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十五言站內主題#百鬼夜行#
潘神主編
最早使我知道東方朔的是N年前的熱播電視劇《大漢天子》。裡面由陳道明扮演的東方朔總是能夠料敵先機,機智堪比張良。但東方朔在漢武帝身邊扮演的可不僅僅是一位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的賢臣,他其實還是漢武帝的非正式妖怪顧問。
陳道明飾演的東方朔
東方朔的身世
東方朔小名叫做「曼倩」(我不太清楚漢朝取名的習慣,總覺得一大老爺們叫這名字挺逗的),父親姓張,名夷,字少平,母親田氏。《太平廣記》引《洞冥記》說,張少平活到兩百歲,樣子還像小孩一樣。
作者大概是試圖暗示東方朔的神性遺傳於他的父親。但是,我決定採用更符合神話典型的《獨異記》之說:張少平不僅沒有特別長的壽命,反而很早就死了。他死後,妻子田氏一直保持獨身。某天夜裡,田氏夢見天上下來一個人,壓在她的腹部上。後來,田氏就發現自己懷孕了。丈夫死了,自己竟然還會懷孕,傳出去肯定招人非議,所以田氏便搬到了沒人認識自己的代(今河北省)居住。漢景帝三年五月的朔旦(即每月第一天)孩子出生,又由於家住在代的東郊,田氏給孩子取名為東方朔。
現在轉回《太平廣記》的主線劇情:孩子生下來三天,田氏就死了,東方朔被鄰居的婦人收養。或說,鄰婦收養東方朔時不知其姓名,剛好看見東方漸白,即以東方為姓。
東方朔小時候有一次走丟了,過了一個多月才回家,養母狠狠的打了他一頓。東方朔卻不長記性,後來更走失了一整年時間。回到家,屁股又挨了一頓板子。養母問東方朔他一整年都跑哪去了。東方朔卻回答自己才出去一天而已——遇上神隱了。那天他到紫泥海玩耍,衣服被海水弄髒了。於是,他特地跑到虞泉去洗衣服。洗完衣服時間才到中午,他就去冥界的崇臺小睡。睡覺期間他夢見冥界的王公給他吃了很多好吃的。醒來後,東方朔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一隻老虎,便騎著老虎往家趕。他太用力的趕老虎,把老虎惹毛了,還被老虎咬傷了腳。養母聽說東方朔被咬傷了很心疼,用一塊布給他包紮傷口。東方朔又一次出去玩,在離家一萬裡的水澤邊,把包紮傷口的布掛在樹上,那塊布突然化成龍飛走了。從此,人們管那裡叫做「布龍澤」。
漢武帝元封年間,東方朔到鴻蒙之澤遊玩,在白海之濱看見他的親生母親正在採桑。這時,有一位白眉黃髮的老頭來和東方朔講話。他告訴東方朔:「她原來是我的妻子太白金星,後降世為人生下了你。所以,你也是太白金星的精靈。」
此處化用了白帝之子和皇娥的戀愛傳說。白色對應的方位為西,「白海之濱」即《拾遺記》中的「西海之濱」。這裡有一顆窮桑樹,織布的仙女皇娥(注意是「皇娥」,而非舜的妻子「娥皇」)經常來這裡採桑。有一天,她在此處遇見了白帝之子金星。很快,二者便墜入愛河。
滑稽之雄兼妖怪顧問
漢武帝即位時,廣納天下英才。東方朔聞聲而動,到公車府上書自薦,寫了三千多片木簡。漢武帝花了兩個月才全部讀完,他認定東方朔是個人才,封為郎官,留在身邊伺候。
東方朔行為很古怪,漢武帝請他吃飯,飯後他總是把飯菜打包帶走。漢朝的宮廷裡大概不流行吃不完打包的勤儉美德,東方朔的舉動看起來很不可思議。另外,漢武帝經常賞賜給東方朔財寶。東方朔把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用於討老婆。他總是娶最漂亮的女人,過了一年就不要了,再娶一個新的。
