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味道,除了媽媽的飯菜,就是太姥姥的零食和姥姥做的焦饃麻花,還有姥爺的水果蘿蔔了。可是長大之後,那些味道竟也只停留在了小時候。
屋裡放了一首民謠,兩個女孩一個彈琴一個唱,讓人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童年時期。
我淚點低,聽到的瞬間就淚流滿面,放給媽媽聽,給她講這首歌講的是什麼,她也哭了。
《馬馬嘟嘟騎》這首歌用的是常德方言,歌詞的非常簡單,就是一個被外公外婆寵愛的小孩,撒嬌要殺雞殺鵝騎摩託,被長輩不斷滿足之後得意洋洋地說外公外婆也奈何不了我呀。伴著歌聲不自覺就回到了單純快樂的童年,哪怕只有那麼幾分鐘時間,也治癒了生活賜予的一身疲憊之感。
外婆家有三位老人陪伴了我的整個童年,外婆、外公還有媽媽的奶奶,我的太姥姥。外婆和太姥姥是最疼我的,每次去都要張羅著給我做麻葉麻花吃。老一輩人的手藝做出來的味道是獨一無二的,後來他們不在了,我就再也沒吃到過那種味道。
太姥姥90多歲了,每回去她都拉著媽媽的手,久久不願鬆開。好不容易丟開了媽媽的手又拉住我的手悄咪咪跟我說,給我留了好吃的。說完就讓我跟她走,於是我跟著她到了她的東廂房裡頭,看著她笑呵呵地從罈子裡拿出來各種零食,有雪蜜棗、冰糖、芝麻糖棍、牛軋糖、糖角蜜果、餅乾、麥乳精、雪餅、牛奶甚至還有方便麵。太姥姥是上世紀10年代出生的,見證了民國時期、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等重大歷史,又經歷過兩次全國性的特大饑荒,對於她來說這些用錢買來的都是有營養的好東西,好東西自己是捨不得吃的,一定要留給疼愛的太孫。於是媽媽後來給她買的東西就從餅乾牛奶麥乳精變成了老年奶粉,騙她說這東西是專給老人吃的,小孩不能吃,吃了要生病,她才留著自己吃。
我出生時,太姥姥就快80歲了;我十幾歲時,她就90多歲了;太姥姥要是活著,現在也是個百歲老人了。
媽媽是跟著她的奶奶長大的,所以媽媽的手藝也都是太姥姥那兒學來的,每回媽媽做一些傳統小吃時,就會說「這個是俺奶的味道,是我小時候的味道。」
太姥姥是個很了不起的老太太,13歲就嫁人,兩次大饑荒奪走了她的父母、丈夫以及公婆,她愣是養活自己的6個孩子,還收養了一雙失去父母的兒女。在那個年代她這樣一個裹著小腳的女性,養大了8個孩子,我覺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太姥姥跟姥爺一起生活,所以每回去姥姥家,都有各種好吃的零食。只是我出生時太姥姥就很老了,媽媽所說的那些傳統小吃,我沒有吃過太姥姥的味道,記憶中都是姥姥的味道。
姥姥跟太姥姥不太一樣,沒有裹小腳,一副小家碧玉的形象,也沒有零食,但姥姥會做麻葉麻花還會做焦饃。
焦饃就是用芝麻、食鹽和面,和好的麵團擀成如紙張般的一個個圓薄片放到土鍋上烙,烙成金黃色就可以出鍋了。這樣做的薄餅,比餅乾還好吃,麵餅又焦又脆,裡面的芝麻香柔和了麵餅的香味,咬一口特別滿足,因為表面有許多芝麻點綴,也叫芝麻餅。後來我自個兒學著做了幾次,但味道始終不太對,我想這就是傳統手藝的魅力所在了吧。
還有麻葉麻花,小時候在姥姥家,姥姥每回都要做給我吃,姥姥炸的麻葉真的就像秋天的落葉一樣,用手一捏就碎成渣滓,塞進嘴巴裡酥脆的感覺充斥著整個口腔,一口一個根本停不下來。麻花也是,麵團搓成條,不一會兒就在姥姥手中變成了一個糾葛擰纏的大蠶蛹來,油鍋炸至金黃撈出,點綴些黑芝麻,直接吃香酥不膩,泡在飯湯裡吃外軟裡脆也很可口。可後來無論我嘗試多少次,做出來的麻葉都是硬得很蹦得牙齒痛。於是接受自己手殘黨的事實,便不再折騰,媽媽看不下去自己動手做了。媽媽做的麻葉也一樣是酥脆可口,可還不是小時候的味道。
