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也可能變成「小丑」!這部變態片被低估了整整20年

2020-12-23 奇遇電影

前段時間有消息說,華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差點就演了蝙蝠俠。

《帝國》雜誌報導,達倫·阿羅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曾被華納邀請拍攝一部《蝙蝠俠》電影,當時他相中的主角就是鳳凰哥。

我們都知道這事兒沒成,華納最終將導演換成了諾蘭,他拍出了傳世之作,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貝爾則成了史上最經典蝙蝠俠形象之一。

不過仍舊讓人不禁幻想:一個能演把小丑演繹得如此出色的演員,如果一開始演了蝙蝠俠,是否也能締造經典?

這種可能性如今幾乎不可能在華金身上得到驗證了。

但當我們望向蝙蝠俠貝爾時,卻發現他在20年前已經通過《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2000)證明,小丑與蝙蝠俠可以存於一體。

本能夠成為蝙蝠俠的人,也可能因一念之差變成小丑。

美 國 精 神 病 人 / American Psycho 2000

今年正值貝爾這部作品上映20周年。

遺憾的是,敏感的話題,赤裸無比的暴力展現,讓它在20年前被淹沒在爭議聲中。

20年前的4月,電影公映前,女權主義者和反暴力者前後夾擊。上映後,評價嚴重分化。

爛番茄、Metacritic等平臺打分都將將及格,好在各大媒體都不吝給出了好評。

《衛報》稱它為「新世紀的《搏擊俱樂部》」,《娛樂周刊》認為它是一部「借古諷今的傑作」。

其後20年間,它又不斷被翻案,人們總能從這部影片中挖掘出新的現實價值。

如今回看,無論是那些巧合互文,還是影片所包含的現實意義,《美國精神病人》都確實值得從硬碟中撈出來,好好再看一遍。

《小丑》在上映前,曾經因為「誘發暴力行為」遭到反對。無獨有偶,《美國精神病人》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影片改編自美國小說家布雷特·伊斯頓·埃利斯(Bret Easton Ellis)在1991年發表的同名驚悚小說。

故事發生在80年代中期華爾街鼎盛之時,主角貝特曼(Bateman)是個家財萬貫的投資家,因厭倦於互相攀比的上流生活,開始了自己的雙面人生。

白天,他是華爾街天之驕子,遊走於顯貴之間;

晚上,他是嗜血的連環殺手,貪婪地捕獵弱者與女性。

暴力、敏感的設定,加上作者布雷特毫不避嫌的兇殺場面描寫,本書在剛剛發售時就已爭議連連。

它被分級、限制出售,甚至被一些國家規定為禁書。

以格洛麗亞·斯坦因(Gloria Steinem)為首的女權主義者,還因女性暴力對該書進行了強烈譴責和反對。

多方責難之下,作者甚至遭到過死亡威脅。

與《發條橙》一樣,這本書的價值要到未來十年裡才得到重視,並逐步被大眾接受,奉為諷刺小說的經典之作。

但當有人打算將它改編成電影時,反對聲卻又捲土重來。

製片人愛德華·普雷斯曼(Edward R. Pressman),早在1992年就買下了小說改編權,但由於爭議巨大,本片足足準備了7年才開拍。

籌拍過程更是充滿曲折,換過2任導演,3任編劇,退出的理由要麼是「太困難」,要麼是「不合適」。

更難的是男主角貝特曼的選角。

7年間,約翰尼·德普、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伊萬·麥格雷戈、愛德華·諾頓、布拉德·皮特等,都曾確切接觸過劇組。

其中,萊昂納多甚至已經在1997年被獅門影業官宣為正式主演,但經過幾個月的考慮,他突然退出。

原因近幾年才被揭曉,影片編劇吉娜薇·特納(Guinevere Turner)揭露,本片的強烈反對者格洛麗亞·斯坦因曾與萊昂納多進行過交談,她警告小李:

「不要接這部電影。你剛因為《鐵達尼號》成名,全球的女孩們都等著看你下一步要做什麼,而這是一部瞠目結舌地展現針對女性暴行的電影。」

很顯然,其他演員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它是一個展現演技的絕佳機會,但負面影響有可能更加巨大。實在是一隻燙手山芋。

尷尬局面最後才被克裡斯蒂安·貝爾打破。

根據導演瑪麗·哈倫(Mary Harron)回憶,她當時提醒貝爾,這部電影可能是一次「職業自殺」。

貝爾卻表現得更加興奮了。

在進行第一次非正式會面時,貝爾已經穿得像劇本裡的貝特曼一樣,他對哈倫說的第一句話是:

