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懂《信條》?沒關係連主演都不懂,但華為很懂

2020-09-15 德銳諮詢

關注德銳諮詢,獲取更多人力資源管理行業乾貨

作者 | 李祖濱 佘珊珊


最近上映的《信條》被廣大網友調侃為一部「想劇透都沒法劇透的電影」,影片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也被稱作是「生活在五維空間的人」,在影片中他玩轉了時間與空間的邏輯以導致觀眾很容易跟不上趟。



事實上,不僅觀眾沒跟上劇情,片中的主演們在採訪中也紛紛表示:真的沒看懂劇本。


《信條》主演:JohnDavid

《信條》主演:RobertPattinson

《信條》主演:ElizabethDebicki


其實,時間梗與空間梗在諾蘭的電影中並不少見,此次諾蘭更是大膽地將兩者交融在一起,並雜糅進一個貫穿全片的重要概念——熵(Entropy)。影片中主人公所在的信條組織就是通過「熵減」來逆轉人物,以此阻止反派毀滅世界的計劃。


那麼片中的「熵」到底是什麼?


《信條》裡說的熵,是什麼熵


百科中對熵的解釋為: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用符號S表示,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直白來說,熵是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自由度),越混亂,熵值越高。且熵值總是呈現從低到高的變化過程,孤立系統在無外力做功的情況下總是趨向於熵增。舉個例子,一杯熱水,放一段時間就會變涼,這個狀態是不可逆的。

熵增的規律包括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被稱為生命與非生命的終極定律。無生命的物質總是向著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會變亂,手機會越來越卡,熱水會慢慢變涼;同樣,有生命的個體也總向著熵增演變,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鬆,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


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


薛丁格曾在其著作《生命是什麼》中說過「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則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謹防組織中的熵增


對應上文所述的熵增,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滿足封閉系統,而且無外力維持,它就會趨於混亂和無序。


當一個組織在「封閉系統」與「無外力做功」的條件下運行時,一定會不斷出現熵增,比如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


許多公司在創業期都非常努力,對外部市場反應敏捷、對產品體系持續更迭、對組織人員不斷優化。但隨著組織逐漸成熟壯大,大公司病逐漸凸顯,組織出現熵增,員工慢慢懈怠下來,組織變得臃腫,制度腐舊脫節。

《熵減》一書中寫道「很多大公司的倒下,並不是因為被對手所擊垮,而是由自身組織和人員的自大、封閉、惰怠等,在時代的風口失去了轉向的能力。」


企業中的熵增主要有以下幾種來源:


1.招聘缺乏科學嚴謹性:在招聘環節中未能結合崗位要求明確聘用標準,相對隨意或只考慮匹配老闆喜好地進行招聘。


2.獎懲制度不公開透明:對績優與績差員工的獎懲不透明,績差員工跟著吃大鍋飯,員工受到負激勵。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3.缺乏快刀斬亂麻的勇氣:缺乏主動淘汰不合適員工的勇氣,對組織中已經出現的問題心存僥倖,拖延處理。


4.企業文化宣傳力度弱:組織中缺乏自上而下的文化宣傳與溝通,員工對企業文化拿捏不準,隨著組織的擴大,「優良傳統」被稀釋。


耗散結構幫助減熵


從定義來說,熵增的條件有兩個:封閉系統+無外力做功。只要打破這兩個條件,即開放系統+遠離平衡,我們就有可能實現熵減。


任正非是第一位把熵的概念引到企業管理中並系統闡述的企業家。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 光明之矢》的郵件,該文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從2012年起,任正非陸續在7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熵」這個概念。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到公司治理體系,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理論。基於「開放系統+遠離平衡」的耗散結構,華為搭建了熵減模型。


華為熵減模型


  • 開放系統

開放系統指的就是系統把無用的熵排出去,然後吸收新的可用物質、能量和信息。企業要想對抗熵增,就必須開放,把那些衰敗為熵的東西全部排出系統。比如腐敗的制度、無產出的員工、落後的信息等等,同時也要吸收新鮮血液,比如先進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華為就是最推崇這一理念的,任正非說:「我們一定要避免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華為內部有這樣一句話:「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就是鼓勵企業內部多跟外部先進的公司和組織進行交流,吸收他們的能量。