有這麼多怪行為,難怪司馬遷把他扔進《滑稽列傳》裡面。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東方朔是個「妖怪通」。《史記》裡提到,某天建章宮跑出了一隻形狀像麋鹿的動物。漢武帝知道了,親自來觀察,怎麼也看不出這是只什麼動物。問了很多博學的臣子,也沒有人答得上來。最後,只得求教於東方朔。東方朔竟然趁機揩油水,先叫武帝放飯,後要武帝賞田。等到武帝全都滿足他以後,東方朔才告訴漢武帝說:「這是叫做『騶牙』的瑞獸,它一出現總預示著會有人來投誠。」過了一年左右,果然匈奴的混邪王帶了十萬餘人歸順大漢。
有一次,漢武帝在到甘泉宮去的路上,看見一隻怪蟲。這隻蟲子通體赤紅,頭上眼耳口鼻牙齒一應俱全。東方朔告訴武帝說:「這種蟲子名叫『怪哉』。以前秦朝施行暴政,拘押無辜百姓,百姓憂愁難當,成天抬頭感嘆到『怪哉,怪哉。』大概是百姓的怨念聚集起來,就產生了這種蟲子。」
這謊話說得太沒有水平了。明擺著,東方朔一開始也不知道這種蟲子叫什麼,又不好意思承認,便胡謅了一個名字,還越描越生動了。後來傳故事的人又繼續幫他圓謊。說東方朔大膽斷言怪哉出現的地方必是秦朝時肯建監獄的所在。漢武帝叫人拿了地圖出來核對,的確像東方朔說的那樣。試問漢武帝當時正在出行的路上,怎麼可能立刻就找到一張標示秦朝監獄位置的地圖呢?漢武帝又問東方朔如何能消滅怪哉。東方朔說:「怪哉是由憂愁所生,飲酒可以消愁,把怪哉放進酒裡面就能消化掉它。」漢武帝叫人依東方朔所言行事,真的成功的消滅了怪哉。
漢武帝的求仙導師
漢武帝追求長生不老得道飛升之術。東方朔在這方面也一直充當漢武帝的導師。他經常向漢武帝渲染西王母、東王公、燭九陰、寧封子等神仙的光輝形象,以及自己在仙界的旅遊的奇妙經歷,不斷的刺激漢武帝對永生的幻想。
元封元年四月,漢武帝閒居承華殿,忽見一青衣女子。女子自稱是西王母手下的仙女王子登,特地前來通知漢武帝說,七月七日西王母會駕臨,要安排好迎接工作。當時,東方朔和董仲舒正好在現場。東方朔向漢武帝證實,青衣女子的確是西王母的仙女。
到了七月七日,西王母率領千位神仙乘龍駕鶴從西南方向飛來。西王母還帶來了七顆仙桃,送了四顆給漢武帝吃。漢武帝吃完桃子後偷偷的把桃核藏起來。這一舉動被西王母看見了,西王母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漢武帝說打算以後種它。西王母告訴漢武帝說:「這桃子三千年一結果(看來西王母給漢武帝吃的還是最不值錢的蟠桃),在人間的土地是種不活的。」
其實,東方朔在漢武帝之前就已經享用過西王母的蟠桃了。東郡曾經送來一個矮人給漢武帝。漢武帝懷疑他是山精妖怪,召東方朔來審查。東方朔一見到矮人就問:「巨靈神,你為什麼在這裡?阿母(西王母)回去了嗎?」巨靈神指著東方朔告訴漢武帝說:「東方朔曾經三次偷西王母的蟠桃。西王母因而把他貶入凡間。」
東方朔偷桃
壽星老爺子是不是和東方朔很像
方士之爭
漢武帝曾經遣欒大帶領數十個男女去君山尋找長生不老藥,得到了一壺仙酒。漢武帝正要飲仙酒時,東方朔藉口說自己先替漢武帝驗證一下仙酒的真偽,結果一口氣全喝光了。漢武帝大怒,當時真想砍了東方朔。東方朔卻詭辯道:「殺朔若死,此為不驗;如其有驗,殺亦不死。」漢武帝只好赦免他(魯迅《古小說鉤沈》引《太平御覽》)。
東方朔為何要在仙酒這件事情上冒險觸怒漢武帝呢?這絕不單純是滑稽之雄的心血來潮的惡作劇,實際上涉及到了東方朔和欒大的地位鬥爭。在求仙的道路上,漢武帝不只有東方朔一個顧問,欒大便是另外一個。