「你好,我是派屈克·貝特曼。」

為了得到這個角色,貝爾在接下來的9個月中推掉了所有試鏡和邀約,每天訓練數小時,以達到令貝特曼自戀的身材。

貝爾最終如願拿下了這個角色,當時他還不知道,那位格洛麗亞後來會成為自己的後媽。

也不知道,他在多年後會因為各種「增重減重」被觀眾稱為氣球人,更不知道,他成為Bateman(貝特曼)之後還會成為Batman。

如今看來,《美國精神病人》確實是貝爾演員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而除了對貝爾本人的意義以外,影片本身的內涵,也是我們願意在20年後重看本片的原因。

和《小丑》一樣,《美國精神病人》的兇殘殺手,都在病態環境的逼迫下走向了極端。

但有趣的是,二者的身份地位截然相反。

《小丑》呈現的是一個社會底層人,被逼入絕望偏執的深淵,最終走上極端犯罪之路的過程。

而《美國精神病人》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一個頂層富人,也有可能在物慾橫流的上流社會中,成為連環殺手。

仿佛就是一個布魯斯·韋恩墮落成小丑的故事。

如《華爾街之狼》所展現的一般,80年代的華爾街紙醉金迷,主角貝特曼身處其中,他是錦衣玉食的天之驕子,家財萬貫的富二代。

影片從貝特曼洗浴的場景開始,從那一刻起,他的內心獨白就成了本片的一大重頭戲。

漫長的獨白似乎表明,他就是需要讓所有人知道,他在洗澡時用了多少名貴護膚品,每個早晨做多少運動,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與價值。

除此以外,他的內心空無一物。

他身邊的每個「朋友」,都穿著幾乎一模一樣的套裝,梳著類似的大背頭,喜歡相同的設計作品,去同一家飯店和夜總會。

這些選擇從不因個人喜好而改變,完全由價格和品牌決定。

酒席上,貝特曼看出未婚妻與他的朋友有婚外情,但他不在乎,因為他與另一位朋友的未婚妻也有婚外情。

在如此環境中,所謂的朋友、戀人關係也非出於彼此關心,只是身份認同需求。

所有人都如同用金錢和虛榮堆出來的空殼,那麼該如何讓自己看起來與眾不同,甚至如何證明自己存在?

貝特曼仿佛是整條華爾街唯一一個意識到這些問題存在的人,他對自身有著極其深刻的認知:

「這就是派屈克·貝特曼的概念,有些抽象,真實的我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個物體,某種幻覺。」

而極端大環境下的個體覺醒,總是會指向極端道路,無論是《小丑》還是《美國精神病人》,皆是如此。

某個夜晚,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在第一次將刀子捅入一個流浪漢的肉體之後,貝特曼在夜晚對於殺戮的渴求,如同對食物與性的需求一樣,再也沒有停止過,手段也愈發殘忍。

這種饑渴漸漸滲入他的日常生活,夜晚的殺意在白天蔓延,雙面人生終於在最後合為一體,他再也分不清現實與虛幻……

貝特曼的精神轉變,與小丑的轉變弧線也有相似之處,呈現的都是:惡意的偏執面,是如何一步步吞噬一個人的內心的。

貝爾貢獻了極其出色的表演,他完美捕捉了貝特曼性格中的矛盾——謙卑與傲慢,虛榮與不安全感,憤怒與無可奈何。

一輪輪場景轉換裡,你甚至能從他細微的表情變換中察覺到,那些矛盾是在何時向其中一方徹底傾倒的。

對貝特曼這個角色的出色演繹,非常有可能就是貝爾成為蝙蝠俠的敲門磚

但當多年後,記者問起貝爾如何看待這部電影時,他卻說

「它是我演員生涯中拍過最搞笑的一部電影。」

一部因暴力血腥飽受爭議的電影,搞笑從何而來?

