終因不堪忍受警察菲茲派屈克( Constable Fitzpatrick 尼古拉斯·霍爾特 飾)對母親和妹妹的侮辱,開槍將他打傷,逃進崇山峻岭。

菲茲派屈克無中生有,編造謊言,對凱利一家瘋狂報復。並將凱利的媽媽投入了監獄。

經歷了一系列非難之後,最終為救被捕入獄的母親,內德·凱利徹底黑化。

在這之前,內德·凱利的弟弟丹·凱利(Dan Kelly)以及他們的朋友喬·拜恩(Joe Byrne)已經結夥,幹了不少壞事。而且,他們還總穿著女人的衣裙去打劫,說是偽裝成女人更容易成功,也讓他們更興奮。

內德·凱利起初還試圖阻止他們,但後來還是加入了他們,並成為了頭領,正式成立了凱利幫。開始打家劫舍,全面與警察作對。

他們多次搶劫銀行,把搶來的錢分給窮人,因而得到叢林人的保護和幫助。也因為他們殺富濟貧的作為,被得到照顧的鄉親們倍加推崇,於是名氣越來越大,成為了著名的綠林好漢。

但19世紀末的時代,早就不是羅賓漢橫行綠林的草莽時代了。工業革命已經在全球全面開花,現代武器已經流行,內德·凱利必將迎來兇狠的鎮壓。

澳大利亞軍警當然不允許凱利幫打家劫舍的行徑,圍剿是他們的職責,是必然的。

凱利幫為了避開軍警的追捕,鑽入了山林之中,得心應手地打起了遊擊戰,敵進我退、敵追我跑、敵疲我打,與軍警、暗探、奸細進行周旋,展開一場場驚心動魄的鬥爭。

警察也在一次次失敗後,派出的戰力不斷升級。除了本地警員,更從外地調來大批武裝,共同參與圍剿。

內德·凱利和瑪麗·赫恩(託馬辛·麥肯齊 飾)真誠相愛,相依為命,並肩戰鬥。為給內德·凱利留下一條根,瑪麗遠涉重洋,隻身逃到美國舊金山,生下女兒。

凱利和他的夥伴在遙遠的澳大利亞叢林,在軍警重重包圍的峽谷,歡歌起舞,慶賀女兒的誕生。為了讓也許永遠不會見面的女兒知道父親和家族的血淚史,凱利在戰鬥間隙,用可以找到的任何一種紙片,寫下自己的經歷。彼得·凱裡模擬的正是這種狀態下的凱利,用他自己的口吻,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所以,小說看起來更像是自傳的模樣。

後來,內德·凱利得知將要有一列裝滿軍警的火車前來圍剿自己的幫眾。他就帶領凱利幫的人馬,將鐵軌破壞,打算讓這車軍警亡於「意外」。

但是,他被自己信賴的人出賣了,火車得知了前方的道路故障,提前停車。軍警們毫髮無損地圍剿了過來,凱利幫的末日到了。

之前,為了對付軍警的火力,內德·凱利為幫眾設計了一套甲冑,形如古代的鎧甲,由鐵犁改造而成。這些甲冑,也是凱利幫後來後世的標誌性符號。

這身甲冑的試驗效果,看起來還不錯。

但是,奈何圍剿的軍警人數實在太多。而凱利幫的核心成員,其實只有四位,即內德·凱利、喬·拜恩、丹·凱利,以及史蒂夫·哈特。

最終,大量軍警蝟集而上,將凱利幫包圍在了一家旅館裡。

一番慘烈的對射之後,「凱利幫」其他三位成員全部戰死。只有凱利身負重傷,無力再戰,被警察捕獲。這一天,是1880年6月27日。

凱利被帶回墨爾本審判,並被判處死刑。

1880年11月11日, 凱利被絞死。他的最後一句話是:「這就是一生。」

歷史上,「凱利幫」真正搞出大明堂的時間是在1878年至1880年間。

1978年10月,因為涉嫌偷馬,警察帶著拘捕令來到了凱利的家。結果,內德和弟弟丹不太配合,與警察發生了爭執。打鬥中,警察的手槍走了火。這一舉動讓當局十分惱火,警察局決定出動警力拘捕凱利家的男孩。

