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這齣戲」——懸絲傀儡|遊學第四日

2021-02-08 一茶書房丨泉州


今天一日的主題都是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其義由操作的弦線而來,也叫做線戲。舊時,閩南人逢吉慶盛事如婚嫁、壽辰、新屋奠基、迎神賽會等常邀請木偶戲來演出慶賀,故提線木偶戲又稱為「嘉禮戲」。


從清早的兩隻木偶亮相,到課上介紹提線木偶戲、木偶戲班奉祀的田公元帥雷海青、不同的木偶戲種.到上午的最後一部分——通過動手製作簡易木偶來了解木偶的運作原理。滿滿當當的課程與漫天飛舞的「能指」&「所指」的「木偶」,相信孩子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故鄉獨有的「嘉禮戲」!


青馬老師專門借來一隻猴子木偶給大家演示。此外,青馬老師還別出心裁的用各種廚房用品(如雞蛋殼做的木偶腦袋、筷子做的木偶手腳.)做了一木偶模型給大家做參考。

一開始要動手製作木偶時,孩子們似乎都沒怎麼進入狀態,有點不知從何動手的感覺,漸漸的大家動起手來,桌子上也陸續出現木偶的腳、頭、身子.

提線木偶的製作一直持續到下午一點多,期間很擔心孩子們會因為製作時長過久而半途而廢,然而大多數孩子都堅持著把木偶完成,甚至於還給木偶做了裝飾。


木偶製作的速度雖不快,但最後的成品早已顯示了孩子們的堅持與韌性。孩子們總有他們自己的節奏與吸收新知識的方式,作為大人的我們除了給他們儘可能地創造出合適的場域,設計恰當的課程,剩下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包容與陪伴。

耐心包容與陪伴、耐心包容與陪伴、耐心包容與陪伴——重要的事說三遍。


等一朵花開都需要足夠的耐心與時間來澆灌,何況孩子們。


下午,大伙兒一同去木偶劇院看木偶戲。老實說,嘉禮館的木偶戲真是十分精彩,現場觀眾時不時發出的笑聲和因驚奇和精彩發出的讚嘆聲就說明了一切。尤其是「鍾馗醉酒」那一段,至於如何精彩,您來感受了便知道!



據說,這孩子因這樣子讓她心水的遊學課,作文水平都突飛猛進了。(如上圖)

童言無忌歡樂多!

