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沒看懂《信條》的含混狀態,才是意義所在

2020-09-09 舒心醬

看完《信條》這幾天一直在困惑,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看懂。

雲裡霧裡非常懵圈,想來想去決定從幾個層面拆解,不是拆解《信條》、是拆解「到底有沒有看懂《信條》」。

一,理解抽象概念,跟不上具象畫面。

首先,故事主線。

《信條》是拯救世界的常規類型片模式,沒啥看不懂的。

(僅僅討論電影明面上敘述的內容,網友憑Robert Pattinson染了發色來推斷他是女主兒子之類的,不討論)

其次,逆向時間節點、人物的「不同時刻版本」狀態。

電影裡不同時間節點上的角色,是此刻的還是逆行來的有多個不同版本,雖然理解起來有點繞、也容易遺漏細節,但看完電影再看看相關解讀、大概也能理解。

然後最難辦的部分來了,感知經驗

電影裡諾蘭設定了一條時間規則的後遺症,「對逆行的人來說,世界是反過來的」。

這句話從字面上看非常好懂,理解起來沒有任何困難,但是呈現在電影中、成了具體的複雜的動作和畫面之後,很多時候都超出了常規的感知邊界

一開始,男主只拿著把槍的時候,電影通過顆子彈來闡述這個設定,畫面裡只有這單一的一件事接受起來沒有障礙

當畫面裡逆序的東西越來越多,感覺就越來越有障礙,似乎超出了感官習慣的熟悉邊界。

讓人困惑的不是設定(設定解釋得非常清楚),而是這個設定的具體呈現方式,呈現出的畫面和日常經驗裡的視覺體驗相悖。

正常的視覺經驗裡,車是正著開的、鳥是正著飛的、浪花是正著出現的。

當諾蘭把這一切倒過來,對我的「視覺-感知-理解」體系形成了很大的衝擊。

在較為簡單的畫面裡(比如天空一隻鳥在飛),舒心醬的反應是驚奇的,咦,倒著來的。

當元素逐漸增多、畫面逐漸複雜,感受就變成了「等等等等一下,跟不上」。

最後的大戰場景中雙方人員都有正向、有逆向,嗚嗚泱泱混在一起,正的倒的畫面來來回回讓人懵圈。

一座高樓被炸,正的反的來回幾次疊加在一起,畫面非常震撼,但除卻少數瞬間之外整體橋段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懵圈。

概念上能理解,感知上無法對接。

與其說《信條》讓人困惑的理由,是諾蘭設定了新的高概念,玩起了燒腦的時間敘述模式,不如說他在挑戰常規視覺經驗、在革新感官體驗。

如果抽象拎出《信條》的故事內容本身,在諾蘭的作品裡一定不算最燒腦的。鉗形運動,概念打的非常清晰。

但加上畫面以後,整體質感就完全不一樣了。

感知和理解,不僅僅是故事內容層面上的,同時也是視覺等知覺感受上的;我的視覺消化鏈條,短時間裡消化不了這麼多正的反的疊加出的迥異於過往經驗的內容

調整時間設定的作品很多,諾蘭的新意未必在於設定本身,或許在於他對這個抽象設定的具象呈現

這就導致了,從抽象概念的層面說、我覺得我聽懂了(一句反過來有啥好不懂的?)但是,從具象畫面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很懵圈,異於感官習慣、超出視覺經驗

換句話說,諾蘭或許不僅僅是「沉迷故事時間設定」,而已經走向挑戰「感官認知邊界」。

這和大尺度畫面刺激知覺,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說電影未來的通天塔是造夢的、造出新的認知邊界之外的世界,諾蘭《信條》一定是重要的一環。

二,時間的「可視化」與情感附著。

時間是抽象概念,看見鐘錶不等同於看見時間,看見時間流逝中的變化也不等同於看見時間本體。

如果說諾蘭電影中的種種敘述設定時間設定,類似於以鐘錶的刻度、將時間以具體可感的形態呈現出,那麼故事裡的情感羈絆則是「流年感慨」的情感依託

被戲稱為「孿生蝙蝠俠和克隆金剛狼搶寡姐」的《致命魔術》中,電影通過讓雙方對讀真假日記的方式不斷完成敘述時間的跳轉,構建了很複雜的時間結構,懸念很燒腦、但直觀層面的東西理解上沒有太多障礙。

