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日,攝影界萬眾矚目的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在三門峽國際文博城大劇院舉行。紀實攝影類、藝術攝影類以及商業攝影類三大類別獎項揭曉:王大斌、王景春、毛建軍、盧北峰、嚴志剛、範江懷、郭建設、曾毅、鮑永清獲紀實攝影類獎項,龍江、李馨、李志良、肖萱安、陳茂盛、邵大浪、鄭偉傑、謝子龍獲藝術攝影類獎項,馬國彤、李嘉賓獲商業攝影類獎項。頒獎典禮現場還表彰了獲得「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攝影家」榮譽稱號的魏德忠、佟樹珩兩位為中國攝影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攝影界元老。
紀實類
【王大斌】
我生在大連、長在大連,在這裡我從一名攝影記者成長起來。在從業的37年裡,我為這個城市留下了難以計數的影像瞬間,也為這片地域積累了大量的影像資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這些影像會與城市融為一體,變成地域發展中一段不可或缺的城市歷史檔案。
1990 年 5 月,大連市中山區友好路出現了當地最早的一家氧吧。攝影 王大斌
頭套女與倒立男。2009 年 9 月,大連南部石槽海邊。攝影 王大斌獲獎評語:40年來,王大斌把大連當成自己的根據地,須臾沒有離開。他的記錄,既有宏大敘事,更有細小、平凡與微不足道。40年來,中國傑出的攝影家與現實生活保持著最緊密的聯繫,圖說歷史、不留空白。有擔當的攝影者清醒地認識到:生活在巨變的時代,周遭中的點滴細節都值得被記錄。王大斌正是這樣的攝影者。他所傳遞的,正是構成一個城市歷史的重要的細枝末節。
【王景春】
2002年至2003年,我先後分五次進入三峽記錄長江曾有的性情,記錄幾千年來人們和長江相伴的朝朝暮暮、生生死死。時隔15年,再見當年鏡頭裡的朋友們,去看看他們的新家,去聽他們講述這十五年來自己的故事。向鏡頭裡的他們致敬,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三峽涪陵,2002年2 月12日,涪陵白鶴梁。工人們正在為白鶴梁保護工程作準備。攝影 王景春
2002年10月4日,雲陽張飛廟,搬遷之前張飛廟舊址上政府組織的一次廟會。攝影 王景春獲獎評語:從13歲接觸照相機至今,37年裡王景春只做了攝影一件事情。年少時期拍出的《我的少年時代》就令人刮目相看。他用極具天賦的影像,講述一個又一個悲憫、溫暖、動人的中國故事,《三峽》這樣的作品已經成為時光裡的永恆印記,1998年抗洪時拍的那張《我是記者》已經成為中國記者的標誌性照片。他在一線經歷過災難險境,也帶領團隊完成過很多國內外重大主題攝影報導,是國內少有的全能型紀實攝影人。
【毛建軍】
1989年,我邁進了中國新聞社的大門,成為一名攝影記者。趕上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是新聞工作者最大的幸運,珍藏過去的每一段經歷,珍惜未來的每一次拍攝,用心按快門、做歷史記錄者成了我30餘年新聞工作的信條。
2014 年5月25日晚,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師生在發生槍擊案的現場附近舉行燭光追思會,悼念在23日晚槍擊案中的遇難者。攝影 毛建軍
2018年6月16日,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 D組首輪阿根廷隊(黑衣)與冰島隊的比賽在莫斯科斯巴達克體育場舉行。最終兩隊1比1戰平。圖為梅西主罰任意球。攝影 毛建軍獲獎評語:作為一個「有溫度」的攝影記者,毛建軍擔任中國新聞社攝影記者30多年,無論是在國內從事時政、體育等各類新聞攝影採訪,還是做駐外記者,報導駐在國新聞,他始終保有攝影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極大熱情和專業精神,儘可能靠近拍攝對象,用心觀察和思考,不失時機地捕捉典型瞬間,真實記錄眼前所經歷的事件。他的影像從不缺少人物的真情流露,即便是體育賽事中運動員競技的畫面,也同樣拍得趣味盎然,為我們留下難得的視覺記憶。