  • 遠離平衡

當熵逐漸增大,雖然系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無序,但是這種結構卻更穩定,這種穩定就是平衡態。比如一個企業做大了,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固的結構,這種結構很可能就是官僚結構。企業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進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會非常困難。


解決辦法就是,打破這種平衡態,讓系統內部流動起來。


韓都衣舍採取小團隊模式,每個團隊2-3人,包括設計師、頁面製作專員、貨品管理專員。員工自己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團隊,也可以自己組建團隊。通過分成、授權、競爭、淘汰等一系列機制,來進行充分的內部流動。最後無能的員工(熵)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繼續流動、重組,變得更加強大。


華為每年淘汰幹部10%,員工淘汰5%。每年18萬人會淘汰5千人到9千人來激活這個團隊。


德銳建議企業定期(每半年或每年)進行組織內部的人才盤點,識別出利潤創造者與利潤消耗者,並針對性地進行獎懲,打破平衡,激活組織。



  • 個體熵減

組織的減熵之路少不了個體的努力。從個體角度,也需要持續熵減,華為通過人力資源政策來實現個體的熵減。人的本性追求享樂和安逸,隨著財富的增加,個體會逐漸熵增,最終失去活力,個體活力的喪失會導致整個組織出現黑洞。


華為的具體做法就是通過用人力資源的價值分配來撬動更大的價值創造。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因為這是反人性的,但做好了,就會通過激活個體來激活整個組織。


華為通過員工持股,產生內生動力;通過薪酬分配,拉開差距;通過「給火車頭加滿油」,向奮鬥者傾斜,激發鬥志;通過打開人才金字塔塔尖,形成開放的人才梯隊;打開優秀人才上升通道,不斷吸納外部優秀人才進入。


看完《信條》後人們不禁思考:未來的終局是早已確定的嗎?如果我們知道了未來已定,那奮鬥的意義又何在?


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提出過一個二難推理:每個事件總是由先前的事件引起的,這是物理的規律;但人又擁有在兩種可能的行為之間選擇的能力,這是人的自由意志。


雖然「熵增」是物理宇宙中不可避免的終局,但對於每一個個體與組織仍然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場中進行「熵減」。減熵的路途充滿痛苦,但卻能讓個體與組織持續充滿活力,正所謂痛並快樂著,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個體與組織更好地活下去。


-END-

*作者:李祖濱,南京德銳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吉姆·柯林斯新書《飛輪效應》中文版譯者,人力資源領先戰略理論創立者,偉事達私董會總裁教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DBA),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南京大學商學院兼職研究生導師。


