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舉行,經過評委會的觀摩、討論和投票,本屆金雞獎的19個獎項在頒獎典禮上逐一揭曉。其中,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南開大學教授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葉嘉瑩,出生於1924年,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曾任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78年,葉嘉瑩先生申請回國教書,1979年來到南開大學任教。40多年來,她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巡迴講學,舉行古典詩詞專題講演數百場。2016年,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推動詩詞教育,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
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吟誦人和傳承者,葉嘉瑩先生一生以弘揚中華詩教為己任。她在南開任教40餘年,將自己的青春留在南開,更將自己的畢生學問及個人財富,悉數獻給了南開。她的一生歷經烽火硝煙、家道變遷,但她堅守"弱德",依舊活出了如詩一般的鏗鏘人生。如今96歲高齡的她,站在時代的潮頭,佇立於世界文化的大坐標下,再次傳頌出這一份震撼人心的"滄海遺音"。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十個地區、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本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主創團隊還採訪了葉嘉瑩本人和她的學生白先勇、席慕蓉、漢學泰鬥宇文所安等名家,眾人關於葉先生的所有記憶,在如詩如歌的影像裡將這位詩詞大家苦難而又精彩的一生娓娓道來。同時,《掬水月在手》也是陳傳興"詩的三部曲"的終章。
金雞獎評委會這樣評價《掬水月在手》:"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將其個人生命與千年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追尋生命的價值。導演將敘事、述志與寫意融為一體,以詩境表現葉嘉瑩的一生及其精神世界,是一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兼具藝術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的作品,特授予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掬水月在手》電影出品人、例外時尚與方所文化創始人毛繼鴻在獲獎感言中談道,"非常感謝金雞獎評審,影片獲獎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也是對藝術電影、文學紀錄片創作的一個特別重要的鼓勵。在整個以西方系統作為電影創作主流的語境中,我們回歸到藝術片,回歸到中國自己的影片,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文化故事被肯定,這個是比較裡程碑式的,這背後體現的是我們更注重人文電影跟人文內容的呈現,我們對更真實的人性,對傳統文化內容的追求,是能同時被專業領域和市場所肯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首映日當天,《掬水月在手》的同名圖書由活字文化出版集團推出——《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本書是電影的衍生圖書。本書獲葉嘉瑩首肯,以電影的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進行系統整編,將葉嘉瑩的自述、詩作與他人的回憶、感發熔於一爐,力求以多元視角呈現葉嘉瑩先生滄桑多艱但秉持"弱德之美"的人生,凸顯中國詩詞不朽的傳統和靈魂。"鏡中的葉嘉瑩",既是紀錄片鏡頭中的葉嘉瑩,亦是他人為鏡所映射出的葉嘉瑩。
本書由電影衍生而來,更進一步豐富了影片的內容。相比其他傳記,本書最大的特點是調動一切可用之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將葉先生的自述、詩作與他人的回憶、感發熔於一爐,從多元不同的視角,全方位呈現葉先生在人格、學養、精神世界高度統一的大師風採。葉先生的存在,讓古典詩詞的感發力量和文化價值得以發揚光大,從而使中國文化的種子紮根於更多人心中。
《掬水月在手》由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品,是2020年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榮獲金爵獎的唯一華語紀錄片,也是2020年北京國際電影節所有參展影片中門票售罄最快的一部。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2分。該片已入選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2020年度資助優秀國產影片發行和宣傳推廣項目和全國藝聯2020"重燃·藝術之光"重點推廣影片、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優秀紀錄片終評入圍片。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南開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自:南開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