【盧北峰】
這是關於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在北京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這一群體的人物肖像。我把自己過去在照相館拍攝紀念照所表現的「莊重的儀式感」移植到這個專題中,讓所有人都是面無表情地凝視鏡頭並讓人物在構圖中有擠壓感,象徵著他們所承受的各種壓力。
孟丹·遼寧省鞍山市人·網頁設計員·1988年生。她展示了一雙穿了四年、已經穿破了的球鞋,以此告訴自己,她還在艱苦奮鬥。攝影 盧北峰
2020年5月22日,北京市政府已經將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降至二級,昌平區一小區的樹林裡,摘掉口罩的母女倆人在享受清新的空氣。攝影 盧北峰獲獎評語:20年前盧北峰就在媒體開設「北風眼」攝影專欄,為巨變的時代留下一份特別的社會現象觀察樣本。他善於用標準鏡頭捕捉人物形象,對人物肖像攝影有自己的研究和獨特的理解。他的作品與時俱進,有內涵、有立場、有溫度,引起不同群體的關注和共鳴。無論面對文化名人還是小人物,他總能觀察到「舞臺」後面的形象,讓他們成為時代的閃光點。他鏡頭下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是時代的縮影和歷史的見證。
【嚴志剛】
我堅信熟悉的地方才有風景。對於我30年的攝影生涯來說,攝影就是我和身邊事物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種釋放自己情感的方式,我對身邊一切人和事物懷有好奇、熱情和敬畏之心。在時代大背景的變遷中,攝影就是我自己——看似普通而隱藏著不盡平凡的細節,重複瑣碎卻飽含動人的溫暖。
1990年,江西南昌,洪城商場前等車的人們。冰箱廣告、喇叭褲、解放鞋和簡陋的公交車站臺,這些符號都是那個時代留下的記憶。攝影 嚴志剛
1988年,廣州中山一路,簡易崗亭上面對繁忙交通正在指揮的警察。攝影 嚴志剛獲獎評語:自稱是對攝影有態度有深情的「照相師傅」,嚴志剛從傳統紙媒到網際網路平臺,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為影像在網際網路時代發揮更大的能量與價值不斷探索求新。他將攝影視為他的生活方式,在攝影早期就有鮮明的自我意識與價值判斷,創作出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作品。他以「街拍中國」意圖集納、描繪中國當下整體的人文圖景,小到一條街,大到一個國,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已引發15億的閱讀和12萬的討論。這些都源自於他內心的坦誠與溫和所催生的巨大能量。
【範江懷】
作為一名軍事記者,理應把鏡頭對準戰場,但是我更願意用自己的鏡頭,捕捉世界各國軍人難得的微笑。軍人的微笑,洋溢的是友好和友誼,傳遞的是對和平的嚮往和追求。
1995年7月,義大利羅馬,第一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田徑賽場上,羅馬尼亞的女兵對義大利軍樂隊的羽毛帽非常好奇,非要戴在頭上試試。攝影 範江懷
