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導演拍電影有多瘋魔?看懂《信條》,你只需要了解這四件事
多年以後,人們或許會說:「《信條》的概念和效果,仍然未被超越。」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被譽為是這個時代的電影天才,在IMDb網站上的網友評選TOP250高分電影中,他有《記憶碎片》《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等7部電影入選,是同時代電影導演中的佼佼者。自從《蝙蝠俠:黑暗騎士》一戰封神之後,他的每部新作都得到全球影迷的矚目,這部最新的《信條》也不例外。
這次的《信條》是要把時間具象化地呈現給觀眾,正向和逆向的時間用視覺來呈現,真正達到了一場意想不到的視覺盛宴,為了拍攝這樣一部高口碑的大片,諾蘭可以瘋魔到什麼程度?有關片名時間和人物的設定的含義,你需要了解這四件事——
第一,看懂《信條》,你只需要了解這四件事
看諾蘭導演的電影最好不要在影院裡玩手機,要集中精神,注意片中以下幾個名詞,這電影就無障礙了。
1、片名「Tenet」的含義
這是一個回文詞,正讀、反讀都一樣,就等同於片中正向和逆向的時間設定一樣,主人公(約翰·大衛·華盛頓飾)在《信條》中的故事就是來回往復演了一遍,當我們以為電影完了,但是反過來這是一個起點,他將引導未來年輕的尼爾(羅伯特·帕丁森飾)來為信條組織服務,而主人公(諾蘭刻意沒給起名字)正是信條組織的創始人,即便是信條組織這個概念還是別人告訴他的,但其實是他未來首創,只不過是他從未來穿越過來培養了一批人,循環往復。
2、了解「熵」
「熵」是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用符號S表示,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信條》電影中的未來科學家發明了逆向熵的技術,這項技術也實現了時間倒流,人們可以通過旋轉門回到過去,就如同穿越一般,只不過穿過去之後是逆向時間,一切都是反正來的。
3、什麼是「時間鉗形運動」?
在結尾的大戰中,完美地詮釋了「時間鉗形運動」紅藍兩隊分頭進攻,紅隊一組正向從9點50分打到10點鐘,藍隊一組逆向從10點打到9點50分。看似分頭行動,實際合作無間,因為始終有一組是打過這場仗的,所以知道應該從哪裡打可以避免大的傷亡,以及敵人會怎樣進攻,兩組人馬在正向和逆向的時間軸上相互合作,是為鉗形運動。實際上,主人公和尼爾拯救世界的行動,兩人經歷了正向和逆向的時間軸,不也就是一場長線的時間鉗形運動嗎?
4、「尼爾」的角色意義
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尼爾是來自未來的人,他知道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而在未來徵召他加入「信條」組織的人正是主人公(約翰·大衛·華盛頓飾)。主人公在未來找到了年少的尼爾合作,尼爾從未來穿越而來,幫助主人公完成了拯救世界的人物,即使尼爾知道這趟任務他將獻出生命,他也無所畏懼。電影中的這兩位主人公的無畏精神,也頗具傳奇色彩。
第二,真飛機撞樓,組車隊逆行倒流,大場面少用特效
諾蘭導演的電影作品好看,就在於真實感強烈,之前《蝙蝠俠:黑暗騎士》中蝙蝠俠打翻大型廂式貨車,還有《盜夢空間》中火車開上公路,這些都是實拍,真的就是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動作了真實的大貨車和火車,從而達到了真實的大場面。
《信條》又是一次登峰造極,電影中動用了波音747去撞毀片中的機場倉庫,還同時讓20多位特技演員齊齊開倒車上路,營造片中時間逆向的視覺場面,真實的震撼是電腦特效遠遠無法比擬的,今天的好萊塢也僅有諾蘭能堅持如此拍大場面。片尾的高潮決戰,正向和逆向部隊的雙雙對決,也打開了有關動作和時間設定的全新視野。
第三,《信條》顛覆傳統特工片,科幻硬核賦能
科幻片和特工片在好萊塢都是久負盛名的類型片,作品也是汗牛充棟,但如何拍出新意就是個問題。特工+科幻的理念並非諾蘭開創,但是《信條》真的是把這個概念推上了一個高點,諾蘭導演是用有科學依據的時間理論來創作電影,有關時間正向和逆向的設定有縝密的科學依舊,同時在表現手法上,讓不同時間點的人物出現在不同場景,正義一方在為了拯救世界這項工作而不懈努力,特工故事線的設定異常穩定,這中間還有思路清晰的時間穿越線,從而讓一部特工電影呈現出前所未有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