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個劇和《清平樂》一樣,都是很適合冬日慢慢品的劇,老話說,秋收冬藏,《知否》就很有「冬藏」的氣質——不那麼烈火烹油,然,意蘊雋永。
就這麼慢悠悠的,看到了孔嬤嬤打盛家三姐妹的戲份,這場戲,在我心中,是《知否》的第一名場面,總是讓我想起《紅樓夢》裡林黛玉初進榮國府,王熙鳳前來相見的那個場景。
原因有兩個。
一是,孔嬤嬤說的話和王熙鳳說的話一樣,都是一舉多得:
王熙鳳恭維了林黛玉,誇讚了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討好了老太太,還顯擺了自己在賈府很有權勢;
孔嬤嬤呢,明著責打墨蘭、如蘭和明蘭,實際上還敲打了盛紘,羞辱了林小娘,提醒了大娘子,順帶賣了一個人情給自己的老姐妹。
二是這個場景,很明顯借鑑了《紅樓夢》抄檢大觀園那一章節。
劇中孔嬤嬤說:「須知一個家族要繁盛,必得兄弟姐妹齊心協力才是,往往很多大家族,都是從裡頭敗起來的。」
這話,在《紅樓夢》中,是探春斥責鳳姐兒她們查抄大觀園時說的,探春當時悲從中來,在種種事件之中,已經看到了賈府的命運,說了一句:
「你們別忙,自然你們抄的日子有呢!……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
探春在榮國府,不是普通的姑娘,她是正兒八經管過家的,不止管過,而且管的特別好,自上之下,無人不服,連王熙鳳這樣聰明能幹的人,都連連贊好,對自己的貼身丫鬟平兒說:「好!好!好!好個三姑娘,我就說她不錯!」
所以,「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可不僅僅是探春聽來的話,那是她的見微知著,是她一點一點悟出來的道理。
孔嬤嬤責打盛家三個姑娘,前面說了很多理由,最後卻落在「往往很多大家族,都是從裡頭敗起來的,望姑娘們深鑑」這句話上,其實是一個過來人對年輕人最深切的悲憫和勸誡。
追根究底,孔嬤嬤不是為了責罰誰,而是在教盛家三個姑娘為人處世的道理和管家理事的本領。
可惜,這個教學名場面,最後只有趙麗穎飾演的盛明蘭,真的看懂了。
我之前追這個劇的時候,看到這一集,心情特別爽,因為覺得孔嬤嬤替觀眾出了口氣,手撕綠茶撕得到位又體面——一句罵人的話也沒有,但就是噎得墨蘭和林小娘想發脾氣都不知道從何發起,只能任由孔嬤嬤戳穿她們那點虛偽的心思。
這一集之所以是觀眾心中的名場面,就是因為很解氣。
但現在我回過頭再看,覺得如果只看到解氣,是完全不夠的。
又或者,用「孔嬤嬤是盛老太太安排過來,故意給墨蘭和林小娘難堪」,來理解盛老太太和孔嬤嬤這兩個老人的用心,那對她們其實是一種侮辱。
盛老太太和孔嬤嬤都偏愛明蘭,不喜林小娘和墨蘭的為人,這沒錯。
但在教導盛家三姐妹這件事上,孔嬤嬤是真心的,也是客觀公正的。
她責打墨蘭、如蘭、明蘭,是明明白白告訴她們理由的:
打墨蘭是因為她虛榮自私,不顧姐妹情分,只知掐尖要強;
打如蘭是因為她脾氣嬌縱,說話毫無分寸,若不管教,終有一日禍從口出;
打明蘭是因為她只懂獨善其身,卻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
甚至,打並無錯處的明蘭才是孔嬤嬤最高明的一招。
一是為了讓盛紘清清楚楚意識到,墨蘭的自私,盛家人的嫌隙,就是因為他多年來厚此薄彼,賞罰不明所導致的;
二來也保護了明蘭,如果大家看劇足夠認真,應該能發現,這一次責罰之後,如蘭和盛家大娘子,都開始念明蘭的好——人都是這樣,但凡心思純良一點的,總是會對那些曾經被自己連累過的人,格外好一點。
三,也就是最重要的,孔嬤嬤是要讓盛家姑娘們明白——她們既為手足,就必須是命運共同體,若隔岸觀火或置身事外,只能加速盛家的覆滅,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孔嬤嬤的本意,當然不是為了懲罰墨蘭,替明蘭和如蘭出氣,相反,她是在想盡辦法,讓這三個姑娘最終的結局,是那一個字——和。
之前有讀者問過我,說墨蘭做了那麼多錯事,為什麼明蘭最後還能和她和解?
這個答案,其實早就伏筆在孔嬤嬤打盛家三姐妹這段往事裡——明蘭,從那時起,就聽懂了「一家人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
最終,讓明蘭立於不敗之地的,就是她從孔嬤嬤這裡,學來的那個「和」字。
所以,明蘭挨打後,一點都不難過,而是很興奮地和盛老太太分析孔嬤嬤如此行事的原因,最後她說:
「祖母,孔嬤嬤真是令人佩服……孫女今日才明白,您請孔嬤嬤來,學什麼品茶點香都是次要的,要緊的是讓孫女學會日後立世處身的要領,跟著這樣的嬤嬤,孫女就是每日挨打,也是心甘情願的。」
我如今看到這一段,其實是很感動的。
至少啊,至少那個叫盛明蘭的女孩子,看懂了盛老太太這個過來人的用心良苦——從始至終,這個一入盛家就再也沒走出去過的女人,不管別人怎麼對待她,她都在眷顧著盛家的人與事。
所以,說盛老太太請孔嬤嬤來是為了對付林噙霜和盛紘,是真的太小看盛老太太了。
盛老太太沒想為難任何人,她為明蘭籌謀的同時,也在為著如蘭和墨蘭好啊。
可惜,如蘭從前命太好,所以一直懵懵懂懂。
而墨蘭,得到的太多,從未經歷過失去,還沒修得悲憫心,所以,總是自以為是,看不到裹在委屈裡的那一顆糖。
只有明蘭能懂。
明蘭的通透,不是天賦,而是因為她吃了太多苦,所以她嘗得出什麼是真正的甜,她經歷過太多壞,所以她對真正的好,就有辨別能力。
更準確點說,是她非如此不可,不然,那些荊棘與黑夜,她就闖不過去,身處險境裡的人,心要醒著,眼要睜著。
我也喜歡盛老太太對明蘭說的那句話:「你是個吃過苦的孩子,才懂得看這些道理,一個人要過得太順了,難免眼花耳聾,明兒啊,你可要一直醒著啊。」
真好,祖母亦是懂明蘭的。
雖然隔著兩代人和幾十年的時光,但,那又怎樣,我還是看到了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和彼此守護。
以及,也可以再一次告訴自己,永遠不要對好運氣有執念,逆風有時是一種成全。
就像那天乘坐飛機,翻看航空雜誌,無意中看到一句話——不要對乘坐飛機的人說一路順風,因為在高空中,順風並不利於飛行,反而逆風更能增加穩定性,要說一路順利。
當時就被這句話擊中,心裡告訴自己——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想要飛得高,飛得穩,就要保持清醒,時刻告訴自己,所謂好風,是順風有時,逆風有時。
順風是驚喜,逆風是警醒,兩者缺一不可。
本期作者:林宛央。公眾號:宛央女子(Apple1990-kun )。瀟灑派生活者,暢銷書作者,未來知名編劇。一個不走千篇一律的人生,卻過得比誰都瀟灑的姑娘。忌矯情,治拎不清,喜歡你的不盲從。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qiuxiangjie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