1999年8月,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第二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來自西班牙一位陽光開朗的的女兵,在開幕式的候場區一直笑個不停。攝影 範江懷獲獎評語:從事新聞工作35年,範江懷在解放軍報社擔任體育報導組長多年,拍攝了大量體育賽事的精彩圖片。他善於鑽研,勤於總結,在體育攝影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拍攝經驗,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比賽,都能夠遊刃有餘,用相機真實記錄下解放軍眾多體育明星在賽場上勇敢拼搏,為國爭光的精彩瞬間。他拍攝的圖片視角獨特,瞬間精彩,衝擊力強,在軍內外產生強烈的共鳴。曾兩次榮立三等功,受中宣部表彰一次,是一位名副其實、德才兼備的先進新聞工作者。
【郭建設】
我在40年前拍攝,為了發稿,追求數量;20年前拍攝,為了獲獎,追逐大事件、大人物;10年前拍攝,為了張揚個性,追求與眾不同;現在仍然拍攝,平凡小事、平凡百姓成為作品的主角。我喜歡記錄那些有時代感的符號、印記、標識和物件,這些元素可以讓我的照片擁有更多的留存價值。
春天的煩惱,1982 年,北京。小莊路口被風沙滯留的行人。攝影 郭建設
買菜的小女孩,1985 年,北京。西單菜市場裡買菜的女孩兒。攝影 郭建設獲獎評語:郭建設是「紅色中國」攝影主題的首創者。他曾擔任《中國日報》「中央組」攝影記者,在他的鏡頭裡,無論是各國政要還是新聞事件中的普通人,無不個性鮮明,形象生動。近20年,他專注於將平凡的人和事作為攝影焦點,尤擅長拍普通人生活的原生態,並記錄那些有時代感的符號或物件,並透過照片傳播愛與希望。21世紀初他的代表作《紅色中國》出版,這是中國攝影史上第一次有人專從一種顏色來看待這個國家,為我們認識中華民族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
【曾毅】
幾十年來,那些在我的鏡頭中留下過容貌和身影的父老鄉親以及我並不相識的朋友們,給我留下了一個個精彩瞬間。我心懷感恩,向他們致敬!
鄉下洋鼓隊。攝於1981年春節期間山東商河縣城。攝影 曾毅
當年的「七仙女」。1983年在沂蒙山區沂水縣一個小村子裡,正在曬太陽的七位婦女。攝影 曾毅獲獎評語:80年代中期起,曾毅開始操作一系列大型影像活動:從「國際和平年青年攝影大獎」到「首屆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評選」,從「中國孔子文化攝影展」到「齊魯國際攝影周」,從「當代國際攝影發展論壇」到「世界攝影大會」……曾毅不僅見證了中國攝影蓬勃發展的30年,更親身參與其中,守望並開拓。為探索影像更高、更新、更深的趨勢與方向,曾毅熱情執著,鞠躬盡瘁,從黑髮熬到白頭。
【鮑永清】
我的家鄉祁連山是我國重要的生物種質資源庫和野生動物生活區域。我從事畜牧業工作,長期和牧民朋友打交道,這為我拍攝野生動物和參與生態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拍攝野生動物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等待中度過,與寂寞為伴。我希望通過野生動物影像,讓更多人認識和保護家鄉的自然生態,保護野生動物。
《藏狐成長的歲月》之生死對決。 攝影 鮑永清
《祁連山律動的生命》之團聚。 攝影 鮑永清獲獎評語:鮑永清是一位樸素的藏族自然攝影師。10年來他踏遍家鄉的雪山、高原,深入了解不同動物的生活規律和習性,用影像記錄家鄉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態。他始終秉持在不驚擾它們生活的前提下,慢慢靠近、觀察、感受並儘可能融入它們的生活。因此,在他的鏡頭裡,各種動物輕鬆自然展現著各自的喜怒哀樂、戲謔幽默甚至驚心動魄。透過鏡頭,他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他家鄉野生動物的現狀和生態保護情況,也讓我們明白拍攝野生動物一點都不比拍人簡單。
藝術類
【龍江】
2003年辭去國企優越工作的那一刻起,我就把人生的韶華之年獻給了我熱愛的攝影創作,14次中國西部行攝、三大無人區穿越、從橫斷山脈到喜馬拉雅山脈、從崑崙山脈到岡底斯山脈以及南極大陸的極限攀登攝影創作,持之以恆,激情逐夢!
