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家人之名》播出之後,#李尖尖男朋友#、#李尖尖給樹洞投稿#、#凌霄賀子秋為什么九年不回來#、#凌霄溫柔#、#賀子秋唐燦#、#賀子秋看見賀梅#、#賀梅離開原因#等劇集相關話題幾乎每天都盤踞熱搜榜單。相比純粹的甜寵愛情劇,《以家人之名》對親情的細膩描繪和相互扶持的鄰裡熱情無疑更容易讓觀眾上頭。
被甜寵劇霸屏的國產影視劇市場,急需一股別樣清流為市場提供新鮮血液,這也是《以家人之名》播出即爆款、開分8.5的根本原因。然而,稱讚與質疑往往是兼而並行的,伴隨著賀子秋、凌霄出國九年後回到李尖尖身邊,二人先後跟李尖尖表白、爭風吃醋的劇情發展,該劇產生了不同的聲音,對於角色和情節的設置也引發了不少觀眾的探討。
追劇至今,記者也希望聽到編劇的回應,於是整合了觀眾的問題,與該劇的編劇水阡墨、王雄成進行了一次訪問。其實,聽到水阡墨、王雄成的名字,觀眾們或許並不會陌生,二人還曾經擔任過《我的奇妙男友》、《下一站是幸福》的編劇。入行僅五年,作品皆爆款,兩位編劇帶著謙遜和學習的態度,與記者分享劇本創作背後的經驗與遺憾。
這到底是一部親情劇?還是甜寵劇?隨著劇情的深入發展,許多觀眾都產生了這樣的疑惑。畢竟在李尖尖與凌霄正式在一起之後,撒糖的密集程度絲毫不亞於任何一部甜寵題材的作品。
談及創作初衷,水阡墨與王雄成表示:「與身邊朋友交流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因為從小的家庭變故而吃了不少苦,他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樂觀開朗,但原生家庭對他們還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我們創作這部劇也是希望給這些朋友建造一個存放希望的烏託邦。」
都說電視劇是「造夢」,《以家人之名》則將這一特質發揮到了極致,這不僅是為擁有不幸童年的人們「造夢」,也是為獨生子女一代「造夢」。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彼此扶持、成長,在現實生活中本就少見,凌霄與賀子秋的寵妹行為更是令人豔羨。長大後的幾個人重新回到了彼此的身邊,劇情增加了愛情的元素,對此編劇表示:「我們最初只是想寫三個小朋友從小到大的成長故事,有笑有淚有酸甜有苦辣,正是生活的味道。觀眾們說我們這部劇裡有很多甜寵元素,不能否認,甜寵也是愛的一部分。」
在創作這部劇本之前,水阡墨、王雄成兩位老師並沒有預設劇集的類型風格,所謂的甜寵、偶像、親情、家庭、生活等「類型標籤」無非都是這部青春成長劇中的某個元素而已。在市場尋求垂直細分品類以獲得更大競爭優勢的潮流之下,《以家人之名》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情感」這一包羅萬象的主題之下雜糅了多種類型的情感。
因為在兩位編劇看來,任何預設都會存在偏差。
任何影視作品的編撰都來自於現實生活,《以家人之名》的創作更多來自於編劇從朋友的故事中所汲取的「間接經驗」。
雖然有許多甜蜜的愛情戲份,但《以家人之名》的底色仍然是親情。李海潮、凌和平兩位爸爸的人設深入人心,互補的性格以及逗趣自然的相處方式都讓觀眾們聯想到了自己的親人。水阡墨、王雄成表示:「李海潮這個角色其實是取材於我們的一位朋友的真實故事,她是由爺爺帶大的,爺爺把她照顧得很好。」電視劇雖然來源於生活,但也不排斥藝術加工,編劇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將「爺爺」轉化成「爸爸」,又為其賦予了非常鮮明的人物個性。
「李爸作為廚師,喜歡小孩,心地善良,而照顧孩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解決吃喝拉撒的問題,這就為三個孩子的成長提供了天然土壤。」李海潮在劇中的形象「又當爹又當媽」,一邊開麵館養家一邊照顧三個孩子,而身為警察的凌爸則繼續著「為大家不顧小家」的忙碌生活,兩個人一剛一柔的個性、對家庭的不同貢獻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三位孩子的親情缺失。
