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老將施洛德:新浪潮並非影史黃金時代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新浪潮並非影史黃金時代

鳳凰娛樂:《遺忘》就像你的處女作《冬日的葬禮》一樣,不僅聚焦於伊比薩島,同時也都是一個非比尋常的愛情故事,這齣於什麼動機?

施洛德:很簡單。你要知道正是當年的《冬日的葬禮》(後簡稱《冬日》)造就了伊比薩島現在的樣子。當時此片在德國上映一兩周後,就有大量年輕人前往伊比薩島,而且目標就是夜店。雖然這些事難免發生,但我總覺得如今伊比薩島成了「夜店天堂」,我自己也要負一部分責任(笑)。

  那麼我拍《遺忘》的最初想法就是讓它在當年《冬日》的那間房子拍攝,除此之外,我也希望展示同一種的人物性格,包括對同一種德國文學類型的致敬,那個類型的名詞翻譯成英文的意思就是一種「讓一個年輕人通過愛情最終長大」的小說類型,同時我也希望這個故事讓年輕人了解生活的真諦。這基本上就是兩個故事的共同出發點,只是他們最終的結局不同,很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鳳凰娛樂:《遺忘》就像你的處女作《冬日的葬禮》一樣,不僅聚焦於伊比薩島,同時也都是一個非比尋常的愛情故事,這齣於什麼動機?

施洛德:我一開始在對電影的主角(老少戀裡的老婦)進行角色設定的時候,是想讓她成為一個「永不能釋懷戰爭傷痕」的人,然而那個老少戀的愛情故事卻讓事情發生了變化,最終在她身上發生了這樣一種可能:她或許開始釋懷與原諒當年那些犯罪的人了。當然,我的電影並不是鼓勵人們應該遺忘戰爭,而是說對於受害者,可能還有打開另一種門的可能性,我希望加入這樣一種戲劇化的表達。

  因為愛情讓主角開始打破一些自己常年遵守的規矩,比如從不說德語。事實上,這部影片解釋了我為何不說德語,因為我媽媽從來不對我講德語,雖然她是德國人,但她從16歲離開德國之後就決定不再說德語了。而在這部電影中,當這個老婦遇到愛情之後,他們兩人都被完全改變了。她開始說德語了,不再有這個障礙了,而年齡小的一方也跟她學到了很多重要的東西。《遺忘》到最後的愛情是個好的結局,而《冬日》則展示了愛情的悲劇,展示了那種徹底摧毀你的愛情。

鳳凰娛樂:在生活中,你也會給自己立下一些不能打破的規矩嗎?

施洛德:有啊,比如昨天我公開表示:「我拒絕成為電影節評審。」因為我不想評判別人,這是我自己的規則,我要遵守它。你可以說我是個懦夫,好像不願意評判別人是一種懦夫的表現,是的,我接受這種批評,但我就是不會壞了規矩。我也不是說坎城這種競賽體制不好,有競爭挺好的,但話說回來,我問你:30年前誰獲了金棕櫚?當年的奧斯卡獎獲得者是誰?你記得這些嗎?好的電影自然會在歲月的流逝中倖存下來,無論多少年後你依然記得,它和獎項無關的。

鳳凰娛樂:這個電影還有一個重要配角,就是德國老戲骨布魯諾-岡茨(《帝國的毀滅》,網絡著名視頻「河北省來的希特勒」飾演者),你為什麼找他來參演這樣一個曾給納粹賣命的老頭呢?就因為他演過希特勒?

施洛德:他在扮演希特勒的時候證明了他是同一代演員中最傑出的演員。當我去找他的時候,當然也是帶著這方面的考慮。另一方面,我還意識到恰好這個角色的名字就叫布魯諾,我還問他要不把這個名字換掉?他卻毫不在意。事實上我覺得由他來演這個角色真的剛剛好,因為你可以意識到當年有些人是隸屬於戰爭機器的,而我們則是下一代,獲得的是二手信息,我們只會簡單地評判他們是罪犯並覺得這些人罪有應得。但事實上,他也並不全然是個罪犯,這其實是德國歷史的灰色地帶,而在角色身上體現出這種灰色、模糊與曖昧性是很有意思的。瑪莎的角色拒絕遺忘沒什麼錯,但當有些人被納粹操控和利用了,想要遺忘當年那些事,又有什麼錯呢?

鳳凰娛樂:你拍過很多著名紀錄片,你覺得對你拍攝這些劇情片是否有幫助呢?

