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以家人之名》編劇丨任何「巧合」都來源於生活「原料」

2020-10-22 娛樂圈梗姐


最近最讓我上頭的一部劇就是《以家人之名》啦~作為一位獨生子女,我多麼想有哥哥啊~尤其還是威少和新成這麼帥的哥哥!(哈哈哈,雖然兩位演員都比我小)

其實追劇到現在,面對劇情的走向有很多質疑,出於探討的目的,梗姐通過朋友,聯繫到了兩位編劇,進行了一場私人「研討會」。

以下是記錄:

梗姐:《以家人之名》是您二位編劇的原創劇本,當初創作這部劇的靈感來源是什麼?

水阡墨、王雄成:最初的想法是我們主創和朋友交流的時候,發現我們不少小夥伴小時候因為家庭的變故原因,都吃了很多的苦。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也導致了大家看起來是正常的人,但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缺陷。這個劇的家庭設置就成為了我們希望為朋友們存放希望的烏託邦。

梗姐:這部劇主打的「治癒」,但是整部劇中有很多「甜寵」的因素,最初創作的時候是想要「親情」的呈現多一些,還是就想寫一部愛情劇呢?

水阡墨、王雄成:其實是想寫三個小朋友的從小到大的成長故事,這個故事裡有笑有淚有酸甜有苦辣,像生活的味道。大家雖然覺得我們作品裡很多「甜寵」的元素,但我們認為這就應該是愛的一部分。

三個小朋友隨著年齡的長大,小時候雖然有苦惱,但是有長輩遮風擋雨,而成年後從家庭中慢慢走向社會,與爸爸更多的是靠一根電話線聯繫,像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軌跡一樣離家,重新開始新的賽道。這是隨著年齡很自然的變化,什麼年齡段就在做什麼年齡段的事,不需要特意去設置轉折。

梗姐:很多觀眾在看過劇後都覺得「巧合」太多了,您對此怎麼看呢?您對《以家人之名》的定位是現實題材劇還是偶像劇?

水阡墨、王雄成:有句話叫「無巧不成書」,在創作中少量的巧合是可以的,但是肯定沒有太多的巧合,很多所謂的「巧合」都是二人的生活動線有交叉,那就不屬於戲劇上的巧合。

我們對這部戲的定位是青春成長劇,可能是我們自己在創作過程中沒有完全遵循類型片常見的模式和標籤,大家心裡有預設,可能也會有偏差,但如果你從三個主角從小到大的成長線去看,其實就是個順序敘事, 隨著年齡自然的變化和成長。

梗姐:《下一站是幸福》的熱度很高,但是評價並不是很理想(豆瓣6.0),但是《以家人之名》卻口碑、熱度雙豐收,您覺得這部作品(《以家人之名》)相比上一部(《下一站是幸福》)來說進步在哪兒?

水阡墨、王雄成:我們進入編劇行業才五六年,其實還算是個新人,也是在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每部作品其實都是我們當時當下可以完成的東西,回頭看當然很多缺點,在成長之後覺得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沒有辦法,過去的只能過去,其他的只能在下一部戲的裡去完善。

《下一站是幸福》的熱度高說明我們一定是做對了什麼,分數低的話,也一定是我們做錯了什麼。一部作品的成功是與方方面面因素相關,也包括了時代的背景的。

另外《以家人之名》和《下一站是幸福》的播出只隔了幾個月,這兩部亦是一前一後完成的故事。回頭再去看劇本,還是有很多的遺憾,但當時寫的時候,我們的局限性就在那裡。

梗姐:在劇情的設計上很多情節點都比較極致,比如凌霄和子秋要麼一起出國要麼一起回來,還有三個孩子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媽媽,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為什麼要讓子秋和凌霄九年都不回來,這個時間點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水阡墨、王雄成:我們一般寫戲都是把時間框在一個短時間的範圍內,把故事集中講。即使是兒童時期和高中時期,也是框在幾個月內去集中講述。