內德·凱利帶領弟弟逃進了叢林中,但家中的其它成員都被抓了起來,包括被判處3年監禁的母親。

政府懸賞100英鎊緝拿內德·凱利和他的弟弟,兄弟倆就這樣變成了通緝犯。

不久後,喬·拜恩和史蒂夫·哈特加入了他們,凱利幫就這樣成立了。

警察局派出4個人緝捕躲藏在叢林中的內德眾人,可惜卻被凱利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其中3人在械鬥中被殺死:其中包括軍士甘迺迪與兩個警官司肯恩和洛尼根,警官麥金太爾僥倖逃脫。

於是,政府再次發布懸賞緝拿令,獎金漲到了500英鎊,凱利幫生死懸於一線。 

作為對本次緝捕事件的報復,凱利幫搶劫了兩家銀行。在新南威爾斯的嘉利德瑞小鎮,凱利幫還劫持了60位村民。內德口授了1封7000多字的長信,信中詳細的記載了法律的不公、政府對他和所有愛爾蘭天主教移民的迫害、以及他被迫落草為寇的經過。在信裡他還提到要強迫富人把錢分給孤兒寡母和窮人,並坦言要向當局採取復仇行動。此信後被送交墨爾本當局,這使他成為盡人皆知的民間英雄。

當警察追加警力後,他們就被剿滅了。

但他們的故事,因為帶有傳奇性。於是在澳大利亞一再被拍成影片。《凱利幫》與《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不過是最新的兩部。

五、兩部影片的優劣差異

下面簡單說下喬治·麥凱主演的《凱利幫的真實歷史》與希斯·萊傑主演的《凱利幫》。

對於內德·凱利的角色還原上,當然是希斯·萊傑版更佳。歷史上的內德·凱利留了一幅大鬍子,希斯·萊傑就精準地還原了這一點。而喬治·麥凱在準備這個角色時,也努力蓄鬚,但幾個月後發現只能長出稀少的幾根,導演只好放棄,乾脆就用了沒有鬍子版的凱利。

《凱利幫的真實歷史》由於有優質小說打底,故事上相當不錯。尤其是前面的部分,內德·凱利少年時期行雲流水。到了喬治·麥凱主演的後半部分,反倒有些生澀,不夠完美,整體拖垮了影片的精彩程度。

這裡的喬治·麥凱不可謂不用力,他演繹的內德·凱利生猛威武雄壯,能打能拼,還有頭腦。與《1917》裡那個青澀的士兵比起來,完全是兩個樣子的,簡直不像同一個演員。《1917》裡,他的演繹是收斂的,看著好像初出茅廬,沒什麼演技。而再看《凱利幫的真實歷史》,又會覺得這個演員簡直太能演了,哪裡像個青年演員。

這樣下來,《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有點兒類似《奪冠》,《奪冠》就是半部好戲,前面彭昱暢主演青年時期的陳忠和那段,非常精彩,敘事完整,各方面都不錯。但後面換到黃渤飾演的中年部分,整個故事拉垮了,不是黃渤的演技不行,是劇本與調度出現了問題,而且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使得故事不再流暢,不再好看。《凱利幫的真實歷史》如出一轍,前面的部分很好看,到了後面的部分,拉垮了。而後半部恰恰是導演重點打造的環節,用的演員全是大牌,可就是不如前面精彩。不是喬治·麥凱不行,問題出現在了導演賈斯汀·庫澤爾身上。

賈斯汀·庫澤爾夠任性,沒有從《刺客信條》的慘敗裡醒悟過來,或者說糾偏過了頭,在這一部裡刻意拍自己的風格,打算將一個黑幫養成的故事拍出西部片的風格,拍成史詩片的模樣。結果,故事本身並不具備史詩性,而是像流水帳,整部影片有些鬆散,不夠緊湊。加上身為澳大利亞影片,流傳性也就不夠廣,影響力不行。

