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指中國古代金元時期的四大醫學流派,即劉完素的火熱說【寒涼派】、張從正的攻邪說【攻下派】、李東垣的脾胃說【補土派】和朱震亨的養陰說【滋陰派】。上期我們介紹了攻下派宗師張從正,今天再帶領大家了解下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補土派李東垣。
李東垣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於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終年71歲。漢族,又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號東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李東垣曾從師於名醫張元素,屬易水派,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李東垣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李東垣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李杲出身富豪之家,自幼沉穩安靜,極少言笑,十分喜愛讀書。李杲20多歲時,他的母親患病,請了許多醫生前來,治療無效,也就糊裡糊塗地病死了。這件事對他的觸動極大,從此便立志學醫。他聽說易州的張元素的名聲很大,便攜重金前去拜師學醫。經過數年的刻苦學習,李杲"盡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張元素的學術思想和診療技術。他精通醫術,但並不行醫。而每次為人治病,療效甚佳,常給親朋看病開方,對於治療十分有心得,尤其對中焦脾土在治療中的意義有獨到的見解。
李東垣以各種致病因素最易耗傷人體元氣,提出了「內傷學說」。認為:「脾胃內傷,百病由生。」這與《內經》中關於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他還將內科疾病系統地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這對臨床上的診斷和治療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對於內傷疾病,他認為以脾胃內傷最為常見,其原因有三:一為飲食不節;二為勞逸過度;三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屬土居中,與其他四髒關係密切,不論哪髒受邪或勞損內傷,都會傷及脾胃。同時,各臟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過脾胃來調和濡養、協調解決。但他絕對不主張使用溫熱峻補的藥物,而是提倡按四時的規律,對實性的病邪採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還十分強調運用辨證論治的原則,強調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可犯虛虛實實的錯誤,這樣就使得他的理論更加完善,並與張子和攻中求補,攻中兼補的方法不謀而合了。
依決,藥學碩士,宅女一枚,喜歡讀書,偶爾會突發奇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創新醫學網
生命科學前沿報導、臨床醫療技術探討、醫療時政解讀、醫學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