除了李尖尖的媽媽去世,凌霄和子秋都是有媽媽的,而凌媽媽和賀媽媽他們離開孩子的原因是完全相反。中國的家庭婦女地位普遍不高,二十多年前的女性甚至沒有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結婚生子是必須要做的事,好像每個媽媽都能成為超人,社會大眾對女性在家庭的付出提出了太高的要求,好像「做好」是理所當然,做不好才是異類。而賀媽媽這種獨自帶孩子的女性,如果再不想隨波逐流,不願意擁有湊合的婚姻,是更難的。放在現在都很難,何況是二十多年前。生活本身就是艱難的,努力了也可能事與願違。我的父母都五十多歲了,依舊覺得自己當不好父母,可能「做不好」才是人生的常態。

九年不回來是通過計算得來的結果,通過求學時間,財富積累,中間二人各自經歷的事情等等,或許細節上有偏差,但當時我們就是算出了這麼個時間。

梗姐:在李海潮和凌和平的人設方面,海潮就是比較居家,又當爹又當媽的感覺,和平很大男人,這兩個男人的相處真的有一種夫妻感,很互補。當時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以及他們的相處方式的時候,有從身邊的人身上汲取靈感嗎?

水阡墨、王雄成:李海潮這個角色其實是取材於我們一位朋友的真實經歷,由爺爺帶大,爺爺把她照顧的很好。在整個劇情設置上面,是很難去一點點摳每一個設置的用意,很多都是為了劇情發展合理。李爸爸作為廚師,喜歡小孩,照顧孩子很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吃喝拉撒問題,這就為三個孩子一起成長提供了天然土壤。

而且所謂的夫妻感,我們並沒有那麼想的。其實這個評價更像是很多人對於「夫妻」的傳統分工上有刻板印象:妻子在家裡做飯做家務,丈夫在外面賺錢。因此,當兩個老哥倆一個交生活費,一個做飯,很多人就會有這種習慣性代入。而事實上,兩個爸爸的性格一剛一柔,是很不同的。

梗姐:《以家人之名》裡有很多喜劇的橋段,您二位誰比較擅長寫這些幽默的部分呢?都說喜劇很難寫,您是如何駕馭喜劇節奏的?

水阡墨、王雄成:我們兩個人,王老師比較擅長掌握整個故事的大框架,我更擅長去做劇本細節,屬於互補。而喜劇元素的節奏,是一種直覺上的東西,很難去說怎麼去駕馭,它就是一種寫的時候的天然的直覺。

《以家人之名》這個故事的底色是灰色的,但人活著就是一直在尋找意義,存在感,自我價值,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我認可喜劇的本質是悲劇,它不需要去平衡,很多都是自然而然的生成,它真的只是一種下意識的東西。而筆下每一場戲,都儘量寫得生動有趣一點,讓大家儘量笑出來,笑是釋放,眼淚也是釋放。


梗姐:四部劇都是愛情劇,這是你們比較擅長的題材嗎?您二位之前一直在創作小說,且都有寫玄幻、仙俠題材的經驗,未來會嘗試創作這種題材的劇本嗎?

水阡墨、王雄成:愛情劇的受眾還是比較廣,而且這幾部劇其實完全不同的主題,不算重複。其實我們入行時間來看算是新人,還在積累經驗成長的階段。很多題材其實都很有興趣,以後慢慢嘗試。

梗姐:在創作一部新的劇本時,會先考慮受眾接受度和喜愛度嗎?感覺您創作的劇本都很有熱度,是如何抓住年輕受眾需求的呢?

