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木蹊 青年相對論 昨天
這兩天,諾蘭的《信條》在包括朋友圈在內的各大平臺刷屏。
大部分的評價都是:燒腦,看不懂,不知道要說啥。
但是,很多影評人卻寫了萬字以上的影評,號稱全解析,全劇透,一文看懂《信條》......
我也去電影院看了看,
「一頭霧水」。
又看了十多篇萬字解析長文,
「一頭霧水」。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莎士比亞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倒是很好的吻合電影。
你可以把它翻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也可以翻譯成「做還是不做,這是一個問題」。
你可以把「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看成是人類文明最經典的概括。
也可以把這句話當成一個傻子的喃喃自語。
藝術嘛,就是用來大膽想像,過分解讀的。
如果解讀不過來,乾脆就給他加一些「高大上」的詞,比如「後現代主義」。
舉個例子。
《噴泉》,杜尚的最經典的作品之一,也是最廣泛引起藝術界討論的藝術作品之一。
聽完我的描述,你的第一感覺是不是《噴泉》很高大上。
喏,給你看,所謂的《噴泉》實際上就是一個小便池。
當年藝術家們搞聚會,杜尚大師不知道是沒有準備,還是構思已久。
拔了一個廁所的小便池,籤上了他的假名R.Mutt後,就把它送交了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的展覽。
你猜結果怎麼著,拿了大獎,杜尚一舉成名!
這時候,藝術家和群眾就產生了對立。
群眾的觀點是:這尼瑪逗我呢?
藝術家的觀點是:這個《噴泉》啊,真是醍醐灌頂!原來,我們還可以從這樣角度去重新審視生活,原來我們還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和這個世界對話.......
藝術家的話是不是很難懂?
對咯,不然怎麼叫藝術家呢。
這時候,對藝術家的「難懂」又會演變成兩大解讀。
一種解讀是,你這是在裝逼。
還有一種解讀是:啊,藝術風格的背後,是時代的變遷,是人們精神生活的救贖與掙扎。
前者可以和你講出濤濤道理。
後者也能和你說個道理濤濤。
回歸到到電影《信條》,我不劇透,也不分析。
但我想把他比成《噴泉》。
如果說,《信條》能給人帶來什麼啟發。
那麼把他當小便池的人,它就是個小便池。
把他當藝術品的人,他就是個藝術品。
這部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看完電影後,你更能體會人群的撕裂和多元。
撕裂的第一點,是優越感。
「看懂了的人」會認為「看不懂的人」:
層次低,智商低,沒文化。
「看不懂的人」會認為「看懂了的人」:
愛裝逼,無腦吹,給自己加戲。
撕裂的第二點,是雙標性。
同樣是晦澀的電影,國際名導諾蘭拍的就是深刻,國產小導演拍的就是垃圾。
同樣是一個符號,諾蘭的更大概率會被解讀成包羅萬象,宇宙真諦,什麼希望、生命、意義、了解、過去、未來...
這些個泛泛而談的常用詞,統統給他套上。
而國產小導演的更大概率會被解讀為:傻x,離譜,莫名其妙,邏輯混亂。
誰又能說服誰呢?
所以啊,輿論場大多時候都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地方。
你有錢,你買了個lv,會覺得自己有品味。
你沒錢,你看別人買了個lv,會覺得人家沒品味。
你說,如果《信條》是趙本山拍的,豆瓣又能打多少分?
今天的文章,沒有主旨。
就是想給大家提三個微不足道的人生經驗:
1 ,少吵架:不要試圖把意見相左的人拉到自己陣營,傷和氣。
2,把自己看的低一點:老是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戾氣會很重,影響生活質量,把自己當成傻逼,幸福感會大大提升,真的。
3,少講道理,多掙錢:歷史告訴我們,有錢人說什麼都是對的。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