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微型機器人,可能愛看科幻電影的你第一反應是漫威電影中的蟻人?那個沒有什麼空間去不了的「小人」。今天我要說的是一種特殊的機器人,它利用自身微小的體積,幾乎可以鑽進所有的空隙間。其尺寸之微小,猶如一粒灰塵,只要我們一聲令下,這些小東西能實現很多可能性。
世界各國在微型機器人領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這些不同種類的微型機器人「各顯神通」。今天盤點5種在技術上取得了新突破的代表性微型機器人,帶大家了解其奧妙之處。
哈佛微型機器人實驗室研發出了一款史上最輕的飛行機器人,重量僅有259毫克,它的體型比真蜜蜂還要細小,兩米以外都難以覺察它的存在。
通過電場驅動的人造肌肉,可以帶動翅膀不斷地循環振動,每秒可揮動翅膀120次。還能通過程序控制它飛行,完全像真蜜蜂一樣。它集成了大量黑科技於一身,可謂是完全具備了海陸空三棲的功能。
由喬治亞理工學院團隊研製的鬃毛機器人,重 5 毫克, 比一般的螞蟻都還要小。由於體型極其微小,無法使用電池作為驅動。
該機器人有像鬃毛一樣的「腳」,當機器人接收到特定頻率的振動,這些鬃毛就會運動起來。研究人員表示會考慮將它們用作環境傳感器,或者研發為進入人體的醫療機器人。
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一種微型可移動電機,這種電機只帶有部分結構部件,但是可以控制其「行走」。研發團隊表示,就像螞蟻一樣,它可以承受比自身重七倍的物體。在尖端機器人領域,這些部件可以用作標準化的部件套件,能組裝成執行特定任務的機器人。
這個叫「Tribot」的小機器人外表像一個會行走的電路板,體積很小,重量只有10克。但是能跳躍、行走、爬行,甚至像螞蟻一樣有群體合作能力!該機器人由輕薄的PCB 板摺疊而成,使用了形狀記憶合金,使其擁有了非凡的運動能力。只需一兩小時它們就能完成對地形的測量,適用於緊急搜索任務、環境監測和探索。
華沙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創造的這個機器人,看上去就像一條薄薄的透明膠帶。該機器人使用了液晶彈性體科技,是一款15毫米長的仿生微型軟體機器人,能夠模仿「毛毛蟲」的步態。值得一說的是,這款機器人能從綠色光線中吸收能量。通過雷射射線控制,它能爬過小坡、擠過縫隙,還能運輸東西。
講到微型納米機器人,其實它還是一個很小很新的學科,人類對其研究還沒超過15年。不過在更遠的未來,當這些微型機器人實現量產,可以用於不適合人類工作的危險領域,或者用於完成人類無法完成的複雜工作,比如搜索救援、醫療救助、航天核能等。
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微型機器人出現,像機器人索菲亞一樣,發揮出更多的作用,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並能改善人類的生活,讓生活更美好。
機器人大講堂Rob社群開始招募啦!如果您正在從事或想要從事機器人行業、想要學習這一方向,都歡迎您加入我們共同探討機器人前沿科技。
另外,腿足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專業討論群正在招募中,歡迎各位專業領域的小夥伴加入。
在機器人大講堂公眾號對話框回復「交流群」獲取入群方式!
機器人大講堂正在招募兼職內容創作者和專欄作家
請將簡歷和原創作品投至郵箱:LDjqrdjt@163.com
我們對職業、所在地等沒有要求,歡迎有興趣有能力的朋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