水阡墨、王雄成:我們創作劇本時,其實是沒辦法去預測觀眾的接受度和喜愛度的,還有怎麼去抓年輕人的需求,是一件根本無法實現的事。如果這些東西可以預測的話,那每一部劇都會是大爆劇。人的心思是流動的,是不可測的,去年大家喜歡的東西,今年就不喜歡了。我們只能努力做好自己當下能做的事。

可能只是我們屬於幸運的,我們想寫的故事,導演的拍攝畫面,演員的演繹詮釋,後期剪輯製作,幾方努力後的最終成片,剛好合了觀眾眼緣。但我們其實在寫的當下,這個故事在紙上的時候,我們是不知道它的命運是什麼的。它會被喜歡,還是被嫌棄,它哪個情節不被接受,哪個情節被喜愛,一切都是未知數。

梗姐:您二位之前都是小說作家,現在轉戰電視劇創作,拋開體裁,單從故事性和創作思路的角度來看,覺得劇本和小說的創作區別在哪兒?

水阡墨、王雄成:我個人認為沒有特別大的區別,都是要講好故事。只是劇本是為拍攝服務的腳本工具,它要更簡潔清晰和客觀,站在每個角色的視角去寫事件。而小說更多的是,個人喜好的表達,更自由隨意,視角可以單一,都很有趣。

梗姐:在創作中是否遇到過瓶頸,是如何克服的呢?(單拿四部電視劇作品來說)

水阡墨、王雄成:每一部戲其實都很難寫,因為整個劇這麼多人物,幾十集裡,每集都有小節奏,幾集一個大節奏,要把它寫成一個圓滿的故事,是個非常龐大的工程。

而且每一部劇的困難都是如此循環,當下想不通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有時候卡情節卡半個月,整個人都會喪失自信,自我否定,還會崩潰大哭。但這些困難總會過去的,不知道怎麼克服的,我也想不通,但就是不會真的死在摔倒的那個地方。


梗姐:創作總是會有枯竭的時候,平時您二位會通過什麼方式積累素材呢?

水阡墨、王雄成:還沒有遇到真正枯竭的時候,想寫的東西一直有,可能平時在生活中的感悟,總能形成新的想法。如果我沒有想法,製片人有,導演有,我們總能討論出新的想法來。

梗姐:您二位和丁梓光導演合作了三次了,為什麼會一直合作呢?