施洛德:當然,這正是我想要的,當我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我很儘可能注意事情中的模糊曖昧性,生活中的事情往往是模糊曖昧的,內涵豐富,還十分幽默和反諷,這些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才要做那些紀錄片,因為他們都是關乎人物性格的,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可以說,我拍紀錄片的真正原因是人物,而不是因為我喜歡某個想法或者迎合某個專題欄目,只要我有一個感興趣的人物我就去做,比如《阿敏將軍》、《恐怖分子辯護人》,《科科:會說話的大猩猩》有一點不同,它更多由一個思辨想法發展而來。

鳳凰娛樂:那你接下來有對什麼人物感興趣嗎?

施洛德:我有很多項目,但是沒有錢。情況很複雜,拍英語片反倒籌不到錢。而且越來越難了,如果你想籌資拍英語片,你得到海外去籌錢,這是很奇怪的一種情況。

鳳凰娛樂:所以這麼多年過去,你作為曾經的「法國新浪潮」一員,是不是也覺得當年才是影史的黃金時代?

施洛德:不覺得。我感覺新浪潮(對影史)在技術上的貢獻是開始進行同期實景錄音了,在這方面新浪潮的貢獻是最大的。在你們中國後來也有很多同期錄音的電影,看到那些片子讓我感覺回到了當初。其實現在數字時代來臨,改變的東西更多了,如今幾乎是一個人人可以拍電影的時代,只要你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你就可能獲得認可。而這些東西恰恰是當年我們極力爭取的,現在都實現了。