這正是《美國精神病人》的巧妙之處。

暴力場景之外,黑色幽默無處不在,蔓延到每一個角落。

由於影片拍攝經費遭到過多番削減,一些有趣的場景甚至是巧合和意外造成的。

今年哈倫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了片中的一個名場面:

貝特曼藏著斧頭,逐漸靠近傑拉德·萊託飾演的保羅·艾倫,出其不意地將後者砍死。

萊託驚訝恐懼的表情曾經引起熱議,因為那反應實在太真實了。

哈倫解釋稱,萊託當時真沒做好準備,從他的角度根本看不到貝爾的斧頭:

「我們準備把排練直接拍下來,並且沒有告訴萊託,所以這是真正的出其不意。當貝爾尖叫著說:『嗨,保羅』,萊託轉身看到貝爾拿著斧頭衝自己砍來,他的表情是真正的震驚。」

更有趣的是,砍完人之後,貝特曼半邊臉被鮮血覆蓋,半邊臉完全潔白,完美展現了他矛盾的人格。

而這事實上也是道具組「失誤」導致的。

當然,更多諷刺情節,要歸功於原著作者與影片導演的巧妙安排。

比如,引燃貝特曼殺意的導火線,是一場「名片大戰」。

當這些企業家們掏出自己的名片,介紹著它們之間的區別以彰顯品味,並且因輸給了其他人直冒冷汗時,我們作為觀眾看到的是——

這些所謂的蛋殼白、雨雲蒼白色,羅馬利安字體、西裡安鐵軌字體……它們之間的區別幾乎為零

比如,片中角色經常認錯人,只因為對方穿的服裝品牌跟上次不一樣了。

比如,貝爾在酒局上展開高談闊論,對貧富差距、種族、女權大談特談,用一大堆空話套話堆砌他的理想世界,引得同伴哄堂大笑。

然後夜色降臨,他卻開始將女人當做洩慾的工具人,將窮人當成虐殺目標。

這些黑色幽默藏得深嗎?一點都不深,它們甚至多數是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表現出來的。

但人們總會選擇性地忽略這些情節,轉而對片中的暴力和女性裸露、殘殺畫面大加批判,以彰顯自己的高尚與正確。

卻全然不知自己已經掉進了導演所設下的圈套當中,成為了影片諷刺目標的一員。

導演瑪麗·哈倫也是個女性,她甚至曾在《我殺了安迪·沃霍爾》中,塑造過一個激進女權主義者。

在最近的採訪中,她再次談到《美國精神病人》,認為「這部被女權主義者大加批判的電影,其實才是撕掉偽善面具的女權主義電影。」

在談到本片20年來一直保持著生命力時,她如此解釋:

