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一般大的沙盤,像一塊平攤的捲軸,展示出「九街十八巷」歷史風貌,記錄下新中國成立以來宣城社會的變遷。這是共和國同齡人王紹貴的「特殊作品」。
童年記憶
「我今年正好70歲,為家鄉做沙盤,是想記錄家鄉的時代變遷。」王紹貴指著沙盤中心區域告訴記者,「看,那兒就是開元塔,九街十八巷的地理中心,寶塔南面府山頭則是文化中心,古時候叫跑馬場,年俗活動、傳統節慶、商業買賣全部集中在那一帶,我就出生在對面的四小城隍廟邊,整天泡在廣場上看燈、聽戲,挺淘氣。」
據介紹,王老曾是宣城化肥廠工人,改制後被安置在宣州區城北社區從事黨務工作,一生耳濡目染宣城的社會人文,常年堅持採訪宣城居民、查找檔案資料,以畢生精力打造出「九街十八巷」沙盤模型。
「宣城一目了然,就像個烏龜背,中心區域的府山頭最高,呈橢圓形向四周環狀分布展開,直到被宛溪河、護城河、道叉河三條水系隔出城市邊界,在此之間的街巷統稱『九街十八巷』。」王老忘我地解說著沙盤,也勾起他的童年往事,「其實,在60年之前,宣城風貌與明清時代無太大差異,我從小就沿著石板小路去宛溪河挑水,在古城牆上眺望河中漁船,奔跑在大街小巷的商鋪裡捉迷藏,那時上小學沒有太多負擔,童年生活是豐富而快樂的。」
萌生初心
王老指著沙盤解說過去的宣城,九街十八巷都有明確的地理標識,那時城內有月城護門,城外有寶塔、石橋等古蹟。不過說到歷史遺蹟,他的聲音低沉了下來。據了解,王老在沙盤中標出的宣城古蹟,大多被毀。
「也就是那個時候,觸動了我的心靈,下定為家鄉歷史做沙盤的決心。」據王老介紹,當時不僅牌坊、古城門等歷史遺蹟被毀,就連東門濟川河邊的鎮城之寶「水澗頭大鐵牛」都被拆了去大煉鋼鐵了。要知道這大鐵牛自宋代就在那兒了,是宣城著名知縣張果用於防洪抗旱的水文儀器,記得小時候每年汛期漲水,大人們都會帶著小孩去看大鐵牛,口口相傳一些水文經驗。「因此被拆時心裡很不解,我當時不過十五六歲,卻天真地決心要復原家鄉原貌。」
王老回憶說,在軍天湖跟木匠師傅學徒時,每天不僅要學習很多手藝,還要承擔很多雜活和農活,生活比較艱苦。就在學習木工手藝的時候,他一邊回憶宣城古蹟與景觀,一邊將其打造成木製小模型,亭臺樓閣都嘗試過,這也為後來大沙盤的製作奠定了基礎。後來常有人讚許王老沙盤比例精準、還原真實,正因其早在20歲之前,他就在規劃設計沙盤的整體布局和各個景點了。
家鄉變遷
據王老回憶,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他被推薦參軍入伍,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
「我在上海當了5年兵,退伍分配回宣城化肥廠工作,這時家鄉已逐漸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發生巨變。」王老又在沙盤上演繹當時的景象,當時街道上的石板路已改成水泥路,大街小巷都安裝了路燈,木直街與豆腐巷變成了消費娛樂的小吃街,府山頭建起了燈光球場,到處洋溢著全新活力。他也重拾為家鄉做沙盤的籌備工作。
他在化肥廠工作時,正值計劃經濟轉軌前期,生產效率優先,每逢農忙季節,只要社會有需求,廠裡就會打出「大戰100天」的標語,大家非常忙碌,這段時間,王紹貴全身心投入廠裡工作,暫時放下了沙盤製作的事。
這一幹就是十多年,轉眼就是90年代末,工作勤奮的王紹貴已是化肥廠保衛科科長。這時,又迎來了體制改革的浪潮,50歲以下買斷工齡、50歲以上退休或內退,王紹貴當時50多歲,內退轉到城北社區工作。在社區工作後,他敏銳覺察到,社區服務工作是個好機會,可與眾多宣城老人收集口述史料,讓未來的沙盤製作更具真實性,儘管收入較低,他不間斷地收集宣城史料。王紹貴這一幹又是十幾年。
夙願終成
王紹貴從事社區工作期間,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發現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他就主動帶領年輕人上門服務。其中,一位叫李玉山的百歲老兵,王紹貴帶人上門服務了18年,直到病逝送終。老人的女兒專門為王紹貴送來了一面錦旗,在周邊傳為佳話。
2016年,王老退休,終於可以著手完成沙盤模型了,由於積累了一輩子的歷史資料和模型製作技能,很快,他就完成了他的人生夙願,其精準度和真實還原性引來各界點讚。王老還因此被宣城住建部門作為嘉賓,邀請上了「百姓問政」欄目,介紹宣城城市的人文地理,因為他對這個城市非常了解。在節目現場,王老還結合多年沙盤製作採訪和實地勘察,提出這樣的觀點:古代宣城城區很少內澇,是因為下水道都是雙層結構,建議城建部門延續道法自然的哲理,建好城市設施。「沒想到城建部門當場就給予答覆,甚至提出完善建設時間表。」
如今,王老的沙盤已成為社區居民教育的專業史料,陳列在城北社區。而眼下他本人又做起了更潮的事情,一邊騎著摩託車暢遊祖國大好河山,一邊用微信沿途展示宣城沙盤,向各地好友推薦「九街十八巷」的美好印象。(項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