  本文系鳳凰娛樂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新浪潮電影
    新浪潮電影 Nouvelle Vague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
  • 捷克新浪潮名導伊萬·帕瑟去世,作品《逝水年華》永載影史
    伊萬·帕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捷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重要一員,曾與2018年去世的另一位捷克名導米洛斯·福爾曼(Milos Forman)合作多年,其代表作《逝水年華》(Intimate Lighting)被視為捷克影史的最佳作品之一。
  • 80年代初珍貴的香港電影新浪潮導演訪問
    不久前在臉書上看到影友分享一部80年代初在英國電視紀錄片,叫《HongKong cinema:Film as a way of life》。影片在1983年英國電視臺channel 4播出。影片記錄了80年代初繁榮的香港影市,鬧市戲院林立,充滿香港特色的宣傳海報,火爆的午夜場。
  • 新浪潮電影女神逝世,法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剛過去的一年,肯定是讓很多熱愛新浪潮電影的觀眾心碎的一年。2019年3月29日,著名導演、「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離世。2019年12月14日,新浪潮著名女演員安娜·卡裡娜(Anna Karina)也因癌症離開人世。
  • 法國電影新浪潮,永不停歇
    如今提及法國新浪潮電影,影迷們會如數家珍般地報出「新浪潮五虎將」的名字,戈達爾、特呂弗、侯麥、裡維特和夏布洛爾。再熟悉一點影史的朋友,還會說出阿倫·雷乃,阿涅斯·瓦爾達等「左岸派」導演,他們構成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力。當我們追溯這批導演的成長道路時,卻會發現朗格魯瓦和巴贊,存在主義哲學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構成了推動法國電影新浪潮誕生的驅動力。
  • 回顧百年世界電影史 「新浪潮」的昨天與今天
    《廣島之戀》海報  回顧世界電影的百年風雲,「新浪潮」運動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新浪潮」運動之後,英國、德國、波蘭、捷克、日本等國家的青年電影運動也受到影響,從而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新電影的「浪潮」。法國「新浪潮」之所以有著非凡的意義,在於它是青年電影運動的縮影,概括了二戰後世界各國民族電影的復興,也標誌著現代電影美學的確立。
  • 十部電影認識英國新浪潮
    理察森的處女作體現了英國新浪潮的最基本原則。場景是英國新浪潮的基本元素,影片背景設置於一個工業城鎮(東米德蘭的德比),這裡的工人階級數量龐大。影片用實錄電影的方法刻畫了吉米和妻子之間以及階級之間的分歧,這種方法在新浪潮運動中屢見不鮮。儘管這部影片獲得了幾個獎項的提名——四個英國電影學院獎和一個金球獎(理察•伯頓獲劇情類最佳男主角提名),《少婦怨》票房並不好。
  • 他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電影通常被視為挑戰和抗衡好萊塢電影的拍攝手法和敘事風格,作品常發現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子他對世界電影的主要貢獻是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之一,他也是影史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曾經有可能,帶香港電影走向與現今狀況不一樣道路的事件,『香港新浪潮』。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引進、學習國外的一些電影創作經驗、風格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風格新穎的電影。『新浪潮電影』源自法國1958年末的電影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此被稱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 新浪潮必備:怎樣閱讀戈達爾的神書《電影史》?
    提及歷史中的電影革命,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法國新浪潮必定是最引人矚目的運動之一。以特呂弗、戈達爾為首的新浪潮的導演憑藉不斷革新的電影語言和影像,為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帶來了新的紀元。正如戈達爾所言,新浪潮導演是第一批意識到電影史的導演,但倒不如說他本人是第一個意識到電影史,創造了「電影史」的導演。
  • 冰島電影新浪潮
    斬獲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大獎的《公羊》導演格裡莫·哈克納爾森,將三部影片冠以「冰島電影新浪潮」(New Icelandic Wave)的稱號,宣告冰島電影的一種傾向。▲《處子之山》劇照《公羊》、《麻雀》、《處子之山》一舉奠定了「冰島電影新浪潮」的概念,在談及「冰島新浪潮」時,《公羊》導演格裡莫·哈克納爾森曾這樣進行歸納:「我得說,我們拍的都是講述人道主義故事的影片,這些影片充滿現實主義傾向
  • 百大電影導演•迷人的法國新浪潮系列 l 亞青影會
    希區柯克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獨特、最具有個人魅力的大師之一了,而在希區柯克之後,在電影史上不容忽視的一股新生力量誕生了:法國新浪潮電影新浪潮與希區柯克希區柯克本人是新浪潮運動的簇擁者,而新浪潮導演第一人——弗朗索瓦·特呂弗——特別崇拜希區柯克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1香港電影新浪潮名稱的由來上對法國新浪潮的借鑑。所以有必要先簡略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一此年輕編輯撰文批評當時的著名導演和所謂的「優質電影」,提出自己對好的電影劇本、表演、鏡頭語言的看法。
  • 法國新浪潮電影往事 :為榮譽抗爭的70年
    它開啟了電影史上一段難得的純真年代——「新浪潮」。並非因為害羞,出身貴公子的他,有自己的清高。草根特呂弗曾評價他:「傲慢無人能及。」 戈達爾的母親來自法國顯赫的莫諾家族,父親常年在風光迷人的瑞士雷曼湖畔經營著高檔牙科診所。他家裡很早就擁有美國名車。
  • 不止新浪潮 讓-呂克·戈達爾
    他也曾是《電影手冊》的影評人讓-呂克·戈達爾對世界電影的主要貢獻是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之一他也是影史最偉大的導演之一愛森斯坦找到了攝影角度他知道如何去架設攝影機這一點只有他知道伯格曼對我的電影生涯影響至深他並非因新浪潮才得以進入電影界
  • 沒有《電影手冊》的這場「宮鬥」,就不會有新浪潮運動
    但它並非完美,尤其在批評策略方面欠缺考慮。特呂弗、戈達爾、裡維特、多尼奧、卡斯特⋯⋯所有這些人,侯麥一個都沒有談到。他剛登上批評論戰的擂臺,轉眼又以永恆之美的名義抽身而退。這離夏布洛爾所言——為維護新浪潮而「採取任何手段都不過分」還差很遠,既沒有「對找罵的人不客氣」,也沒有「引起巨大反響」。
  • 新浪潮不只有特呂弗、戈達爾
    60年前興起的「新浪潮」電影運動,深刻地影響了世界電影史的發展。戈達爾《精疲力盡》1960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映並沒有像慣常的那樣,只以戈達爾、特呂弗這兩位影迷圈人人皆知的導演作品為主,還選擇了同樣偉大、絲毫不比前兩位遜色的其他新浪潮導演代表作。
  • 新浪潮崛起的時代,無可置疑是電影藝術的黃金歲月之一
    《法國新浪潮速寫》一文中曾寫道:「總覺得六十年代以後,電影就沒有年輕過」,新浪潮「將電影的青春少艾永恆地留了下來」。這種對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浪漫想像,所有喜愛新浪潮的影迷都能夠共鳴;杜魯福、高達、查布朗、伊力盧馬、華妲等新浪潮領軍人物的大名,似成了美好電影的代名詞。
  • 【電影筆記】法國 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從2020年7月開始,一致持續到12月左岸派結束。浩浩蕩蕩大半年。我們一起回憶一下那些讓我們喜愛的新浪潮創作者們。什麼是新浪潮?法國新浪潮電影(1959—1964)同樣被手機Vlog衝刺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能拿著手機拍出一些東西,通過自己的視點,表達一些觀念,60年後,那幫年輕人圍在一起,討論今天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或許是藝術片的價值。
  • 「不打光」是他對法國新浪潮的最大貢獻
    戰後回到巴黎,庫塔爾開始了與戈達爾的長期合作,其中包括法國新浪潮最經典的幾部作品。庫塔爾作為新浪潮最重要的攝影師,賦予了新浪潮開放自由的視覺美學。  新 浪 潮  1993 年,拉烏爾·庫塔爾為法國藝術電影導演菲利普·加雷爾(Philippe Garrel) 拍 攝 了 一 部 低 成 本 的 影 片, 名 叫《 愛 情 的 誕 生》(The Birth of Love,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