即將消逝的冰塔林。這是2018年海拔8463米馬卡魯峰大本營的冰川,一年前還是成片的冰原,一年後就露出很多的巖石。攝影龍江
敬畏與綣念。2019年攀登海拔8091米的安娜普爾納峰時,一場雪崩摧毀了原定線路,攀登者只好選擇陡峭險峻的刀脊線路,500米的海拔行進了12個小時。攝影龍江獲獎評語:十多年來,龍江以堅定的意志在世界多座8000米級高峰之巔行走,並用鏡頭對極限攝影做了十分勇敢的探索。他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創作過程中,真切體悟到高山冰川的擎蒼偉力,曾經滄海的深沉不驚,包羅萬象的寬容大度。他的作品樸實、自然、沉靜,充滿力量。他做到了對大自然的敬畏情感與高山峽谷一起被影像定格,對大自然的深度思考與群峰峻岭之像相互映照。他不斷挑戰生理和心理極限,在尋求與自然直接對話中,他以空間的置換獲得精神的升華。
【李馨】
作為「80後」的李馨,她既有嫻熟的攝影技術,又富有國際化的藝術視野。自2009年至今常駐新疆帕米爾高原地區,堅持以環境肖像的藝術形式拍攝塔吉克族百姓,並通過作品積極地向世界展示帕米爾高原悠久的歷史和人文魅力。她的環境肖像作品獨具一格,畫面中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獨特的輔助光線使畫面充滿劇場般的形式感和雕塑般的形象張力。她十多年堅持紮根邊疆,用鏡頭書寫對攝影藝術的熱愛和對青春的真誠。
豐收的季節(2009年)
組照《帕米爾塔吉克人的田園牧歌》。格桑花叢中的兩姐妹(2012年)。斯萊緹小姐妹戴著媽媽繡的塔吉克小花帽站在格桑花叢裡。格桑花耐寒抗風,為貧瘠的大地增添了盎然生機與活力。獲獎評語:作為「80後」的李馨,她既有嫻熟的攝影技術,又富有國際化的藝術視野。自2009年至今常駐新疆帕米爾高原地區,堅持以環境肖像的藝術形式拍攝塔吉克族百姓,並通過作品積極地向世界展示帕米爾高原悠久的歷史和人文魅力。她的環境肖像作品獨具一格,畫面中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獨特的輔助光線使畫面充滿劇場般的形式感和雕塑般的形象張力。她十多年堅持紮根邊疆,用鏡頭書寫對攝影藝術的熱愛和對青春的真誠。
【李志良】
以藝術感覺去定位「東莞製造」這題材的創作是我一直堅持的選擇。以富有溫度、充滿張力的影像作品全景呈現製造創新的精神,以來自現實又超越現實的藝術創造記錄下「東莞製造」走向「東莞智造」的過程,我始終堅信意義非凡。
新員工(鉑金印相)攝影 李志良
研發團隊攝影 李志良獲獎評語:李志良居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東莞,在30餘年的影像探索中,以強烈的責任心和深沉的使命感,打造出「東莞製造」的攝影專題。工業題材繁雜厚重,專業性強,眾多攝影家視為畏途。他得天時地利之便,深入生活,獨闢蹊徑,在影像的表達中,詩意的浪漫與工業的嚴謹渾然一體,科技信息的切入和政策方向的解讀共寫華章。人文情懷隱於其中,滿懷激情地描繪出富有時代精神的長卷。匠心獨運,時代經典。
【肖萱安】
這組照片是我近四十年來拍攝的反映三峽工程建設和三峽地區巨變這個時期的作品,但是,我的記錄與傳統記錄有所不同,這些帶有個性色彩的記錄方式,或紀實,或裝置,或行為,之所以採用這些方式來呈現,是想讓大家看到在攝影中,影像呈現還有多種可能性。
《我的三峽1980--2020年》---三峽記憶
2000 年拍攝的巫峽民居,此地水位138米獲獎評語:肖萱安是一位將生命激情融入藝術的資深藝術家。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已經碩果纍纍,他於1984年拍攝了一組名為《縴夫》的作品,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獲得了攝影界極高的讚譽。但他從未停止自己在藝術上探索的腳步,從傳統到當代,從記錄到行為,不斷地突破自我。他熱愛藝術渴求新知,更堅守作為一名藝術家的初心和匠心,特立獨行不落俗套。如果說「新銳」一詞所指的不僅僅是年齡,而是思想與觀念上的銳意進取,那麼肖萱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陳茂盛】
