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鄧鐵濤的一篇論文所想
今天看到國醫大師鄧鐵濤老先生有關李東垣學術研究文章,《李東垣的科研成果、方法與啟示、 李東垣學說的臨證體會》,以下為鄧老文章截圖。
從鄧老先生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到鄧老自己在臨床當中運用李東垣的脾胃理論,對多個病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東恆的脾胃論到了現在依然是適用的。二:李東垣的學醫經歷
這段時間一邊整理唐老師的課件,一邊在家實踐玄普灸陣,唐老師把疾病的發生簡化為溫度與壓力的問題,也就是人體五臟六腑需要一個穩定的區間溫度,它才能正常履行其功能,調病就是調(臟腑)溫度,溫度高了調脾,溫度低了調胃,顯然我們也是屬於補土派,而補土派的鼻祖為李東垣,由鄧老的文章讓我產生了想要了解一下李東垣宗師。
(一)李東垣的師父張元素
易水學派為中醫擁有完整理論體系的著名的五大代表學派之一。這五個學派分別為: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溫病學派,和匯通學派。開創了中醫的兩個被中醫沿用至今的先河,一個是擁有完整體系的臟腑辨證,一個是藥物的性味歸經。張元素屬於自學成才的,他不拘於傳統,提出了自己的臟腑辨證學說,是一個敢為天下先的人。(二)張元素的授徒方式
張元素是如何教李東垣學醫的呢?我們來看看會講故事的中醫博士羅大倫是如何講的山頂。
兩個人站著。
視野遼遠。
秋風吹動他們的衣擺,不停地抖動。
張元素開始了他授徒的第一課。
張元素老師:學習醫學的第一步,要體會大自然的規律,人是活在自然之中的,大自然裡面的種種變化對人體都有影響啊。
李東垣凝視遠方,認真地聽著。
張元素老師:大自然中的風、寒、熱(如今言暑)、溼、燥、火,這是大自然中的六種氣啊,這六種氣,在正常的時候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出現的,但是, 當人體的狀態失常的時候,或者天氣反常的時候,這六種氣就變成了讓人患病的原因,我們稱之為六氣。
李東垣同學:難道說,每次診病的時候都要考慮大自然的狀況?
張元素老師:是啊,不要胳膊痛就只看胳膊,作為一個真正的醫生,要想到什麼季節患上的病,今年的這個季節與往年的這個季節有什麼不同,哪種氣偏盛, 人體是如何的不適應才患的病。這才是診病之道啊。
李東垣同學慢慢地點頭。
張元素老師:你現在開始體會吧,秋天的萬物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然後我會告訴你,哪些藥物是與它對應的。
如此對話,每天都在進行。
從羅博士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張元素教學的方法與別人不一樣,他需要在天地當中感悟自然,感悟天地自然對人體的影響,張元素實質上就是讓李東垣同學練功,沒有這種功力你是沒有這種感知能力的,大家現在知道了吧,如果你想成為一個人高水平的中醫,那是需要練功的。
下面我們繼續聽羅博士講李東垣學習四年畢業,張元素老師對他講了什麼?有了理論,不一定馬上就能運用於臨床,李東垣同學畢業沒有馬上去做醫生,他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這個歷練的過程。相比於現在,我們多數人的心是浮的,基礎還沒掌握就想著要去攻克醫學上難治的病,通過李東垣同學的經歷,我們是不是要沉下自己的心。
(三)李東垣同學學到了什麼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李東垣同學學習了老師的臟腑辨證理論,對臟腑及其之間的功能是很了解的,學習了藥物的性味歸經,學習了對天地自然的感悟與運用,學會了根據結合社會與自然環境去分析對病因病機的影響,總體來說學會了中醫的思維,為走出自己的中醫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日後的行醫過程當中,我們看到李東垣同學都是弄明白了理之後再動手,也就是他的這個習慣,他才能發現很多的病症其實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動蕩,導致了大家飲食的不正常,傷了脾胃所導致的,因而他就將治病的重點轉向了調脾胃,才有了脾胃學說的誕生。
假如他沒有老師張元素的臟腑理論做基礎,他是不能通過臟腑之間的關係,將焦點集中到脾胃上去的,如果沒有對藥物性味歸經的理解,他的脾胃理論在臨床上得到驗證,這套理論也就不可能創立及得到傳承,因此創立一套獨立的體系是不容易的,他需要一個承前啟後的傳承,需要多少代人的不斷補充與完善。
三:阿寧感慨
社會動蕩,顛沛流離的生活,讓李東垣飽含心酸,同時這種巨大的環境變化,也帶來了病因病機的環境變化,當時的多數醫者沒有及時作出變通,遵循原來的思維習慣,導致了療效的下降,李東垣的思維習慣讓他發現了這方面的問題,並且及時作出了調整,取得了臨床的突破,因而成就了一代大師。從他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不是我們的中醫理論不行,而是我們的思維不行。
鄧鐵濤老先生以自己親的經歷證明了脾胃理論在現在的價值,但是很多人在用的時候搬用李東垣的理論為什麼效果不好呢?也許是變通不夠,對臟腑理論的知識掌握不夠,對藥物的性味歸經也很模糊,在這種情況下照搬照抄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還有一點現在的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與以前不一樣,這時候對人體脾胃的影響與李東恆時代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您考慮過了嗎?
其實我覺得張元素與李東垣還是很幸運的,至少沒人說張元素是野路子,無證行醫,李東垣還是很有眼光的,只看人行不行,而不看路子是不是符合世人的認知,一代大師的誕生是偶然也是必然。
學中醫對於入門級別的,你只要搞清楚人體臟腑的功能,學會了一些應對的辦法,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很多病症你就能夠處理了,不一定要去經典無關緊要,去練功,如果你想要成為另外級別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今天通過鄧老先生的文章,讓我去度娘一下脾胃派的前世今生,通過張元素與李東垣的經歷,我覺得自己能遇上唐老師特別的幸運,讓我這樣的懶人走了很多捷徑。
購買玄普灸鼎及艾條請掃碼
義簞稻梁,只為這世上還有乾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