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平安夜那天我放棄了朋友的邀請,來到了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音樂劇《在遠方》在這裡首映,也是去年補上的國產原創音樂劇。
該故事改編自同名電視劇,該劇於2020年獲得白玉蘭四項提名。以電商、快遞、物流為故事背景,講述了年輕人奮鬥的現實故事。
說實話,我對這類作品不感興趣,原因無非是音樂劇的刻板印象。當我們談論音樂劇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談到經典作品,比如《西貢小姐》和《歌劇魅影》。他們要麼有宏大的歷史敘事,要麼有神秘而吸引人的故事。
《在遠方》沒有這些。快遞可能屬於這個時代的敘事,但與日常生活聯繫太緊密,使其神秘感消失,而聚焦小人物則使敘事更加困難。畢竟越是平凡的故事越難講。
我可以公開地說,起初,我是為阿雲嘎而來的
在草原長大,父母早逝,獨自來到北京。在一個並不熱門的領域,剛剛爆發,成為微博熱搜的常客,名副其實。
從某種程度上說,阿雲嘎自己的經歷已經是一部宏大的音樂劇,這是無與倫比的。
更有意思的是,這段複雜的經歷並沒有磨掉他的堅持,反而給他留下了一種「老派藝術家」的感覺。就像最近很火的李誠儒,對待自己喜歡的表演藝術一樣,阿雲嘎對音樂劇的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音樂演員認證還掛在微博上;每次採訪都不忘提兩句,希望觀眾多了解音樂劇,認真講解「音樂劇不是歌劇,也不是美聲」這句話,常被大眾混淆。劇本的選擇更加嚴格,顯然有絕對的票房號召力。只要他演,肯定能賣得很好,但是兩年沒接音樂劇了。
這也是我看《在遠方》的動力。即使心中有疑惑,阿雲嘎始終是我心中的質量保證。
此外,即使這齣戲不好看,聽阿雲嘎唱歌也是值得的。
然而,事實證明我錯了,我錯得很嚴重。
不僅僅是阿雲嘎,《在遠方》的大師們也保持著對音樂劇的熱情。這部劇就像是跨越時代的精神對話,讓人久久無法平靜。
主角姚遠的背景是以阿雲嘎的真實經歷為基礎的。有一段時間,人們分不清這是故事中的人物還是阿雲嘎的真實性格
那些看似平凡的故事,在時代背景下顯得格外動人。環環相扣的舞美設計,巨大的旋轉舞臺,千變萬化的場景,與現實一致的敘事基調,展現出飽滿的戲劇張力,讓觀眾沉浸在故事中。以歌敘事,以舞抒情,進而形成審美與戲劇的有機結合,是音樂劇的獨特魅力。《在遠方》驚豔的故事打磨,演員專注表演,將兩者發揮到極致。
早些時候,我看到一個採訪,說導演肖傑和主演阿雲嘎被戲稱為『肖變變'和』阿改改',因為他們在打磨音樂劇方面反覆修改,這和指導甚至強迫症完全一樣。
那晚首映的舞臺上也是同樣的辛苦得到了回報。
當音樂響起的時候,『我們過著最艱難的生活,但是我們心中有著巨大的堅持』,勾起了我久違的激情。
《在遠方》以「距離在哪裡」為主題展開,通過「奮鬥」和「成長」不斷前進,最終到達「心超越的地方」。
這也是阿雲嘎第一次嘗試作曲,但出乎意料的和諧。劇情、劇目、演唱的和諧統一帶來了情感的宣洩,完整地呈現了姚遠在時代浪潮下奮鬥的故事。沒有過分強調悲劇場面,沒有不必要的煽情,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
其他大師的表演也很搶眼。著名編曲家金培達和製作人張筱真的作曲和編曲都非常成熟。以阿雲嘎,為首的北方舞蹈家們表現出了他們的默契,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對音樂劇的熱情。
總之看完《在遠方》最大的感觸,值得等兩年,讓阿雲嘎終於尋到了《在遠方》,我們終於可以說:恭喜國產音樂劇回歸地面。原創音樂劇在中國的未來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