星際穿越》裡種種物理學知識就像突然出現的高階方程式一樣,都不太好懂,但這不重要,這部電影裡的模式是「因為XXX,所以如何如何」。

比如,因為黑洞影響這裡的XXX吧啦吧啦,所以這個星球上的一個小時是地球上的七年

XXX的部分,涉及專業知識;而如何如何的部分,是普遍的認知經驗,「一個小時形同七年」理解起來沒有問題

更重要的是,《星際穿越》在「一小時等於七年」這個設定上,傾注了非常多的情感力量

馬修·麥康納和安妮·海瑟薇回來之後,留守的人鬢髮已星星,緩緩開口:二十三年了。

父親坐在那裡看留言畫面,甜茶逐漸長成大本。

這邊少年絮絮叨叨說著考試成績和女朋友,那邊老父親泣不成聲。

成年兒子頹廢的未說出口的埋葬病逝孩子的苦楚,凝視的老父親比兒子更年輕的容顏,濃烈的畫面對比、強烈的情感衝擊,人類不過是浩瀚宇宙裡的小小一粒塵埃,白駒過隙間、回首已是百年身。

渺小的人類啊,卻有如此洶湧的澎湃的能裹挾全宇宙的情感。

看,如果你讓我解釋「為什麼一個小時就是七年」,我寫不出來具體的物理公式,但這不影響我作為觀眾和「一瞬七年」的這個家庭共情。

這也是為什麼諾蘭的電影裡我最喜歡《星際穿越》。

外星球上安妮·海瑟薇差點來不及撤退、高山一般的洪峰呼嘯而來,男主和呆萌打架、遠景鏡頭裡蒼茫落寞的質感,都悲壯又雄渾,似乎拍出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悠悠天地。


但故事最終的情感落點又很樸素,女兒幼年時看不見的ghost是老父親在努力傳遞生的希望。

在「私人情感」和「人類使命」的悖論裡,找到了能共情的平衡支點

《信條》的故事裡,男二和男主最後的告別,被認為很有《一生所愛》的感覺;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再回味,才會發現喝可樂的細節很溫柔。

整體來說,作為觀眾我會認為《信條》的情感衝擊力弱於《星際穿越》,而《信條》比《星際穿越》更往前一步的地方,或許在於對常規視覺感官模式的挑戰。

《盜夢空間》讓一個陀螺成了謎中謎、夢中夢的標誌,《敦刻爾克》並置了海陸空三條時間線,《記憶碎片》一段一段倒著解鎖故事的前因;與其說《信條》的魅力在故事本身,不如說在「正向逆向」設定的具體呈現方式上。

從這個角度說,《信條》或許是《雙子殺手》有異曲同工之處,故事框架都被認為是平常的類型片架構,而李安通過對技術的痴迷、諾蘭依託對實拍的堅持,前者解鎖視覺感官邊界,後者試圖在電影中構建「每一個維度都和現實不同的電影世界」。