水阡墨、王雄成:丁導加上製片人龍亞,我們四個人互相欣賞,志同道合,並且全心全意信任對方,將來也會一直合作下去。

相關焦點

  • 專訪《以家人之名》編劇水阡墨、王雄成丨以「成長」突破「愛情劇」困局
    在創作這部劇本之前,水阡墨、王雄成兩位老師並沒有預設劇集的類型風格,所謂的甜寵、偶像、親情、家庭、生活等「類型標籤」無非都是這部青春成長劇中的某個元素而已。在市場尋求垂直細分品類以獲得更大競爭優勢的潮流之下,《以家人之名》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情感」這一包羅萬象的主題之下雜糅了多種類型的情感。
  • 專訪編劇水阡墨、王雄成丨以「成長」突破「愛情劇」困局
    在市場尋求垂直細分品類以獲得更大競爭優勢的潮流之下,《以家人之名》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情感」這一包羅萬象的主題之下雜糅了多種類型的情感。 「巧合」與戲劇處理都來源於「生活」 任何影視作品的編撰都來自於現實生活
  • 專訪《什剎海》導演付寧:任何精彩都來源於生活
    這不僅體現在劇本創作上,深入生活的人物塑造,更體現在製作層面上,從什剎海四季取景到莊家小院複製,再到劇中美食的拍攝和烹飪,每一處都精心打造,由專業人做專業事。付寧表示拍攝《什剎海》既想表達一種溫暖的情感,倡導勤勞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也想讓現在的孩子從中找回漸漸流失的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傳統和新潮從來都不對立,而是互相彌補和融合。這是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永不落伍,欣欣向榮的真正原因。
  • 專訪編劇水阡墨、王雄成丨以「成長」突破「愛情劇」困局
    在創作這部劇本之前,水阡墨、王雄成兩位老師並沒有預設劇集的類型風格,所謂的甜寵、偶像、親情、家庭、生活等「類型標籤」無非都是這部青春成長劇中的某個元素而已。在市場尋求垂直細分品類以獲得更大競爭優勢的潮流之下,《以家人之名》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情感」這一包羅萬象的主題之下雜糅了多種類型的情感。
  • 《以家人之名》,以出書之名
    最近又一部電視劇大火——《以家人之名》,目前更新到16集。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主演,這幾位先不說演技,首先顏值小編是很磕的,先上圖。開播以來角色設置、劇情走向都很自然,感情衝突、矛盾也都很飽滿不尷尬。三個孩子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組成一個家庭之後,從開始的小心翼翼、互相試探,到敞開心扉、報團取暖,再到互相扶持、共同成長。
  • 《以家人之名》口碑急轉直下——"以家人之名行不軌之事"
    喜歡看娛樂方面資訊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每天都為你帶來不同的娛樂圈故事在當下,除了電影《八佰》熱映外,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也是備受觀眾追捧,可以說《以家人之名》還播出之前,就吸引了很多的觀眾,或許編劇沒有那麼的思想去編寫家庭日常生活吧。
  • 《以家人之名》比比三兄妹的賺錢能力,再看看各自父母,驚人巧合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正在芒果臺熱播,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飾演的異父異母三兄妹,感情戲格外精彩,隨著以凌霄和尖尖正式宣布戀愛關係,子秋黯然神傷,一手發糖一手撒鹽的故事引發全網討論。很多人都期待霄尖CP能夠修成正果,也有觀眾希望子秋可以逆襲奪妹。
  • 《以家人之名》巧合一個接一個,特點也在消失,難怪評分會下跌
    《以家人之名》是由丁梓光執導,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等主演的青春成長治癒劇,該劇講述了3個原生家庭有缺失的孩子組成了一個非血緣關係的家庭,兄妹三人在成長中彼此扶持,逐漸治癒了內心的傷,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成為了更好的人。
  • 網傳《以家人之名》編劇不歡迎蕭戰粉絲
