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天氣網訊:(1月6日)18時31分,監測顯示,北京南郊觀象臺氣溫跌至-17.1℃,打破2000年以來北京氣溫最低紀錄,北京氣溫仍在繼續下降,北京市氣象臺預計,夜間北京最低氣溫或達-19℃。
寒冷的天氣讓人瑟瑟發抖,耳鼻喉醫生也在此提醒市民,出門做好好帽子手套等防寒保暖措施。
李先生在1月6日晚下班後,騎自行車回家,沒有帶帽子耳罩之類的保暖物品,半個小時的路程把李先生可凍壞了。回到家後,耳朵冰涼,暖了好久都沒恢復正常,耳朵還有奇癢的感覺,到了半夜兩點多李先生起床一看,才發現兩側耳朵都起了水泡。
今日清晨,李先生趕緊到耳鼻喉科就診,孫主任看診後給患者用碘伏消毒後,將耳部積液抽出來局部上藥進行超短波治療。
據氣象臺消息:北京正經歷21世紀以來最冷天氣,還將持續低溫超一周時間。
持續低溫的天氣,大家要做好防凍措施。
寒冷天氣在戶外工作的人可以這樣防凍。
1、出行注意攜帶足夠防寒衣物,戴上帽子、圍巾、手套等保暖物品,並注意攜帶傘具。
2、儘量保持衣物乾燥,避免弄溼衣服,休息睡覺時,應注意保暖。
3、儘量多吃些高熱量的食物,可以起到禦寒的作用;多喝熱飲,有助保持體溫。
4、為防止凍傷,要經常觀察皮膚,尤其是耳面部和手部等裸露部位,查看有無出現蒼白、僵硬或失去知覺;經常搓揉面部皮膚,伸展筋骨活動手足。
5、儘量停留在背風向陽的位置;不要穿過於緊身的衣褲,以免妨礙血液循環。
6、裸手不要接觸金屬物體,寒冷季節這種物體表面溫度很低,熱傳導很快,手接觸易於凍傷。
7、加強膝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和踝關節等部位的保暖防護。
8、老年人耐寒能力差,旅途中應特別注意腿腳保暖,避免久坐,經常站立活動、跺腳、搓手等促進血液循環。
日常生活這樣防凍傷
● 洗手、洗臉時不要用含鹼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膚。洗後,可適當擦甘油等油質護膚品,以保護皮膚的潤滑。
● 有過凍傷史的人,可在每年入冬以前,提早服用一些能改善遠端末梢循環的藥物,如維生素E等。
● 受凍後,宜逐漸加熱,如用溫水而不用過熱的水浸泡;或幹搓手、面,或用雪來搓手、面等逐漸加熱的方式。不宜立即著熱,或用火烘、熱水燙洗等暴熱復溫法,以防潰爛成瘡。
● 適當吃防寒保暖食物,冬日吃一些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辣椒、川椒、生薑、大蒜等,可以幫助禦寒保暖,增強耐寒力。
如果不小心凍傷,可以這樣處理。
1、儘量脫離低溫環境,脫掉溼冷衣服、鞋襪和手套,換上乾燥衣服和鞋襪。
2、採取保溫措施,補充食物能量。
3、發生凍傷應立即用溫水迅速復溫,若不具備復溫條件,不要採用錯誤的復溫方法,如拍打、冷水浸泡、雪搓或火烤等。
清華大學玉泉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凍傷較嚴重的話應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