* 作者:佘珊珊,德銳諮詢諮詢顧問,為多家億級企業提供人才激勵、人才選擇等項目服務,參與著有《重構績效》。


相關焦點

  • 電影《信條》看不懂?網友調侃1億票房裡有9500萬都是沒看懂
    影迷們都喜歡克里斯多福·諾蘭電影中所建構的全新世界,因此解讀他的電影裡的劇情也成為觀影之後的一種思考。那麼這部《信條》究竟有多難懂,據說連電影的主演們都看不懂劇本裡的故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對於電影《信條》裡的故事情節也是非常的深奧,並非看一遍就能完全看懂的。反正我是沒有看懂。
  • 諾蘭新片《信條》看不懂沒關係,先來看懂取景地
    《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還有最經典的《蝙蝠俠》三部曲,都是他的作品!電影《信條》背後的邏輯線、時間線成為近期熱議的話題,許多明星和網友紛紛直言,沒看懂《信條》。來看看《信條》裡的標誌性建築吧!
  • 看不懂《信條》沒關係,但女主角伊莉莎白戴比基的美你一定要懂!
    #電影信條#由克裡斯多福諾蘭編劇和執導的電影《信條》近期已經上映,而諾蘭在電影中大玩他最拿手的「時間」,精彩程度不必多說,但是此次的電影信息量實在太過龐大,所以許多人走出影廳時一臉狐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看懂。
  • 《信條》上映一周都沒爆,不能甩鍋「看不懂」
    不誇張,從基礎知識點看就很明顯——《盜夢空間》是夢裡的時間比現實流逝快很多;《星際穿越》是引力場與時間;而《信條》呢?「熵增和熵減」,別說懂不懂,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不管現在懂不懂、為什麼懂,反正未來也早晚會懂的。
  • 《信條》上映一周都沒爆,不能甩鍋「看不懂」
    不誇張,從基礎知識點看就很明顯——《盜夢空間》是夢裡的時間比現實流逝快很多;《星際穿越》是引力場與時間;而《信條》呢?「熵增和熵減」,別說懂不懂,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不過,同樣是看不懂,廣大電影愛好者對諾蘭就是有城牆那麼厚的濾鏡。別人邏輯不通是漏洞,諾蘭邏輯不通……那怎麼能叫邏輯不通呢!那是燒腦,是牛掰!
  • 《信條》首日票房險勝《八佰》,觀眾直呼看不懂,影評人也難搞懂
    從其上座率和排片走勢來看,周六票房有望逆襲《信條》再度奪冠。《信條》之所以首日票房不及預期,主要是因為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連影評人這次也被繞暈了。》首日票房不及預期,觀眾直呼看不懂《信條》是疫情後首部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重磅好萊塢分帳大片,加上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在中國影迷中的強大票房號召力,以及主演羅伯特·帕丁森、約翰·大衛·華盛頓的明星效應,上映前一度被很多人看好。
  • 那部連主演都看不懂的電影——電影《信條》幕後趣事
    當然,同時也作為十裡八鄉出了名的賺錢小能手,諾蘭這次也沒錯過這個發家致富的機會。13年拍《星際穿越》時,諾蘭為了實拍就種了幾百畝的玉米,電影拍完之後,他轉手把棒子一賣,就讓製片方在電影上映前就盈利了一波。而這次,諾蘭的在炸飛機前,把飛機肚子裡的引擎啥的都掏了出來,然後經過合法交易,又賺了不少小錢錢。就衝這,諾蘭就算不拍電影了,他肯定也能發家致富奔小康。
  • 看不懂《信條》,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盜夢空間》9.3,《星際穿越》9.3,《蝙蝠俠:黑暗騎士》9.2……就連備受苛責的《敦刻爾克》都有8.4的均分。與之相比,《信條》的7.8,是影迷群體性的灰心。而《信條》映後,大部分觀眾都表示了「沒看懂」「無聊」,哄吵著「想要懂就要看第二次」。這是諾蘭的作品第一次出現現象級吐槽。相信如果諾蘭願意,他有很多種辦法讓觀眾看懂。
  • 看不懂《信條》,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幾日之差,他的新作《信條》上線,眼瞅著IMDb、爛番茄跌破8,Metacritic以6開頭,竟淪為諾蘭最差作品之一。豆瓣則更貼切地展示了《信條》在國內的情況。《盜夢空間》9.3,《星際穿越》9.3,《蝙蝠俠:黑暗騎士》9.2……就連備受苛責的《敦刻爾克》都有8.4的均分。與之相比,《信條》的7.8,是影迷群體性的灰心。
