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泰順縣,青山縹緲,綠水澹澹,一位身穿華麗戲服的「花旦」邁著輕巧的步子,走過木質廊橋。它是一隻泰順提線木偶,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季天淵的得意之作。12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造提線木偶的「女媧娘娘」》的報導。本文節選自該報導。
泰順木偶戲 已有800多年歷史
季天淵出生於一個泰順手藝世家,她的父親季桂芳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木偶頭雕刻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母親張月員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順車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泰順木偶戲已有800多年歷史,和泰順廊橋、古民居一樣,贏得了世人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青睞,如今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浙江省重要的地方歷史文化遺產之一。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和文化娛樂項目,泰順縣提線木偶戲在現代社會和人民群眾中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泰順木偶戲源於宋代,盛於明清,後來有了「木偶戲之鄉」的美譽。泰順木偶藝人演技高超,引人入勝;演出遍及閩東、浙南一帶農村集鎮,並且出訪過美國、日本等。至今泰順的民間木偶戲班仍有30多個,藝術風採依舊,隨時隨地唱響村村落落。一般泰順民間提線木偶戲班由7至10人組成,演員都是農民,道具輕便簡單,農忙種田,農閒演木偶。不少戲班一年要演上100場次。
據了解,在我國各類木偶戲中,提線木偶是唯一擁有自己劇種音樂「傀儡調」的木偶戲種。「傀儡調」聲腔剛健質樸、粗獷高亢,至今仍保留著300多個曲牌的旋律曲調。
提線木偶表演難度較大,每個木偶形象都設置有16條至30餘條纖細的提線。歷代藝人憑藉精湛的傳統線規和嫻熟的表演技巧,創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角色,體現了提線木偶細膩逼真、生動傳神的藝術特色。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閩南俗稱嘉禮,又名線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唐朝末年王審知入閩稱王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已脫離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夠演規模宏大的歷史戲了。
季天淵:女承父業的木偶匠人
季天淵對泰順木偶的熱愛,和兒時家庭潛移默化的藝術薰陶及父親的循循善誘是分不開的。
她說:「小時候,父親一直將我帶在身邊,我看著他做木偶頭雕刻、給木偶化妝,慢慢就有了興趣,後來他又讓我學習繪畫和書法。直到我走上了父親這條路,我才意識到原來父親當年那麼做都是有深意的。」
「因為父親,我從小就與木頭結了緣。」季天淵說,「香樟木敲兩刀,就可以聞到撲鼻而來的香樟木的味道。我覺得木頭就是大自然給我們的一件非常了不起的禮物。」
泰順的木偶頭雕刻工藝是一門刻刀與木頭間的學問,講究「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繪簡潔樸素、粉彩細緻講究、人物性格各異」。
在季天淵的一雙巧手下已經誕生了數不清的木偶,但是每一個木偶又都是獨一無二的。她就像是木偶們的「女媧娘娘」,每一個木偶都像是她的孩子。
一隻木偶從庫房裡平平無奇的一塊木頭到成為一個栩栩如生的角色,在季天淵的手下,會經過設計、木工、雕刻、造型、上彩妝、縫製衣服等諸多步驟,若是角色的服裝需要精細的繡工,程序煩瑣的要花費數月時間。
成功「出道」的木偶們會被並排掛在一個小房間裡,推開門便仿佛從現實世界忽然穿越到了一個話本世界。
除了平日裡鑽研木偶頭雕刻,季天淵有時也會帶著自己製作的木偶演上一齣戲,或者帶著木偶在廊橋邊走走,欣賞欣賞沿河的風景。
季天淵在河邊輕輕翻幾下手裡的提線,手中的木偶就仿佛在拿著魚食餵水裡的魚兒,引得河邊一個只比木偶高一點點的小朋友盯著木偶看得出神,水裡的魚兒也都環繞了過來,她說,「連魚兒都覺得我們的貴妃娘娘美呢!」
近年來,泰順提線木偶在當地木偶藝人的創新下,已經能夠演奏二胡、揚琴、木魚等樂器,還能夠表演變臉,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2019年,泰順縣開辦了木偶戲公益培訓班,由非遺傳承人授課,當地政府還提倡木偶戲進學校,讓孩子們學著製作木偶、體驗演木偶戲,寓教於樂。
歲月滄桑,泰順木偶戲歷經代代傳承,未來還將繼續煥發時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