「這似乎是一個過去的時代,但我們從未真正離開過那個時代。我認為發生的唯一事情是人們學會更好地掩蓋內心想法,對任何主義付出口頭承諾。」

正如哈倫導演所說,這部借80年代諷刺2000年的電影,到了20年後的今天仍然奏效。

人們仍在抗議著《小丑》這樣的電影上映,仍深陷消費主義的旋渦,仍標榜著任何主義卻做著相反的事情……

仍不願意承認,小丑不會出現,貝特曼只存在於電影之中。

但真正的「美國精神病人」,卻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

相關焦點

  • DC漫畫《蝙蝠俠:三個小丑》解密:「蝙蝠俠」與「小丑們」的共生,各有特色的「小丑」由來與謎團
    這角色被創造將近80 年,有非常瘋狂且難以理解的多元個性,當時基本上所有粉絲都認為「小丑」個性捉摸不透,認為他的人物個性隨時在變動,但若是有複數的「小丑」 ,就能解釋為何每一段時間都讓這位蝙蝠俠死敵看起來不一樣的原因。為此,這篇文章就來從頭到尾徹底解析「三個小丑」的謎團!
  • DC漫畫《蝙蝠俠:三個小丑》解密:各有特色的「小丑」由來與謎團
    DC 漫畫正史宇宙近年來最神秘的設定,就是「三個小丑」究竟真相為何?這角色被創造將近80 年,有非常瘋狂且難以理解的多元個性,當時基本上所有粉絲都認為「小丑」個性捉摸不透,認為他的人物個性隨時在變動,但若是有複數的「小丑」 ,就能解釋為何每一段時間都讓這位蝙蝠俠死敵看起來不一樣的原因。
  • 「小丑」影評:一星
    多年以前,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讓蝙蝠俠「落地」成為凡人,但是其實別忘了,那部片子裡的其他反派包括稻草人、小丑、貝恩這些,也表現得很凡人。當然,蝙蝠俠本身就是凡人。講真,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並不是無可挑剔的片子,但是那是成功的商業片。這次的導演託德菲利普斯,拍出了一部全方位不合格的作品。也就是大概說了這麼一個人,這麼一回事。那為何筆者給這部「小丑」一星呢?而同時,這部「小丑」可是口碑極好的哦,筆者是唱反調賺吆喝麼?
  • 這部冷門神作早在20年前就描繪了蝙蝠俠與小丑合體!
    阿正今天要聊的,並不是這個由蝙蝠俠變成小丑的狂笑之蝠,而是另一個蝙蝠俠與小丑的身份,互相說不清楚的——《我,小丑》這部短篇漫畫的故事並不複雜,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言下之意,任何一個普通市民,都可能一夜間變成哥譚市統治者。市民們瘋狂了。
  • 《黑暗騎士》三部曲:最不完美的英雄成就最完美的「蝙蝠俠」
    《黑暗騎士》的故事就是這樣圍繞在蝙蝠俠跟小丑與哈維·丹特這兩個經典的DC反派的故事發展,小丑是個徹底的瘋子,他利用謀殺、爆炸等高端犯罪手法來引起全高譚市的恐慌,並且希望塑造一個「無法無天的世界」,他堅信「人性本惡」,所有的好人都一定會墮落,而他的主要目標就是蝙蝠俠跟丹特;儘管在許多事件後蝙蝠俠仍屹立不搖,但是本以為是「光明騎士」的哈維·丹特在歷經愛人被殺、被毀容後還是如小丑的願
  • 小丑、蝙蝠俠合體?導演:有興趣
    記者洪文/臺北報導 DC電影《小丑》(Joker)2019年全球票房突破10億美金,不過續集一直沒有明確的計畫,導演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或許被問到煩了,近日在棕櫚泉影展又被問了一次,強調最後一次表態。同時,他承認,確實對於蝙蝠俠加入未來的《小丑》系列電影,很感興趣。
  • 小丑與蝙蝠俠:黑暗的兩種可能
    但小丑有。小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從他的行動來看,他想要證明人性的自私黑暗,沒有底線。只要經歷一場瘋狂,就能摧毀一個人幾十年建立的原則、道德信仰。▲你沒法用世俗的規則框定小丑「有些人,對有邏輯的東西不感興趣,比如錢。對於他們,收買、威脅、理喻、談判,全都不管用。有些人就想看著人間變成地獄。」
  • 蝙蝠俠與小丑
    小丑逃脫之後又製造出了更大的災難,更多的平民死去,雖然最後小丑掛掉了,蝙蝠俠如果早些幹掉小丑的話就避免了更大的災難。《蝙蝠俠之黑暗騎士》08年上映至今,我幾乎每年都看一遍,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蝙蝠俠不直接幹掉小丑,而且在影片中小丑曾經主動找死,被蝙蝠俠的摩託車迎面撞擊,即將撞上的一剎那蝙蝠俠掉頭,還差點把自己摔傷。如果你也是蝙蝠俠的粉絲,會對上面的情節很熟悉。
  • 《蝙蝠俠》小丑戰爭即將迎來結局,蝙蝠俠可能又要破產了!
    相信很多DC粉絲對這段劇情並不陌生,它發生在2012年諾蘭導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只不過最終BOSS是貝恩,而且他們的計劃是利用韋恩集團的技術,揭露這座城市中被掩蓋的真相,控制整座城市,讓哥譚變成「無主之地」。
  • 知乎影視 | 其實蝙蝠俠和小丑的區別,只有一紙之隔
    彷彿蝙蝠俠與反派之間的區別,就只是殺人與不殺人,而不是你是不是在做對人民有利的事。但若果有一天,蝙蝠俠因為再忍受不了有無辜市民因為自己跟小丑之間永無休止的貓捉老鼠而失去性命,而對小丑痛下殺手的話,那些一個個之前踴躍為你辯護,張口閉口「不得已而為之」的 batfan 就會瞬間變臉,仿佛他們不認識你一樣。
  • 豆瓣9分,DC最賺錢爆款「小丑」彩蛋解析
