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人類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復仇史。當然,復仇方式有暴虐的,快意恩仇的,也有「我過得比你好,所以我很快樂」的和平復仇。
不過,人類歷史終究是向文明發展的。各個國家民族也逐漸從任意復仇、到限制復仇,最終發展到國家統一行使刑罰權。刑罰說白了也是一種復仇。
中外歷史上都不乏有名的事件。例如西方文學作品《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
中國歷史上就更多了,典型的如《趙氏孤兒》,《史記》裡記載的荊軻刺秦王等等。
那麼日本呢?比較有名的有三大復仇事件」——「四十七赤穗浪士復仇事件」「曾我兄弟復仇事件」「鍵屋之辻決鬥事件 」。
其中「四十七赤穗浪士復仇事件」是日本真實歷史事件,對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事件也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收錄到其著作《菊與刀》裡面,作為研究日本的典型案例。
這個事件,我們昨天有提到過。今天就詳細說一說。
事件過程並不複雜,起因甚至有些荒唐。
元祿十四年(1701)三月十一日,東山天皇派了兩位敕使和院使諸卿由京都來到江戶。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為了歡迎和招待天皇派來的敕使諸卿,特地命令赤穗藩藩主淺野長矩為"御馳走役"(接待人員)。可是,淺野"內匠頭"不熟悉幕府的儀式與典禮,將軍便命令深懂朝廷禮儀的首席"高家"吉良上野介來輔助他,以免有失禮節。
但可惜的是,吉良一向看不起淺野,不但不去幫他忙,反而讓他獻醜,並且譏笑他不識大體。
敕使們到臨的時候,淺野醜態百出,鬧出笑話,一時性急,慚怒交加。
淺野知道是吉良故意讓他在大眾面前出紕漏,就在儀式的最後一天,在迴廊式的松之走廊淺野遇到吉良走過來,為一報遺恨,馬上就拔出佩刀,一刀砍向吉良。但是吉良沒有傷到要害,只是前額受了刀傷,滿面血漬斑斑。品川豐前守見狀,趕緊地把淺野的刀取下,並叫田山下總守把吉良扶走,救了出去。
幕府將軍綱吉聽到淺野在大殿裡行兇,氣急敗壞,怒不可遏,認為淺野罪大惡極,膽大包天。立刻命令淺野即日切腹,沒收家祿。
"目付"多門傳太郎懇求將軍說:"十七年前在本丸御用部屋發生的'大老'堀田正俊刺殺'若年寄'足正正休時,同樣是刀傷事件,雙方都受到處分。今'內匠頭'即日切腹,未免處分過嚴。"在旁的"出羽守"柳澤保明卻說:"將軍之命,不能輕易更改。執政者的決定並沒有錯。"
將軍不出二言。
雖然至今史學家都不知道吉良為何突然發難,但這確實是淺野拔刀相向的直接原因。
幾個月後,「主君切腹,家名斷絕」的噩耗隨著幕府派來沒收城池的使者,一同到達了淺野的故鄉赤穗。
被趕出城池的300名武士家臣,落草為寇淪為浪人。其中的47人決定誓死為君主報仇。
元祿十五年(1703)12月15日陸續聚集到江戶的47人決定半夜發起復仇行動。彼時江戶剛下了數日大雪,積雪正在融化,十分寒冷。夜晚降臨後,街上空無一人,死士們趁著月黑風高破窗而入,以「山」「川」為號區分敵我,用閃電戰迅速結果了兩倍於己的吉良家臣。
浪人們割下吉良首級,撤退到城外的泉嶽寺,將吉良的首級洗乾淨,供奉在主君的墳前,報告復仇成功。
然後,他們四十七個人束手讓幕府差人拘禁,聽候判決。拘禁了幾個月,到元祿十六年,幕府下令命他們集體切腹。
這四十七名赤穗浪士,只有一人叫寺阪右衛門生存外,其餘全部剖腹自刎而死(也有說法是44人。據說寺阪右衛門生存下來是為了講述這段歷史,另外兩人是為了保護淺野的私生子。)
幾百年過去,每年的12月14日,民間依然自發的在東京泉嶽寺舉辦「義士祭」,以憑弔四十七位義士。而以該事件作為原型改變的舞臺劇《忠臣藏》,也是日本國粹歌舞伎劇的國寶級大作。至於改編的電視劇電影更是多不勝數。
接下來說說這個案件裡面關鍵的幾個人物。
1.第一個必須要提的人,名字叫武林唯七。說他之前,我們有必要考據一下孟子關於復仇是怎麼說的。
孟子在闡釋「殺人之親」的情況時說:「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
為什麼在這裡突然提孟子呢?因為武林唯七,是孟子的後代!
武林唯七親手砍下了吉良的人頭。自殺時31歲,賦絕命詩一首道:「三十年來一夢中,捨生取義幾人同。家鄉臥病雙親在,膝下承歡恨不終。」
日本人至今提到武林唯七,總會不自覺加上一句:不愧是身體裡流淌著孟子血液的男人!
2.第二個要提的人是復仇事件的組織者策劃者指揮者大石良雄,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成功的可能。需要說明的是,他是帶著自己的長子大石良金參加。而大石良金時年17歲。年紀最小。年紀最大的是間喜光延,時年七十七歲,其人更是剛烈,他帶同三個兒子參加。
3.第三個要提的人是大反派吉良義央。實際上這個人在當時當地,頗有賢名。
這個事件總得來看,很荒唐。其實就我來看,雙方都是幕府的犧牲品罷了。
今天的作業是中級作業,男主說話帶有地方口音,但不難聽懂。是關於人生的路該怎麼選擇的問題,以對應今天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