看沒看懂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感受和思考的過程本身,這或許就是一種新可能。

相關焦點

  • 你敢承認沒看懂《信條》嗎?
    跟諾蘭之前的《盜夢空間》一樣,對於《信條》的評論,網上基本步調一致「很燒腦」,甚至有的觀眾反饋「出門下樓梯都感覺往上走」,而我看完了信條,是真的差點沒把我腦燒死,看完後最大的印象,竟然是留在我腦海中關於劇情的一個個細節的問號,還有跟隨劇情推進、震耳欲聾的音效!
  • 看懂《信條》,你只需要了解這四件事
    多年以後,人們或許會說:「《信條》的概念和效果,仍然未被超越。」有關片名時間和人物的設定的含義,你需要了解這四件事—— 第一,看懂《信條》,你只需要了解這四件事 看諾蘭導演的電影最好不要在影院裡玩手機,要集中精神,注意片中以下幾個名詞,這電影就無障礙了。
  • 看懂《信條》,你只需要了解這四件事
    看懂《信條》,你只需要了解這四件事 多年以後,人們或許會說:「《信條》的概念和效果,仍然未被超越。」有關片名時間和人物的設定的含義,你需要了解這四件事—— 第一,看懂1、片名「Tenet」的含義這是一個回文詞,正讀、反讀都一樣,就等同於片中正向和逆向的時間設定一樣,主人公(約翰·大衛·華盛頓飾)在《信條》中的故事就是來回往復演了一遍,當我們以為電影完了,但是反過來這是一個起點,他將引導未來年輕的尼爾(羅伯特·帕丁森飾)來為信條組織服務,而主人公(諾蘭刻意沒給起名字)正是信條組織的創始人,即便是信條組織這個概念還是別人告訴他的,但其實是他未來首創
  • 沒看懂《信條》?電影其實還可以這樣解讀……
    臉,北京,唐棣攝影作品從福克納到侯孝賢:建造是不斷增加,而失敗(倒塌)只在一瞬間無論是文學、攝影抑或是電影,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難免會被質疑其現實意義。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執著地解構像《信條》這樣的複雜文本,試圖還原創作者的意圖和思路?
  • 沒看懂《信條》?沒關係連主演都不懂,但華為很懂
    事實上,不僅觀眾沒跟上劇情,片中的主演們在採訪中也紛紛表示:真的沒看懂劇本影片中主人公所在的信條組織就是通過「熵減」來逆轉人物,以此阻止反派毀滅世界的計劃。那麼片中的「熵」到底是什麼?《信條》裡說的熵,是什麼熵百科中對熵的解釋為: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用符號S表示,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直白來說,熵是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自由度),越混亂,熵值越高。
  • 《信條》燒腦?秦昊沒看懂 周筆暢稱動腦很開心
    1905電影網訊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信條》正在熱映中,目前影片在中國內地的累計票房已突破日前,秦昊就發文表示沒看懂《信條》,直言「如果我說沒看懂,會被人懷疑智商有問題嗎?」網友們則紛紛表示「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連數學天才張東升也難逃一劫」,蓋章了《信條》的高能燒腦。而另一位影迷周筆暢在看完電影後,則驕傲地表示「看懂了。但不劇透。動腦很開心。」
  • 沒看懂《信條》的文科女能說啥?
    作為一名文科女,首刷《信條》後是怎樣的心情?五 味 雜 陳 。電影節奏快到讓我極度不舒服。看完後只有:哇靠,女主好美,好高,腿好長。哇靠,飛機炸了,好猛,好刺激。哇靠,公路飆車,好快,好暈暈。我問同伴:「你看懂了多少?」「80%。」「呵!
  • 你看不看得懂《信條》不重要,你朋友圈的理科生看懂了就行
    發現沒有,平時我們評價電影的標準是,好不好看,但到了諾蘭這裡,就變成了,看沒看懂。對我個人來說,看電影的狀態是越來越認真,但得到的快樂卻在變少。《信條》並不至於看不懂,但的確要保持一個高度集中的狀態,才明白他到底在哪個部分設置了概念,又是怎麼使用這個概念的。
  • 電影《信條》TENET你看懂了嗎?諾蘭的,看不懂就對了
    《信條》上映以來,許多觀眾蒙了,看不懂之聲四起,花煜寒不得不感慨,高科技科幻的美劇大片看著好心累啊。或許是自己「智商欠費」,需要好好衝智商了。為解惑,到豆瓣轉了一圈,原來看不懂的人大有人在,本人心裡總算是找到一絲絲安慰。
