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放棄》由舒米恩·魯碧作詞作曲並演唱,是臺灣原住民題材電影電影《太陽的孩子》主題曲。
《不要放棄》獲得第52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同時還創造了目前為止金曲獎多個突破性的大冷門,它是第一首獲得「最佳年度歌曲獎」的原住民語言發音歌曲,是第一首獲得「最佳年度歌曲獎」的原創電影歌曲,同時也是第一首既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又獲得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的作品。
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創辦於1962年,是臺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為了促進臺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而設立。
金曲獎(Golden Melody Awards),創辦於1990年,由臺灣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是華語樂壇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獎項。
不要放棄
詞/曲/演唱:舒米恩·魯碧
天要暗 的時候
你的堅持 還會有多久
心在痛 的時候
把手放在胸口 又是否 用沉默 來承受
也許 再 前進
而路會開 希望 迎面而來
就繼續 再 前進
哪怕崩壞 或痛快 都各自精彩
遺憾可以釋懷
生命不會重來
不要放棄自己
雨在下 的時候
你的熱血 還會留多久
夢要碎 的時候
把淚擦乾以後 又是否 不回頭 就足夠
也許 再 前進
而路會開 希望 迎面而來
就繼續 再 前進
哪怕崩壞 或痛快 都各自精彩
遺憾可以釋懷
生命不會重來
一定要相信自己
再 前進
而路會開 希望 迎面而來
就繼續 再 前進
哪怕崩壞 或痛快 都各自精彩
遺憾可以釋懷
生命不會重來
不要放棄自己
《太陽的孩子》的故事來自於電影導演勒嘎•舒米的真實經歷。勒嘎•舒米的父親是臺南人,母親是阿美族,她從小於臺南長大。退伍後回到花蓮的港口部落,開始接觸身上一半的阿美族血統與文化。2011年,勒嘎•舒米的媽媽想要復耕荒廢二十年的梯田,重新找回土地的價值。勒嘎•舒米便首次拿起了攝影機記錄整個過程,起初對影像記錄與製作毫無概念,在拍攝兩年後完成了個人首部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
《太陽的孩子》則是《海稻米的願望》中故事的一種延續。影片中,臺灣很多原住民部落面臨著境外財大氣粗的財團進駐觀光開發,原住民面臨著失去土地的困境。保護土地成為了原住民們的訴求:尊重老祖宗,敬畏傳統。
《太陽的孩子》對社會現象關懷的價值取向,引起了觀看者的極大共鳴,有來自於原住民對於所拍攝的內容是「講述自己真實的故事」而報以的讚許,有來自於那些已經幾乎「移民」成為城市人的原住民內心的思索,更有來自於原住民以外的觀眾透過此片對於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我們或許可以想像到在看《太陽的孩子》的時候,欣賞著自己家鄉的美好自然景象,內心在虔誠地朝聖著自己的民族,耳邊聽著阿美族的舒米恩用阿美族語唱著"遺憾可以釋懷,生命不會重來,不要放棄自己。」
舒米恩的歌聲裡,給了很多人繼續前行的力量。一生很短,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放棄,堅持才能獲得最好的結果。
舒米恩(Suming)
阿美族的年輕音樂鬼才
參加過無數的音樂創作比賽,為流行歌手温嵐、齊秦寫歌的詞曲創作人,也曾是傳統竹編的工藝師、劇場上的舞者、開過畫展的素人畫家,最後卻以黑馬姿態,在獲得金馬獎最佳新人而展露頭角,但他也沒有因此忘記自己的初衷,回到部落,繼續從事關懷部落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工作,也許因為這樣,Suming的創作,有種特殊的氣味。
近期文章閱讀,了解更多信息:
圖片來源:資料
整理:名師樓編輯部
名師樓是多元的文化藝術場域,集合了美好的希望與樂趣。這裡是一個提供由心靈至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心,一個匯集學術交流、設計創意的跨界交流平臺。
合作 | 投稿 | 發布 請留言
歡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