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文科女,首刷《信條》後是怎樣的心情?
五 味 雜 陳 。
電影節奏快到讓我極度不舒服。看完後只有:
哇靠,女主好美,好高,腿好長。
哇靠,飛機炸了,好猛,好刺激。
哇靠,公路飆車,好快,好暈暈。
我問同伴:「你看懂了多少?」
「80%。」
「呵!我8%都不到。」我悻悻的說。「那你給電影打多少分?」我問。
「9分。」
「這麼高?我可能給7.5分吧。」
「那是因為你沒看懂,看懂了你就不會這麼評價了。」
對,我的確沒看懂。
一群人戴著面具突突突突突這TM都是誰和誰?
為啥逆男主和正男主一見面就要打打打?
你們TM到底在幹啥!!!能不能考慮下我的智商!!!
然後我帶著我的懵B試圖去影評裡找答案,結果發現了一個奇怪的風氣。
好像看不懂是你不對,跟電影跟導演無關。
好像看懂了就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智商。
好像讀懂諾蘭的作品是一種能拿來炫耀的榮譽,發個朋友圈都有若隱若現的優越感。
不知道這種奇怪風氣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頭到尾被信息量牽著走的觀影體驗是災難性的,我還沒來得及搞清在幹什麼,一切就結束了。
但沒看懂,不是我打7.5分的理由。
「拋開顯而易見的優點外,這個電影給我的感覺更多的是冷冷的金屬味,理性嚴謹的思維,老套的英雄主義...相比他以往的作品來說,我找不到太多...觸碰靈魂的東西。」我說到。
「你為什麼要在一個擅長燒腦懸疑的導演電影裡找靈魂的東西?看諾蘭的電影就是為了去燒腦的。」同伴說。
我沒有反駁對方,因為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是否所有電影都必須要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內容,豐富飽滿的角色塑造,震撼人心的情感共鳴,耐人尋味的人生思考?
我始終認為,諾蘭在把時間概念早已玩得出神入化、爐火純青之後,他會灌輸進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把想對觀眾說的話見縫插針的藏在臺詞和細節裡。
所以我不再刻意去分析晦澀難懂的時間鉗形運動情節,而是抓住一些其它的蛛絲馬跡。
以下連結裡是我的一些看法,配合我觀影時拍的一些照片。不要擔心我劇透,就我這水平只能看點表面的東西,況且燒腦部分我全拎出去了,還特意繞開了電影順序來講。
歡迎大家前往觀看:痒痒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