  • 《信條》2020 一部好看燒腦的好片,沒看的或沒看懂的來
    2020年第一部國外的燒腦大片,這部片子燒腦到了新高度,智商和邏輯稍微打個瞌睡的都看不懂,出了電影腦袋「嗚嗚」響,就是沒看懂,這個網友留言說看了5遍才看懂80%的劇情。來我來給大家梳理下。弗瑞亞也是信條的成員。
  • 非物理專業如何輕鬆的看懂《信條》
    據說要看懂《信條》首先要明白兩個概念——1.熵增熵減是怎麼回事。 2.祖父悖論是什麼意思。 嗯,也許這是一個物理專業者的自我修養吧,但是不要忘了,諾蘭是個商業片導演,商業電影要想掙錢,首要的是群high,是普適。而「祖父悖論」一般智商在線的影迷在簡單的解釋之後都應該能明白,並且能夠知道「祖父悖論」怎樣影響電影的劇情發展,但是理解「熵增熵減」除非有點硬核知識,否則別想簡單的明白。
  • 秦昊沒看懂《信條》在線問會不會被懷疑智商不夠
    9月6日晚,秦昊發文問沒看懂《信條》會不會被懷疑智商有問題,他寫道「今天看了《信條》,如果我說沒看懂,會被人懷疑智商有問題嗎?
  • 看懂了他在《信條》裡的帥點,就看懂了「最燒腦」的諾蘭
    只有看懂看透這部電影,才能明白那個雲淡風輕的告別有多動人,也只有看懂了那個未來的尼爾和過去的男主的告別,才算真正看懂了這部電影。從暮光男到新蝙蝠俠,他親手撕下了頂流偶像的標籤看到影片中的尼爾,很容易讓人對帕丁森產生誤解,看上去他也是見人殺人見佛殺佛的「爽文男主」「開掛人生」劇本。
  • 諾蘭燒腦電影《信條》沒看懂?這篇文章,可以解答你的所有問題
    許多看完《信條》的觀眾走出電影院後,仍然是一臉懵的狀態,似乎看懂了,但是又有很多細節沒有搞清楚,本篇文章我就從幾個方面加以解析其上下片互為回文,意義相仿,但因景物出現次序不同,意態便有分別。上片寫雨後初晴,下片則為因晴轉雨,全詞表現出晴雨之間的反覆變化,同時也暗示了泛湖人的悠然心境。
  • 就算沒看懂《信條》,我也要說它很無聊
    這兩天影迷圈的問候語大概是:諾蘭《信條》你看懂了嗎?如果你問我看懂《信條》了嗎,我的回答是,整體上大概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故事,不過對於其中的若干細節,我真的沒有梳理清楚,我相信這大概也是任何一個智力正常、認真看完全片的成年人都會有的感受。
  • 就算很努力,也無法看懂諾蘭的電影《信條》
    花了100元以後,只不過是看懂了一部電影。》是只有1%的人能一次看懂的電影。關於《信條》的解讀,已經有很多視頻、萬字長文詳細的解答觀眾所有的疑惑。而看《信條》不光是看,這部電影的核心是什麼?意義何在?難道就是為了告訴你時間是可以逆轉的嗎?
  • 《信條》,全國一大半人都沒看懂
    下午和兩個博士同學一起去看了最近上映的電影《信條》,這是由《盜夢空間》導演諾蘭操刀的新作,網上一片叫好聲,我們仨認為沒幾個人能看懂。那麼,誰才是自己?關於這一點可以從女主看到遊輪上跳下的自己為例。該傳送門可以控制實物正向發展也可以逆向發展,也就是說那些看似來自未來的人,實際是現在已經發展到未來並反向發展回到現在的人,(好吧有點繞),這是一種不同於時間旅行的穿越。可以理解為改變時間軸的方向,但是不能突然跳到某到時間。以上就是熵,有關於這部電影感興趣的問題可以留言,我們下期討論。
  • 沒看懂《信條》,但你可以看懂羅伯特·帕丁森
    近段時間大家討論最多的電影無疑是《信條》了,諾蘭的電影每次都能給我們驚喜,擴展我們的認知邊界。電影上映有幾周了,每周我都能看到《信條》相關的話題上熱搜,除了電影本身的樸素迷離以及大家對劇情的解讀外,影片男二羅伯特·帕丁森也是人們熱議的焦點。
  • 其實,諾蘭的《信條》,真的很容易看懂
    一周以來最火的電影,非《信條》莫屬。《信條》上映前,老文就知道了《信條》的燒腦程度賊高。和《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不是一個等量級的。所以,特地看了一堆博主的良心科普貼才敢去買電影票。還有人拿《盜夢空間》做對比,覺得《信條》的邏輯可能諾蘭自己都沒搞清楚。
  • 《信條》,你看懂了嗎?
    作為2020年電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好萊塢大片,《信條》上映一周,不但票房突破了2.5億,而且引發了極大的話題,看沒看懂?準備幾刷?如何解讀?是否過譽?……嘖嘖,燒腦大師,果然名不虛傳。不過,說句實在話,諾蘭這次玩得是有些大,儘管他這「好萊塢故事線粉碎機」的稱號早已聲名遠播,但,任誰也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