  • 你敢承認沒看懂《信條》嗎?
    跟諾蘭之前的《盜夢空間》一樣,對於《信條》的評論,網上基本步調一致「很燒腦」,甚至有的觀眾反饋「出門下樓梯都感覺往上走」,而我看完了信條,是真的差點沒把我腦燒死,看完後最大的印象,竟然是留在我腦海中關於劇情的一個個細節的問號,還有跟隨劇情推進、震耳欲聾的音效!
  • 懂不懂「信條」沒那麼重要
    這是Sir的《信條》第三篇。得承認,諾蘭徹底激起了我們腦力上的勝負欲。朋友間問候的方式都是:「《信條》你看了嗎?」頂級的場面,極度燒腦的概念,毫無疑問《信條》會是今年第一大片。但在粉絲的狂歡中,Sir還是想告訴你——其實《信條》沒那麼「神」。
  • 《信條》看不懂請二刷,我弱我有理是什麼鬼?
    1,能不能看懂和影片質量無關《信條》自上周五上映以來,就以其燒腦的劇情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的人買票再次二刷,有的人則在惡意刷差評。諾蘭有義務讓所有觀眾都看懂嗎?就連童話般的《哈利波特》系列,也不是看上去那般簡單。
  • 看燒腦電影《信條》,不要糾結在懂與不懂上
    也就是說,即使「看不懂」劇中錯綜複雜的邏輯體系,即使理解不了那些前沿的物理學、哲學概念,單單就是劇情與畫面也會讓觀眾大呼過癮。可惜,在《信條》中,這兩個基本的外部元素都缺位了,有一種說法是《信條》一片中,諾蘭那個精於編劇的弟弟沒有參與。
  • 電影《信條》TENET你看懂了嗎?諾蘭的,看不懂就對了
    花煜寒|文《信條》TENET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動作驚悚片,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齊、麥可.凱恩、肯尼斯.布拉納聯袂主演。於2020年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 《信條》口碑出爐,全網評分都高於8分,但影迷表示看不懂
    ,觀眾觀影后也是紛紛推薦觀影,不過有意思的是,網友表示沒怎麼看懂,對於熟知科幻電影的朋友都知道,要想真的領悟劇集的內涵,還需要二刷,甚至三刷,四刷。也有網友認為這部劇真的太燒腦,看過去之後完全沒有懂啥意思
  • 《信條》,全國一大半人都沒看懂
    下午和兩個博士同學一起去看了最近上映的電影《信條》,這是由《盜夢空間》導演諾蘭操刀的新作,網上一片叫好聲,我們仨認為沒幾個人能看懂。首先,不是工科生的話應該不清楚啥叫熵,所以就有一大半人看不懂了。舉個例子,事情的自然發展導致熵增,就像大江一去東不復返。熵減則可以理解為破鏡重圓。就是這種機器(傳送門)可以讓正常發展的事情反向發展,like>返老還童。當你周圍的東西都逆向發展的時候,就等同於時間倒流,回到過去。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
  • 沒人能一遍看懂《信條》這篇解答你的所有小問號
    看不懂《信條》,絕對不丟人。,當時國內外幾乎所有評論都出奇一致——「沒,看,懂!」  看不懂《信條》,絕對不丟人。  除非你提前做足了劇透功課,否則諾蘭就沒打算讓觀眾看一遍就能懂。首先這部電影中的概念就很前沿,涉及到逆熵、時間倒轉、時間鉗形運動、祖父悖論等,其次由此展開的劇情呈現為多線、迴環敘事,有不同人物正逆視角的無縫轉換,也有一定劇情留白,需要自己腦補。
  • 年度神劇《信條》:不讀書,連電影都看不懂了
    ,沒人最好了,這樣就可以安靜地欣賞電影。我不敢說,看第一遍就看懂了《信條》,諾蘭的電影,都是要刷三遍以上的,不然他就不叫諾神了。一張電影票不貴,但想看懂,很「貴」。沒有點知識儲備,真看不懂《信條》。當其他人在電影院享受智商被虐的過程時,你卻在昏昏入睡,這咋整。
  • 「朋友圈說看不懂《信條》很丟人,是真的嗎?」
    而遊戲唯一的任務就是——觀看諾蘭新上映的電影《信條》。這位熱衷於燒腦敘事的導演,每次新片上映都會在各大影評平臺上掀起一股「大腦被燒成爆炒腦花」的哀嘆。而一部讓絕大多數人都摸不著頭腦的《信條》,更是讓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成為了100種迷惑表情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