《古小說鉤沈》記:「欒大有方術,嘗於殿前樹旍御覽引作旌數百枚,大令旍自相擊,繙繙竟庭中,去地十餘丈,觀者皆駭。」又記:「帝拜欒大為天道將軍,使著羽衣,立白茅上,授玉印;大亦羽衣,立白茅上受印;示不臣也。」可見欒大也頗有手段,漢武帝一度非常信任欒大,還封他作了「天道將軍」。
可以想像,東方朔看了難免眼紅。後來,他抓住漢武帝派欒大求仙酒之事,給兩人難堪。漢武帝雖然渴望長生不老,但他絕非完全的傻瓜。常年求仙問道,是否真有效果,他自然心知肚明。在內心深處漢武帝肯定也懷疑長生不老只是一個謊言,他的求仙問道行為全都荒唐滑稽。可是永恆不死的誘惑裡實在太大了,使得漢武帝寧可保持自欺欺人的態度。反正他有足夠的資源,浪費得起。帝王對方士的信任實際上很脆弱。
東方朔挑戰了這種脆弱的信任關係,他爭飲仙酒,並給漢武帝提出了一個難題:「殺朔若死,此為不驗;如其有驗,殺亦不死。」如果漢武帝殺東方朔,東方朔死了,那就說明仙酒是無效的,進而證明漢武帝信錯了欒大,他派欒大去君山求仙藥是一場滑稽劇,漢武帝自然下不了臺。所以,漢武帝只能吃啞巴虧。同時也使漢武帝自然暴露出他對欒大的不信任。史料裡沒有談到欒大的反應,但不難猜測東方朔提出詭辯時,他肯定嚇出不少冷汗,若證明仙酒沒有不死效果,他便犯了欺君之罪,難逃一死。當時,他等同於和東方朔系在同一根繩子上的螞蚱。
欒大為漢武帝九間神明殿,極盡奢華之能事,「神室:鑄銅為柱,黃金塗之……以象牙為蔑,帷幕垂流蘇,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雜錯天下珍寶為甲帳……」可是,這間神明殿卻始終沒有迎來神明。欒大便叫人扮成鬼神告訴漢武帝應當穿著正裝,親自到海上去迎接神明。這回欒大實在玩得太大了,漢武帝不敢聽他的話。東方朔趁機落井下石,說:「欒大做的事情都只有場面大,沒有實際的效果。」漢武帝聽了他的話,把欒大收押起來,過不久就腰斬了。
尾聲
東方朔曾經說過天下間沒有誰像太王公一樣了解我的。在他死後,武帝詔太王公前來問話。(武帝)問之曰:「爾知東方朔乎?」公對曰:「不知。」「公何所能。」曰:「頗善星曆。」帝問「諸星皆具在否?」曰:「諸星具,獨不見歲星十八年,今復見耳。」帝仰天嘆曰:「東方朔生在朕旁十八年,而不知是歲星哉。」慘然不樂(《太平廣記》引《洞冥記》)。歲星即木星,此處說明東方朔乃是天上的木星轉世,與前文白眉老頭說東方朔是金星精不符,神話傳說多有矛盾之處,不必一一深究。
東方朔多學博聞,通宵求仙方術之說,深得漢武帝的喜愛,長期陪伴在武帝身邊。後人談到怪力亂神之事亦喜歡附會到他的身上——《神異經》便是偽託東方朔所著,逐漸使他脫離了歷史原貌,走入仙話。
文/潘神
大叔長相,童子之心。不吸菸、不喝酒,無任何不良嗜好。重度妄想症患者,平時在家蹲著,對祖國、對人民、對貓狗基本無害。
潘神說,「本來只想從妖怪博士這個角度講講東方朔的軼事,然而越寫越不對味,東方朔這個人物在我心中的形象也不斷的下滑……」
看完了東方朔的故事,不禁想起《夏目友人帳》中的夏目,妖怪這種東西究竟存不存在,誰知道呢……
不過,不論是真是假,妖怪的故事自古以來一直都被人津津樂道。戳「閱讀原文」,進入十五言#百鬼夜行#主題,看我們如何談神論鬼的。
關於十五言
原創寫作者的聚集地,讓知識更有文藝範兒。我們愛美好、怪異或獨特的東西,愛推敲細節,歷史,道理,事物之間的聯繫,我們歡迎一切擁有同樣愛好的人,用文字記錄下思想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