劇集播到中段的時候,賀梅、陳婷等幾位母親分別表現出了性格上不同的缺陷,但表現母親的缺陷一面並不是編劇的本意,編劇是想通過「拋棄」來展現婦女的無奈。「除了李尖尖媽媽是去世的,賀子秋和凌霄的母親離開孩子的原因都有不同苦衷。中國婦女的地位普遍不高,二十多年前婦女更是沒有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利,結婚生子是必要的事情,社會對女性也提出了太多的高要求,『做好』是理所當然的,但實際上『做不好』才是人生常態。」
在最近更新的劇情中,因車禍、癱瘓而導致喜怒無常的陳婷也開始積極面對生活,對凌霄的態度似乎好了許多。賀梅的回歸也成為了劇集的「催淚彈」,她當年離開子秋的原因也浮出了水面。原來,在經歷了被小三、被開除以及輿論壓力之後,賀梅拋棄子秋真的是「對雙方都好的無奈之舉」。為了彌補多年的虧欠,賀梅也在暗地裡幫助子秋。正所謂「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因得知子秋遭受趙華光「經濟制裁」,賀梅打電話臭罵趙華光的那場戲真的是酣暢淋漓。
除此之外,《以家人之名》中也不乏一些巧合橋段,比如賀子秋和凌霄分別因為不同的原因而前後腳出國,又都在九年以後回歸到李尖尖身邊,最後同時租在李尖尖對面,又前後腳表白李尖尖,這一系列的橋段似乎都是在用「巧合」堆砌出來的戲劇衝突。
對於這樣的質疑,水阡墨和王雄成回應道:「有句話叫『無巧不成書』,在創作中難免會有少量的巧合,其實所謂的巧合也不過人物生活線上的交叉,那就不屬於戲劇上的巧合。」換句話說,如果只是強硬地設計一些偶遇、撞破等無腦情節,自然無法令觀眾信服,但《以家人之名》由於鋪陳了許多人物的情感線索和行為動機,因此在某個時間點「觸發」的時候就不會覺得不合理。
至於「九年」的時間點設計,兩位編劇老師也是經歷了大概的估算,雖然這九年的時間在劇本和畫面的呈現上是缺失的,但在創作過程中,編劇需要在腦海中大致預想這段時間發生的故事以及人物狀態的轉變,這樣才能使劇情流暢自然。
《以家人之名》是水阡墨、王雄成以及導演丁梓光、製片人龍亞第三次合作的作品了,四個人早已形成了深厚的友誼和心照不宣的默契,兩位編劇也表示四個人之所以能有多次合作,是因為「互相欣賞、志同道合、彼此信任」,並且將來也會一直合作下去。
從《我的奇妙男友》(兩部都是龍亞擔任製片人,第二部與丁梓光合作)到《下一站是幸福》再到《以家人之名》,幾乎四人合作的每一部劇都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但兩位編劇也只是謙遜地用「幸運」來解釋爆款的產生,以及離不開四個人默契的配合和努力的結果。
「對於觀眾的喜愛度和接受度,如何抓住年輕人的需求,我們在創作劇本的時候是無法考慮這件事情的。因為人的心思是流動的,是不可測的,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能夠按照觀眾的喜愛程度創作劇本,每一部都會是大爆款劇。」在水阡墨、王雄成看來,創作一定是出於「熱愛」的,表達自己最想要表達的故事,而並非去迎合任何人,因為任何故事都會有人喜歡、有人嫌棄,任何情節都會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正所謂「眾口難調」,一切都是未知的,「未知」或許就是他們選擇做編劇的興趣所在。
一個人的創作總是會有枯竭的時候,團隊作戰往往能夠事半功倍。水阡墨、王雄成這對「夫妻檔」編劇在創作上同樣是互補的,對事物具有宏觀把控能力的王雄成負責搭建框架,而對情感具有細膩感知能力的水阡墨則負責補足細節。在創作過程中,每個創作者都會遇到瓶頸和難題,但好在有團隊的協助,導演、製片人和編劇的交流碰撞總是能夠激發出新的靈感。
入行僅五年,水阡墨、王雄成謙遜地表示在劇本的創作上一定會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每一部作品都是積累經驗的過程,而他們也努力在下一部作品中彌補之前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