至於希斯·萊傑版的《凱利幫》,上映於2003年。整個故事倒是行雲流水,但整體格局不夠,屬於中規中矩的黑幫故事片。希斯·萊傑尚未脫去青澀,這部片屬於他成熟路上的一步,從《愛國者》到《聖殿騎士》,這是他的第三部有影響力的作品,但尚未完全成熟。萊傑成熟的代表作,要等2005年的《斷背山》才算徹底完成。至於2008年的《黑暗騎士》,已經是封神之作了。

《凱利幫》的故事框架與《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類似,畢竟是同一個人歷史人物,但細節上還是有很大的出入。比如,凱利都因為牲畜被警察問罪,《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裡是凱利為了能夠讓家庭成員吃頓肉,才偷來一頭小牛,而且最終父親頂罪。《凱利幫》裡是凱利撿到了一匹馬,他知道這匹馬的主人是誰,只是想先來玩一下,然後再送還。但是警察就是認定馬是他偷來的,要抓捕他,在爭執中,凱利打傷了警察,這為後來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禍根。

都是因為牲畜,《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的時間線更長,故事也更完整。後來,凱利都因為保護家人而打傷警察,並被投入監獄之中,兩者的表現都大差不差。只是,在對凱利幫的圍剿上,《凱利幫》裡更盛大一些,傑弗裡·拉什飾演的軍警大佬,組織了幾乎一整支軍隊來圍剿凱利幫。而《真實史》中,最終圍剿的警察反倒是少了一些。

還有一點,就是對內德·凱利母親艾倫·凱利的處理上,兩片存在重大分歧。《真實史》裡,凱利的母親簡直就是罪惡之源。這部片裡飾演艾倫·凱利的演員是埃茜·戴維斯,正是導演賈斯汀·庫澤爾的媳婦,為了支持自己老公,也算拼了命了。這個角色塑造很有張力,非常精彩,讓人極端討厭,恨不得鑽進電影裡去抽她。整個故事,給人的感覺,就是內德·凱利一直想要做好人,但艾倫·凱利卻偏偏逼他往絕道上走。而內德·凱利又對自己的家族極為忠誠。也是為了大家庭,在警察所代表的公權力的一再逼迫之下,才一錯再錯,徹底黑化。《凱利幫》中的艾倫·凱利就極為簡單了,就是一個純真的老實巴交的母親,造成凱利黑化的,只有公權力一個影響悉數,力度要小一些。

另一個不一樣的點是感情戲,《真實史》中內德·凱利的感情是正常的,他的愛人是一個年輕的妹子,由《喬喬的異想世界》裡那個飾演猶太妹子的演員託馬辛·麥肯齊飾演。《凱利幫》裡內德·凱利則愛上了娜奧米·沃茨飾演的有夫之婦。這樣的話,這部戲裡的凱利黑化的原因就弱了很多。

不過,在幫眾之間的感情上,《凱利幫》做的更好,這個故事裡,內德·凱利與喬·拜恩(奧蘭多·布魯姆 飾),還有喬爾·埃哲頓飾演的史蒂夫,三個人從影片的一開始就是好朋友。最後,凱利幫成立後,喬·拜恩是表現很亮眼的一個傢伙。(《真實史》裡的喬·拜恩倒是表現一般。)史蒂夫則回歸家庭,沒有加入凱利幫。最終,正是史蒂夫的告密,讓凱利幫遭到了滅頂之災。這一點上,《凱利幫》做的更好一些。

也就是說,兩部影片,各有所取,也各有缺陷,都談不上太經典。兩部片的導演,拍完凱利的故事後,也沒有更進一步,也就是說,這部片其實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造成影響的只有希斯·萊傑與奧蘭多·布魯姆,都為後來的事業奠定了一步。