雖然我年逾古稀,但壯心未已,仍不斷挑戰極端地貌與高空航拍的極限。我的航拍,一般是在空氣對流層完成,在顛簸升降的機體上鳥瞰大地,儘管危險,但是有神與物遊的激動和震撼。我將在有生之年,繼續完成「一帶一路」攝影創作。
橙光家園(納米比亞沙漠) 納米比亞沙漠橙色大地上的民居。攝影陳茂盛
納米比亞沙漠與山川的交匯處,沙丘順著山脈的走向曲折迂迴,千仞百轉。攝影陳茂盛獲獎評語:陳茂盛多年來一直堅持航拍,並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激情。他的腳步遍及世界各個角落,航行在天上,卻始終將鏡頭聚焦大地,在不間斷的40年的拍攝過程中,呈現給人們在地面無法輕易看見的景觀。他的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冒險,他鏡頭中那些於億萬年歲月變遷之中形成的地形地貌,記錄的是地球的歷史。他的作品,光影與色彩融為一體,畫面生動,氣勢宏偉,震撼人心,同時具備豐富的信息與完整的空間感。
【邵大浪】
工作、生活在杭州,西湖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創作初期,我追求以精緻唯美的影像展現西湖,現今我更注重透過表象,表現我心中的西湖意韻。30多年來,我一直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慢慢行走於攝影之路,或許我的創作效率並不高,但是有的東西是必須要慢慢熬出來的。
西湖心象(1991年)邵大浪攝
西湖心象(2015年)邵大浪攝獲獎評語:邵大浪是少數傳統銀鹽攝影的守護者之一。他出生於攝影世家,自小便對攝影充滿了熱愛,迄今已從事攝影30多年。他既是攝影藝術的創作者,更是攝影教育的從業者,對黑白影像的藝術探索與工藝情有獨鍾。他的黑白影像將五彩斑斕的現實世界抽象成黑、白和灰三種色調,簡潔、凝練,具有非常純淨的意味。攝影之於邵大浪,更像是人生的修行,西湖則是他生命中的源頭活水。
【鄭偉傑】
與大部分攝影師類似,我一直用傳統紀實攝影的方式進行創作,不僅形式雷同,而且限制了我對鈞瓷獨到魅力的藝術表達。偶然看到奧斯卡·王爾德關於美的論述,我突然頓悟,鈞瓷的最大魅力正在於其表面波譎雲詭的自然窯變。我開始嘗試借鑑世界地圖的生成方法,使用麥卡託投影法和Z3D立體成像技術展示令人浮想聯翩的窯變。對「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而言,用「表象即本質」描述恰如其分,同時也表達了我對故鄉這一古老藝術樣式發自肺腑的熱愛。
《極像》· 瓷語
《極像》· 河圖獲獎評語:從事攝影創作以來,鄭偉傑長期思考、探索攝影表達,以獨特創作理念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體系。《瓷語》《洪荒》《河圖》等參評作品以抽象手法闡釋了他的家鄉情懷、自然觀、宇宙觀、審美觀,飽含情感、富有內涵。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立足中國傳統山水精神,探索攝影語言表達與手法創新,放飛想像,以「形象+抽象」的影像呈現,建構意象,在虛實間架構起屬於他的攝影風格,體現出其思想精深的追求。
【謝子龍】
作為一名攝影師,我一直堅持深入生活,把鏡頭對準百姓,在生活中、在群眾中去抓取典型瞬間,用鮮活的畫面記錄人們追夢圓夢的奮鬥足跡。我將珍視人民群眾賦予我的強大創作源泉和動力,不負時代重託,繼續感恩前行,用心用情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光榮的勞動者 謝子龍 攝
《光榮的勞動者》全國勞模/鄉村醫生謝愛娥。謝子龍 攝獲獎評語:謝子龍以全國勞模的身份拍攝全國勞模,以鄉土湘人的情感拍攝湘西土家人,以當代文化人的理念拍攝個人藝術館,三個攝影專題以三部曲式的樂章在瀟湘大地上長歌吟唱,展現出攝影家的責任和擔當。有價值的影像,起於情懷,終於信仰。30年的影像探索中,他問影求道,篤初誠美,恆思遠慮,機心妙作。
商業類
【李嘉賓】