    網傳《以家人之名》的編劇在AO3事件中曾經帶過227的tag,而在有粉絲表示要抵制《以家人之名》的時候編劇表示不歡迎肖戰粉絲來看。在227事件剛剛開始的時候《以家人之名肖戰粉絲只是一部分觀眾,對於不是肖戰主演的一部劇來說影響力微乎其微,但這一部分並不是所有人都參與過舉報,並不是所有人都下場說過不當的言論,甚至有很多人是因為頂著肖戰粉絲的頭銜而被網暴了近6個月,這樣一棍子打死對她本人影響不大,但是直接影響的是《以家人之名》這部劇,是為這部劇奉獻過眼淚和真感情的演員們。
  • 以家人之名,用愛治癒生活
    今年暑期檔,《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穿越火線》等熱播好劇紛紛霸屏,在激烈角逐賽中,芒果TV也放出了壓箱底的「大招」——《以家人之名》。▲圖片來源於網絡《以家人之名》講述一個「非血緣關係」的新家庭彼此扶持、互相治癒的故事,但整部劇作為一部家庭溫馨劇
  • 《以家人之名》,如果編劇是網友...
    近日芒果臺熱播的《以家人之名》,以其高開低走的趨勢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它的前幾集也一度拿下了豆瓣8.6的評分,讓廣大網友一度認為這會是一部講陪伴和溫暖、詮釋真正的親情與家人、搞笑而不失感動的生活治癒劇,甚至期待這會是下一部《請回答1988》的經典之作。
  • 以家人之名談戀愛,編劇為何離不開「狗血」設定?
    雖然才播出了十六集,《以家人之名》已經被不少人斷定為「高開低走」,豆瓣評分也從8.6一路降到8.1,並且有持續往下走的趨勢。 《以家人之名》有一個亮眼的開篇:一個由三娃倆爸組成的混搭家庭,其樂融融地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溫暖、治癒,又充滿煙火氣。
  • 《以家人之名》收官近1個月,編劇仍在被罵
    文/阿衡《以家人之名》收官23天後仍有餘溫,網絡上對這部劇的討論居高不下。近日,有網友發現《以家人之名》編劇水阡墨已經將自己的社交帳號設置了權限,「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據悉,從該劇播到中期開始,水阡陌就遭到了群嘲。
  • 《以家人之名》收官近1個月,編劇仍在被罵
    文/阿衡《以家人之名》收官23天後仍有餘溫,網絡上對這部劇的討論居高不下。近日,有網友發現《以家人之名》編劇水阡墨已經將自己的社交帳號設置了權限,「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據悉,從該劇播到中期開始,水阡陌就遭到了群嘲。
  • 《以家人之名》編劇疑為227粉,公開表示不歡迎肖戰粉絲
    《以家人之名》的開播完美的拯救了芒果臺低迷的收視率,這部劇從目前已播的幾集來看確實是一部值得深夜追的電視劇,雖然也有毀三觀的人和事但總體溫馨且搞笑。但近日有網友發現這部劇的編劇是肖戰227粉,而且公開表示不歡迎肖戰粉絲。
  • 《以家人之名》,這部劇諸多的代入感,都來源於他
    《以家人之名》又一部未播先火的劇,其主要火在主演本身,都是高顏值的代表人物。本劇是由宋威龍、張新成和譚松韻聯袂出演的一部親情系列的現代劇。實際年紀和劇中年紀恰恰相反這個點,在播出之時也是成為了觀眾的一個劇點。
  • 劇情狗血配角幾乎全員惡人,《以家人之名》大概率爛尾?
    原創丨考拉AEON暑期檔電視劇當之無愧的黑馬是哪個?而且可以看出編劇為了塑造家庭與外部的衝突和人設差距,幾乎把全員配角都刻畫成了臉譜化的反面形象。可以說除了李爸和凌爸之外,所有的成年人差不多都是壞人。凌霄的媽媽,外婆,舅舅,妹妹...賀子秋的媽媽爸爸... 有血緣關係的就沒好人可還行?
  • 《以家人之名》三兄妹上演狗血「三角戀」編劇喝大了吧?
    《以家人之名》一開播就高分霸屏,褒獎不斷。但最近這畫風,真有點懷疑編劇喝大了……先來說說這部劇最開始吸引我的地方:以家為背景,以親情做底色,一開場就展現給人家常、懷舊又溫暖的畫面,賺足了淚點和笑點。而且與以往不同的是,一貫被吐槽「油瓶倒了都不會扶」的爸爸,在這裡,靠一己之力,頂三個孩子的親媽
  • 濃濃「咪蒙味」,《以家人之名》要爛尾?
    目前,《以家人之名》的豆瓣評分依然維持在8.2分,但隨著劇集展開,以原生家庭為基礎的現實治癒基調卻慢慢稀釋,兄妹變情侶、劇組硬發糖這些國產劇熟悉的味道又來了,如果真如大家擔心的那樣,後面二十多集淪為尖尖、凌霄的狗血戀愛劇,那《以家人之名》的高開低走幾乎是註定的。起於真實、終於狗血,一直以來,國產劇創作的閃光與雷區、經驗與教訓,幾乎都濃縮在這部《以家人之名》中了。
  • 編劇對母親有偏見?《以家人之名》所有的反派都是媽媽
    隨著劇情的鋪開,有網友發現《一家人之名》編劇對母親這個角色抱有極大的偏見,劇中相關的幾個主要人物皆因母親愛的不當而備受委屈,唯獨李尖尖活在幸福的家庭裡,儘管李媽媽在她小的時候難產離世,可她卻一點兒也不缺全方位的愛,因為所有的生活煩惱都被溫暖的老爸和兩個哥哥承包了,真是幸福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