至此,拉拉雜雜,整個該講的也算差不多講完了。就這樣吧。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影史評分最高的25部電影,你看過幾部?
    影片獲得廣泛讚譽,《時代雜誌》將其評為史上100大佳片之中,《帝國雜誌》於2010年也將其列入影史100大佳片之中。這部電影影響巨大,在影史上的地位也是極高。喬治盧卡斯曾多次表示《星球大戰》故事的靈感來自於這部黑澤明的《七武士》。
  • 影史十大越獄電影,部部經典
    從影史經典之作《洞》《死囚越獄》和影史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可謂家喻戶曉。而首部火遍全球的美劇就是《越獄》。這裡要說明的是,越獄電影不等同於監獄電影,監獄電影也不乏諸多經典。今天為大家帶來十大越獄電影,部部感人!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座監獄?你有穿越它的勇氣麼?
  • 這部關於孫悟空的電影才是影史第一高分!
    最近剛剛上映的悟空傳在朋友圈刷了屏,叫好看衰的各佔一半,有的說這是中國版的超級英雄電影,特效酷炫劇情燃爆到不行;有的原著黨則認為電影毫無邏輯完全沒有了原著的精神內核
  • 珍藏:20部不朽的影史經典
    影史逾百年,經典數不勝數,掌上電影會特推出「珍藏」系列。選取那些不容錯過的好電影。導演:D·W·格裡菲斯主演:麗蓮·吉許、亨利·B·沃斯奧上映時間:1915年—  看點  —這部作品讓電影從技術發明上升到了藝術層面,它是影史第一部長篇敘事巨製
  • 《復聯4》票房成全球影史第一,漫威這次贏得體面又精彩
    《復仇者聯盟4》傳出重映的消息後,很多觀眾,特別是一些路人粉,紛紛罵漫威吃相難看,欺騙粉絲,為了超越《阿凡達》的全球票房紀錄而「不擇手段」地加長版重映!在我看來,這是一次頗具影史意義的第一交接。威用11年的布局才把這個影史第一票房成績拿了過來。漫威的實力是配得上它的野心,贏得體面又精彩!
  • 周末娛樂∣20部不朽的影史經典
    選取那些不容錯過的好電影。20部電影,20位影壇巨匠,值得珍藏與推薦!導演:D·W·格裡菲斯主演:麗蓮·吉許、亨利·B·沃斯奧上映時間:1915年—  看點  —這部作品讓電影從技術發明上升到了藝術層面,它是影史第一部長篇敘事巨製
  • 《正午》「獨撐危局」的現代寓言和「一路睡到頂峰」的格蕾絲凱利
    導演弗雷德·金尼曼完美地敘述了一個關於勇氣的故事。該片很有特色,它的情節很緊湊,整個故事從警長威爾·凱恩舉行婚禮開始到將4名匪徒擊斃後與新婚妻子艾米離開小鎮而結束,影片所經歷的時間只有85分鐘。許多人都認為該片是對麥卡錫主義消極容忍的諷喻式反映,是好萊塢受迫害的藝術家們「獨撐危局」的現代寓言。強烈的政治意味使其作為第一部「成人」西部片而載入史冊。《正午》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實時電影作品,注重敘事時間與具體動作的實際時間的相結合。
  • 《小丑》成IMDb影史十佳;張藝謀透露三部新片的進度
    北野武的文學作品即將發售,他表示想拿諾貝爾獎哈哈哈哈,你讓村上春樹怎麼想? 好了,今天的早毒開始! 【國內資訊】 -張藝謀透露三部新片的進度
  • 英《視與聽》評選影史十大佳片 《迷魂記》登頂
    美國著名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說:「《視與聽》的影史十大的票選榜單通常被認為是影史上最權威的電影榜單」。這是一次最嚴肅、最權威的票選,網羅世界各地的影評人、電影學者、導演、編劇、發行商等各界電影人士,以電影的美學和藝術性為票選標準,對於那些喜歡電影的觀眾,如果你有且只需要一份最可信的電影榜單引你入門,那就是它了。
  • 影史牛叉編劇比利·懷德 |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
    《七年之癢》中的瑪麗蓮·夢露站在地鐵通風口上的鏡頭(被評為影史上最性感的畫面)。下面我們來全面了解一下他的作品。1957年,執導由詹姆斯·斯圖爾特、莫瑞·漢密爾頓、帕特裡夏·史密斯聯合主演的傳記劇情片《林白徵空記》 ;同年,執導由加裡·庫珀、奧黛麗·赫本合作主演的劇情片《黃昏之戀》 ;其次,執導根據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犯罪劇情片《控方證人》,該片由泰隆·鮑華、瑪琳·黛德麗、查爾斯·勞頓領銜主演 ,講述了英國刑辯律師為謀殺罪嫌疑人辯護的故事,他憑藉該片
  • 請你看電影:51部影史佳作送給你