這來自右圖女孩(學妹)與她母親(學姐)的對話

學姐:說說看這兩天都認識了哪些泉州名人呀?除了歐陽詹和王十朋。

學妹沉默了一下下:還有李以健!認識他就認識所有泉州名人了。


新一輪暑期遊學班即將開始,有意向者可添加「一茶書房」私信號垂詢。


相關焦點

  • 時間的重量-20180505號:《懸絲傀儡》
    -21:00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二層圖書館一畝三分地公益放映馮雷專輯(2018.4.14-2018.5.12)【本期放映】《懸絲傀儡現今卻流行於閩南泉州地區的一種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懸絲傀儡原本所呈現出的幻覺效果是直達本源的因為只有到了本源才能促使我們審視自身——馮雷【內容簡介】
  • 懸絲傀儡:給木頭以生命
    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和文化娛樂項目,泰順縣提線木偶戲在現代社會和人民群眾中具有極強的影響力。泰順木偶戲源於宋代,盛於明清,後來有了「木偶戲之鄉」的美譽。泰順木偶藝人演技高超,引人入勝;演出遍及閩東、浙南一帶農村集鎮,並且出訪過美國、日本等。至今泰順的民間木偶戲班仍有30多個,藝術風採依舊,隨時隨地唱響村村落落。
  • 十指懸絲舞傀儡,千年古藝戲人生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傀儡戲誕生於漢代,晉唐時隨中原移民一起傳入了福建,最遲在唐末五代就在泉州地區流行開來了,一直延續至今。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村中戲臺」呢?畢竟再有文化底蘊的民間藝術,始終脫離不了群眾的土壤,有了人們的喜愛,才能獲得茁壯成長的養料。
  • 傀儡戲|指掌乾坤唱歲月,方寸戲臺演江湖
    印度的梵劇早已斷了傳承,古希臘戲劇也曾在歷史長河裡消失過數百年,唯有中國的傀儡戲在兩千多年的歲月中陪伴著人們的生活娛樂,不斷傳承、創新,顯示著非凡的生命力。傀儡戲即是木偶戲,演員在幕後操縱木偶來進行表演的形式,以歌舞演義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魁櫑,喪家之樂也。輓歌,執用紼相偶和之者。」這是傀儡戲最原始的功能。
  •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其實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已經在泉州傳承多年的「非遺」,精彩的提線木偶戲~~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漢族戲劇劇種。同時,在臺灣、廣東、浙江等毗鄰省份及東南亞一帶閩南人與華僑的聚居地流播,對於溝通兩岸民眾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
  • 美術研究|娛樂、驅邪與佑子:宋金嬰戲圖中的傀儡圖像及含義探析
    宋代是嬰戲圖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傀儡戲發展的興盛時期,二者極其「巧合」地發生了緊密聯繫,存世的相關視覺圖像頗多。南宋都城臨安中的瓦舍眾伎中共有五種傀儡樣式,「……藥法傀儡……弄懸絲傀儡(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杖頭傀儡、水傀儡、肉傀儡(以小兒後生輩為之)」[1]。
  • 掌中木偶:「掌中戲」,乾坤大
    它們之間主要的區別在於音樂唱腔和表演風格上晉江布袋戲經典劇目《施公斷案》片段南派盛行於泉州等地區唱的是傀儡調表演上採用梨園戲做派更精於「隔簾講古」以說唱形式來講故事一口說盡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這就是布袋木偶戲的魅力2牽絲而動 提線木偶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片段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盛大舞臺上4個木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青山青史各千年——一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戲夢人生
    今天的這一篇小文,其實是藉由電影來談布袋戲本身,限於篇幅當然也是泛泛而談,以後有機會希望能鋪開來,至於題目雖然不怎麼吸引人,大概也不能算掛羊頭賣狗肉吧。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臺灣被日本佔據的五十年,在大陸恰恰是被遺忘的五十年,雖然愛國青年每每提及則憤憤不平,而關於日據時代之下,人的命運則無人關注。
  • 水上傀儡戲
    作為最具越南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臺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水上木偶表演,水上傀儡戲儼然成了越南的國粹。它稀奇的地方,就在於傀儡戲於水池面上演出;表演者必須長時間浸泡於水中,利用其強勁的臂力及嫻熟的控繩技巧,讓木偶生靈活現的演出幾個傳說故事,動靜合宜的神態令人拍案叫絕。
  • 【懸絲】生理的渴望,情感的絕望丨馬修·巴尼
    如果說布努埃爾式意識流的蒙太奇像一場潛意識領域裡的夢,《懸絲》的觀影體驗則像一場「清醒夢」:7個小時的影像中,沒有一個場景是隨機發生的,處處體現出藝術風格與自我意識的嚴謹和統一。很難用語言形容出影片的邏輯關係,但每個細節都呈現出入迷狀態下的清晰性:萬物都可以在體系中找到象徵對應物,萬事萬物在冥冥之中皆有聯繫。這樣形容,聽來玄之又玄。
  • 甌網丨一輩子情系木偶戲 指尖演繹牽線人生
    泰順木偶戲亦稱「懸絲傀儡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時期,當時有木偶劇團108個。縣內有家譜記其事:「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120多家戲班。」同時還出現周德、黃宗衙等木偶世家,至今還保留有南宋末期和明清時期的木偶。泰順木偶戲操縱技法主要有勾、挑、提、拉等。表演時,藝人雙手並用,忙而不亂。
  • 「懸絲診脈」亦真亦假,關鍵看您的選擇!
    懸絲診脈相信很多人接觸這樣的神技,應該是在《西遊記》中看見的,唐三藏師徒四人經過朱紫國,遇到朱紫國國王病重,舉國上下無人能夠醫治國王的疾病。於是朱紫國就在大街小巷張貼「小廣告」,求名義醫治疾患。孫行者揭了皇榜,入了皇宮給朱紫國國王瞧病。
  • 【視頻】重塑經典 木偶戲《趙氏孤兒》在線播放!
    Puppet Show 泉州是「中國提線木偶戲」
  •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荒誕的傀儡人生
    似乎克雷格正走向他的人生巔峰。一次偶然的機會,克雷格發現了公司柜子後面隱藏的暗門,帶著一塊木板防身,他鼓起勇氣往裡爬,爬了幾步卻被一種神秘的力量吸了進去,睜開眼卻發現自己進入了演員約翰·馬爾科維奇的頭腦裡,透過他的雙眼克雷格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這令他感到驚奇。然而十五分鐘後,克雷格就被釋放了出來。
  • 臺灣布袋戲 | 糾你來看戲,糾你啦!
    就是被稱之為臺灣三大偶戲的懸絲傀儡、皮影及掌中戲。掌中戲又名布袋戲,如今懸絲傀儡和皮影的演出已經比較少見,但布袋戲仍然是非常受歡迎的劇種,甚至部分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在電視上播出。布袋戲的忠實戲迷來自各個年齡層,其中不乏知識分子。但每次柚子君嘗試給小夥伴安利都被各種吐槽,對於沉迷其中的柚子君來說,賣不出安利簡直是奇恥大辱,於是就有了本篇推送,試圖為大家說明這一神奇劇種的迷人之處。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閩臺木偶戲種類
    元盛懋《六幻西廂》插圖第十九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明《三才圖會》之《傀儡圖》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歷經千年,木偶戲演變出豐富的種類,有「懸絲傀儡」、「掌中傀儡」、「杖頭傀儡」、「鐵枝傀儡」、「水傀儡」、「藥發傀儡」、「肉傀儡」、「盤鈴傀儡」、「皮傀儡」等,各具特色的操作技術,各具特徵的人偶配合,各具韻味的唱演手法
  • 在天才腦洞中極限飆車——《傀儡人生》編劇自述+劇本
    《傀儡人生》又名《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是由斯派克·瓊斯執導,約翰·庫薩克、卡梅隆·迪亞茨等領銜主演的劇情片。
  • 布袋戲在臺灣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布袋戲屬於中華傳統偶戲中傀儡戲的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後來傳入臺灣地區,並衍生出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藝術形象和表演模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袋戲在臺灣步入全盛時期,全臺灣同時存在六七百個劇團演出。
  • 泉州木偶傀儡戲,具有高超的表演藝術,博得國際木偶界的高度讚譽
    提線木偶在泉州俗稱「傀儡戲」,同時也通稱「嘉禮」。 「嘉禮」這一名稱,淵源甚古,曾見於《樂府雜錄》及《搜 神記》諸古籍。至於傀儡戲,則直承唐代教坊中的傀儡子, 流傳至今,可謂源遠而流長。泉州的傀儡戲,根據戲班中所奉祀的「相公爺」,以及 「相公爺」出場「踏棚」時所念的一段唱白:「相公本姓蘇, 厝住杭州鐵板橋頭。離城三裡,:」有人據此推斷泉州傀儡戲是南宋時期由杭州一帶(南宋帝都臨安)傳入閩南 的。還傳說南宋宮廷內「四美班」的耍鮑老及舞郭郎二人曾來泉州邀藝人到杭州表演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