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說:「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這是優秀的商業攝影師所必備的審美感受能力,所有具有深刻思想、豐富情感、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都必備的要求。
英雄本色。李嘉賓 攝
英雄本色。李嘉賓 攝獲獎評語:李嘉賓善於運用現代數位技術和自然光影創作出氣勢磅礴的廣告攝影作品,也善於發揮嫻熟的攝影技藝,刻畫生動、細膩的人物造型,使作品的商業性與藝術性完美融合。同時,從他保護自然的公益廣告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優秀攝影師的責任和擔當,從他長期堅守商業攝影中,我們體會到了一位成功攝影師的堅韌和執著。
【馬國彤】
美瓏美利刀-胡蘿蔔篇
闖者無疆-大海篇獲獎評語:馬國彤在長期的商業攝影探索中,以藝術化的表達,傳導產品的價值;以個性化的視覺呈現,傳達產品的特色及其商業意境;以令人驚喜的創意,為自己從容化解市場競爭壓力,又給人帶來賞心悅目、新穎別致的感受。從他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商業攝影的意趣在與時俱進的創新中得到了成功的闡釋。
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攝影家
在頒獎典禮上,同時揭曉了兩位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攝影家榮譽獲得者,他們是魏德忠、佟樹珩。
頒獎現場 圖片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提供魏德忠曾任河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的魏德忠,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開始了攝影工作。作為《河南日報》社的攝影記者,他多次為來到這片土地上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拍照,並用鏡頭聚焦河南本土,記錄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河南建設發展道路上的風風雨雨。他用近半個世紀豐富珍貴的影像文獻,踐行著攝影人「為時代寫真、為歷史留影」的使命。
特別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他堅持十載為「人工天河」寫真作傳,用數以萬計的瞬間,真切生動地再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晚年時光,他致力於「紅旗渠」精神的發揚光大,多次在國內外展示這些充滿激情與力量的作品,其中的《鐵姑娘》,至今都被譽為「最美奮鬥者」。
佟樹珩
自1958年進入中國攝影家協會,擔任《中國攝影》編輯後,佟樹珩的生命便與「為人做嫁衣」聯結在一起。三十多年的編輯職業生涯,他扶持培養了不盡勝數的攝影人。特別是在《大眾攝影》任職主編的時期,他創辦的「黑白攝影藝術聯展」,歷經數屆,發掘出數十位來自基層,充滿熱情與才華的青年攝影人,激勵他們走上職業或專業的攝影之路,成為當代中國攝影界的棟梁。在60年代動蕩歲月裡,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唯一的「看門人」,他悉心保管協會的156件攝影文物;90年代他離休之後,筆耕不輟,堅持編輯出版《攝影文史》;2020年,他還成為《大眾攝影》啟用毛主席題寫刊名的見證者、推動者。所有的付出,他只歸於一句平凡的解釋:我們要對得起歷史。
本文部分圖片轉自微信公眾號大眾攝影《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揭曉》及中國藝術報《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揭曉|19位攝影家獲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