    請你看電影:51部影史佳作送給你 2020-04-26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迷魂記》:從慘敗到影史第一
    電影史和電影批評史翻過了新的篇章,對希區柯克和《迷魂記》的重新評估是這個過程裡的中心事件,也是表徵性事件。  2012年,在《視與聽》十年一度的影史十大佳片評選活動中,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終於被擠下其霸佔長達五十年的王座,取而代之的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第四十五部長片《迷魂記》。
  • 影史經典:100部好萊塢世紀佳片(1-50)
    《日出》(1927) 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 F·W·茂瑙默片最佳傑作之一,獲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攝影等多項褒獎。7. 《雨中曲》(1952) Singin' in the Rain斯坦利·多南/吉恩·凱利外表是歌舞片,卻無處不在展示好萊塢電影工業無聲變有聲的歷史躍進。8.
  • 《千與千尋》終究還是擋不住,《鬼滅之刃》劇場版成日本影史第一
    號外,《鬼滅之刃》劇場版《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上映73天後成功登上日本影史票房第一位。《鬼滅之刃》這部動畫想必不少粉絲都非常熟悉了,它就是去年改編日本漫畫家吾峠呼世晴在《周刊少年JUMP》上連載的同名少年漫的人氣作品,而劇場版《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則是改編自原作中的無限列車篇,主要講述炭治郎一行人和炎柱煉獄杏壽郎一起乘坐上無限列車,與前來埋伏他們的上三猗窩座跟下一魘夢展開戰鬥的故事。
  • 《鬼滅之刃劇場版》票房超越《神隱少女》登上日本影史票房第一
    改編自 吾峠呼世晴所著漫畫《鬼滅之刃》作中橋段,目前仍在上映中的劇場版電影《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官方於 28 日宣布日本票房已突破 324 億日圓,登上日本影史票房第一的消息。《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是緊接著在電視版動畫「灶門炭治郎立志篇」之後的故事,炭治郎將帶著禰豆子與善逸、伊之助一行人,與鬼殺隊最強斬鬼劍士——九柱其中一人「炎柱煉獄杏壽郎」穿梭於夢靨,輝舞正義之刀斬鬼。
  • 港影:破而後立,那些影史記錄的誕生
    香港影史上第一道橫空巨浪。他的影史記錄分別為《唐山大兄》319萬、《精武門》443萬以及《猛龍過江》的530萬。香港影史功夫片最強音,沒有之一。就星路而言,無太多建樹,但僅就打破李小龍記錄這一點,即可載入影史。
  • 全球影史第一IP:I am your father
    誰是全球影史第一IP?是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是哈利波特系列?通通都pass!
  • 新浪潮老將施洛德:新浪潮並非影史黃金時代
    新浪潮並非影史黃金時代 鳳凰娛樂:《遺忘》就像你的處女作《冬日的葬禮》一樣,不僅聚焦於伊比薩島,同時也都是一個非比尋常的愛情故事,這齣於什麼動機? 施洛德:很簡單。
  • 重溫不朽影史經典電影合集(上)
    導演:D·W·格裡菲斯主演:麗蓮·吉許、亨利·B·沃斯奧上映時間:1915年—  看點  —這部作品讓電影從技術發明上升到了藝術層面,它是影史第一部長篇敘事巨製自80年代以來,幾乎穩居影史第一的位置。影片開創性的敘事方式、拍攝技法、剪輯技巧以及景深鏡頭的使用都是革命性的。儘管上映之初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但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它成了現代電影的教科書,影響了此後的每一位導演。它成了衡量電影藝術成就的至高無上的坐標。點擊下方圖片,觀看完整影片↓↓
  • 傾世王妃格蕾絲·凱利
    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1929年11月12日出生於費城,美國影視演員。1949年,格蕾絲畢業於美國戲劇藝術學院。1950年,格蕾絲出演了她的第一部電影《十四小時》。1952年,她作為女主角出演了《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