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國內電影市場一片慘澹,但這種局面卻被一部戰爭大片打破了,8月國內30億電影票房,《八佰》貢獻了20億!
不僅如此,它還是全球票房一大黑馬,目前已成功拿下2020年全球票房榜第2名,僅次於4.24億美金的《絕地戰警3》!
這部電影集結了大批老戲骨和小鮮肉,還原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孤軍奮戰的故事。
燈紅柳綠的舊租界和滿目瘡痍的戰場,浴血奮戰的勇士們和隔岸翹首的「觀眾」,「一河之隔,天堂地獄」的場景太過震撼人心!
而戰役的原址,蘇州河邊四行倉庫,那堵千瘡百孔的牆面,訴說著800壯士激戰四天四夜的驚心動魄,倉庫內則修復成了抗戰歷史紀念館,看過電影後再去四行倉庫走走,讓人感慨萬千……
光復路1號,曾是閘北最高最大建築
四行倉庫位於靜安蘇州河北岸,西藏橋路西北角,正門門牌號為光復路1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著名中資銀行將總行設於上海,並將各銀行相關倉庫建在水運交通便捷的蘇州河兩岸,四行倉庫就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
當時由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四大華資銀行聯合而成的「四北行」,業務遍及長江南北,名聲享譽全國。為了安置銀行客戶抵押品及貨物,他們於1931年投資興建了四行倉庫。
這座建築面積高達20000㎡的6層建築,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是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建築,駐立在蘇州河畔,十分醒目。
河的對岸就是當時的公共租界,再往南一點,則是昔日名噪一時的跑馬場。
中國抵抗日軍侵略的最後據點
作為銀行倉庫使用的四行倉庫,因為特殊的金融性質,整棟大廈建造得異常堅固,加上倉庫背靠租界,在「淞滬會戰」末期,四行倉庫成為了中國軍隊抵抗日軍侵略的最後據點。
1937年淞滬大戰,中日雙方幾十萬大軍拼死搏鬥兩個多月。民黨政府軍第八十八師524團第一營全體官兵掩護大部隊撤退後,奉命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擊退敵人多次進攻,威震中外,被譽為「八百壯士」。
四行倉庫內部場景
其實在這場戰役中,四行倉庫裡只有423人,團長謝晉元為迷惑敵軍,對外宣稱「八百人」,他們把倉庫當成墳墓,拼死一鬥。所幸倉庫幾十米開外的南岸就是舊英租界,日軍不敢使用重型彈藥炸毀倉庫,只好小範圍攻打。
四行倉庫內部場景
四行倉庫的孤軍抵抗,雖然以撤退告終,但這場被現場直播的戰役,的的確確振奮了河對岸的中國人。——他們不分黨派,不分籍貫,不分職業,所有人團結一致,浴血抗敵。僅憑這一點,就值得大家進電影院好好體味。
四行倉庫化身「抗戰紀念館」
2015年在淞滬會戰78周年紀念之際,四行倉庫作為抗戰紀念館落成開館了。
館內設立了序廳、「血鏖淞滬」、「堅守四行」、「孤軍抗爭」、「不朽豐碑」及尾廳六個部分。
以謝晉元付戰前寫給妻子的一封家書開篇——巧英吾妻愛鑑: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是舍家衛國的家國情懷,也是對抗戰必勝的決心。
官兵們在「不滅倭寇,誓不生還」誓詞上簽名
當時的謝晉元臨危受命,明知是一場敵我懸殊的戰役,還是毅然決然地扛起了這個守衛最後據點的任務。昔日的那些戰爭英雄,說到底也是鮮活的生命,是爹生娘養的普通人。
紀念館運用歷史實物、蠟像雕塑、聲光電多媒體現代技術手段再現了當年戰鬥場景,還有以謝晉元為代表的「八百壯士」英雄群體形象。
看過電影後再來到這裡,不由感慨萬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紀念館出口處的牆面上布滿了人名。那是當時22歲的女童子軍楊惠敏,冒死送國旗到四行倉庫時,向謝晉元要來的守軍名單。謝團長不能說明人員不足,800人的名單近一半是臨時編的。
這面英名牆上刻了323位可考的「八百壯士」姓名、職務和軍銜,還有一些無法確定姓名的,被統稱為88D,他們和將領謝晉元、楊瑞符等一樣,永遠為後人銘記。
《八佰》火了以後,四行倉庫也成了爆紅的網紅打卡地,全國各地不少人慕名而來。他們在1800多㎡、布滿彈孔和巨大炮孔的西牆下留下身影,獻上鮮花,以此銘記那場轟轟烈烈的戰役和參戰的英豪。
《八佰》背後,你不知道的真相
戰爭中中國軍隊共犧牲9名士兵,擊退日軍幾十次,擊殺敵軍200餘人。
抱著炸藥包跳入日軍鋼板陣的,實際只有陳樹生一個人。
日軍顧忌舊英租界居民,沒有出動戰鬥機和重武器。
杜月笙確實給中國軍隊提供了非常多的物資、錢財和人員支持。
送旗的女孩,並非從蘇州河遊過去,而是沿雜貨鋪爬進去的。
四行倉庫
地址:光復西路1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
預約方式:「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微信公眾號
參觀人次:疫情期間每日限2500人
注意事項:需全程佩戴口罩,攜帶本人有效證件(電子證件亦可),出示隨申碼綠碼。
| 聲明 |來源:夢遊的Z夫人 ShanghaiWOW | 本著學習分享目的,如有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