    「小丑」還沒有片方正式報的製作成本數字,《福布斯》用的6250萬,如按製作成本6250萬美元來算的話,如今小丑的票房達到製作成本的16倍。那麼「小丑」會是史上製作成本最便宜的10億電影。還有沒看的可以關注「分派電影」,發送「小丑」獲取資源,看過的同學可以看看下面小派對小丑電影細節的解析,然後反覆在看幾遍。
  • 菲尼克斯:小丑人生
    對小丑隻字未提,只涵蓋了關注環境、動物保護以及種族主義等問題,讓我們先看一下現場致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小丑》這部電影小丑是DC漫畫裡的經典反派,也是蝙蝠俠的宿敵。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小丑》的劇情,那應該就是:「小丑,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大家熟悉的那個小丑的。」
  • 《蝙蝠俠》的粉絲將彭尼懷斯的演員比爾·斯卡斯加德變成了小丑
    隨著新演員羅伯特·帕丁森在2021年的《蝙蝠俠》中扮演黑暗騎士,粉絲們一直在猜測下一個扮演小丑的人會是誰。一個可能的名字是比爾·斯卡斯加德,他在兩部It電影中都扮演了著名的邪惡小丑彭尼懷斯。帶著這個夢想,藝術家威廉·格雷將比爾·斯卡斯加德飾演的小丑和帕丁森飾演的蝙蝠俠的一些粉絲藝術作品結合在一起。雖然從一個小丑角色過渡到另一個角色似乎很容易,但結果確實令人信服,因為當看到這個角色可能的樣子時,很容易就能買到斯卡斯加德這個角色。這並不是唯一一個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的小丑迷選角建議。
  • 蝙蝠俠化身忍者,小丑變成織田信長,這部DC動畫電影真敢拍
    2018年,手握DC漫畫,卻沒能夠在相關電影改編製作上獲得巨大收益的華納兄弟決定劍走偏鋒,來一次與眾不同的改編嘗試。既然漫威那邊的金剛狼都能夠在遙遠的日本有一段重塑自我、成長覺醒的旅程,那麼為何不把自家的英雄也拉到日本來一出別開生面的文化融合呢?
  • 動漫電影《蝙蝠俠:致命玩笑》揭密小丑黑暗起源
    這部電影改編自1988年艾倫摩爾的同名膾炙人口作品,它被DC漫畫視為正史,影響之後近30年所有與小丑相關的故事結構,同時這部作品也將小丑在蝙蝠俠一長串的惡人名單中,提升到了首惡的地位。《蝙蝠俠:致命玩笑》再度結合了「蝙蝠俠:動畫系列」的基礎班底,布魯斯提姆擔任執行製片,演員凱文·康瑞和馬克·哈米爾,分別為蝙蝠俠與小丑配音。
  • 從近三代熒幕小丑造型,解析小丑風格的轉變
    歷代的小丑形象對於漫改電影中的小丑造型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解析令我們記憶深刻的、分別由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傑瑞德·萊託(Jared Leto)、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扮演的小丑的熒幕造型之前,我們可以先從這些小丑「前輩」們的形象進行梳理和了解。
  • 電影「小丑」妝容設計——《蝙蝠俠》、《黑暗騎士》等深植人心的Joker形象
    02電視影集首度真人詮釋小丑本來預計在初登場不久就會被殺死,但漫畫編輯部門幹涉了這個編排,才讓這個角色逐漸發展成蝙蝠俠的頭號宿敵,也在1966 年推出的《蝙蝠俠》影集與同名電影中,首度由演員  Cesar Romero  詮釋這個漫畫角色,比起真正帶給觀眾恐懼的邪惡反派,他似乎更像是造型滑稽、單純喜歡惡作劇的小丑。
  • 歷代經典「Joker」演員盤點!影版《小丑》主演有望超越希斯萊傑
    其實在「蝙蝠俠」故事中扮演過「小丑」的演員還不少,就讓小編為大家整理一下!希斯萊傑《黑暗騎士》已故的希斯萊傑2008年以《黑暗騎士》中的「小丑」一角再登事業巔峰,儘管接演前不被外界看好,但他卻演出小丑更詭譎、變態的一面,一舉一動都讓人起雞皮疙瘩,也被認為是影史上最知名、最難忘的版本之一,更以該角奪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該獎在他去世不久後頒發給他。
  • 為何說《蝙蝠俠歸來》是最被低估的蝙蝠俠電影?
    ),作為1989年《蝙蝠俠》(Batman)的續集,蒂姆·波頓執導、麥可·基頓領銜主演的《蝙蝠俠歸來》,上映至今已經整整25周年。》或許是最被低估的一部蝙蝠俠電影。但無論如何,蒂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一炮打響了,這部由麥可·基頓和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電影,在票房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雖然波頓在拍攝這部電影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比如在拍攝過程中劇本不斷的更改,但最終的結果證明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 蝙蝠俠與小丑合體了?超經典的鋼鐵俠出品!看Hottoys近期新品
    知名玩具品牌Hot Toys 公司繼發表了1/6 比例的「小丑」(The Joker)與「小丑女哈莉.奎茵」(Harley Quinn)人偶作品之後,又將在旗下Q 版「Cosbaby」系列推出即將上映的電影「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中「小丑」與「小丑女哈莉.奎茵」的Cosbaby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