有時候就是這樣奇怪,你按照配方和步驟來做,可你就是做不出記憶中的那個味道。就像現在在吃蜜棗冰糖,就不如太姥姥給的那個味道甜蜜,若說是因為食品廠懈怠了原料不如以前好,恐怕這個說辭立不住腳。
我想是因為記憶中的那個味道不單單是食物的味道,還有依託在食物身上的那份濃濃的愛意以及那個單純美好的童年,因為那個人不在了,那份時光回不去了,那個味道才會如此讓人魂牽夢縈。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們聽到這首童謠會不自覺就淚流滿面吧。
現在外婆家只有姥爺一個人了,舅舅舅媽常年不在家。姥爺不會做飯,從前不會,現在只會最簡單的「燒茶餾饃」,可家裡有什麼稀罕的食材,還是會一車一車往我家帶。姥爺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除了種地什麼也不會,他喜歡守著自己的土地種莊稼,他種蔥種的是山東大蔥,種姜說是從河南引進的育苗,種蘿蔔也種出的是水果味的甜蘿蔔。姥爺種的蔬菜、花生、大豆,還有花生油啊、菜籽油啊、蛋白肉啊等等,凡是我家沒有的,亦或是他覺得好吃的都要帶過來我家。有一年,姥爺種了很多水果蘿蔔,又甜又脆還是紅心的,說好吃的很,非要給我媽送來。於是開著他的拖拉機往我家竟運了一車來,來了就直接卸家門口,讓媽媽給鄰居們每家分一點。媽媽說只留一點,剩下的非讓姥爺運回去餵豬(姥爺餵了好幾隻豬),姥爺說小孩爸不在家,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需要鄰居們幫忙了,這點東西不值錢。
我們這地方常年都是種小麥,小麥收割後可以賣錢,有幾年姥爺種了幾畝水稻,打完水稻也不賣,先往我家運來了兩大袋子,那種大米因是自家打出來的,米粒大小不均,但是煮熟後晶瑩剔透,口感芳香醇厚,鬆軟有勁道,後來再也沒吃過那麼香的大米了。
還有紅薯粉絲、玉米糝、大鵝蛋、牛羊肉,還有活禽如雞鴨鵝小羊羔等等……凡是我家沒有的或是他覺得好吃的都要給媽媽留著。甚至有一年往我家運麵粉,說是沒打農藥,沒用化肥的純天然小麥打出來的麵粉,總共就打出來兩袋子麵粉,姥爺說這種麵粉包餃子擀麵條非常好吃,就往我家運了一袋。有機小麥因為使用的是純天然的有機肥,所以麵粉會更加筋道,延展性和彈性也比一般麵粉要高,因而做出來的麵食更加筋道彈牙。
姥爺就是這樣,一有什麼吃的就直接開上他的拖拉機,往我家運,而這些農作物我是不感興趣的,所以從小到大,對姥爺的印象大概就是小時候的兩隻小羊羔,還有家裡那兩袋子蛋白肉,以及吃粥時碗裡的玉米糝,姥爺的愛跟姥姥還有太姥姥不同。他從來不會直接表達,也不會多說什麼,覺得好就直接給你帶了過來。
每回給我家送東西了,媽媽讓他住下都死活不肯,甚至有時都不願在家吃了飯再走,媽媽說姥爺這是怕給她添麻煩。媽媽說剛跟我爸結婚那時候還沒跟爺爺奶奶分家,姥爺每回來都是送完東西就走,從不多待片刻,說是會麻煩媽媽,他習慣了就一直這樣,這麼多年我們都長大了他還是如此。做父母的永遠都覺得自己會給孩子添麻煩,這是中國父母的通病!
他們希望多跟子女待一起,又怕打擾了子女自己的生活,姥爺就是這樣的人,很多的中國父母也是這樣的人。
今年疫情,妹妹結婚了離家較遠,說過年恐怕回不來了,爸媽張口就說:「別回來了,難得放一次假,一來一回多麻煩還不安全!」電話剛掛,就跟我說:「寧愛吃紅芋和芥菜絲,要是不回來,給她留的那些,你給她郵過去行不行?」
明明他們一年到頭就盼著過年這幾日的團圓,卻因為怕給你添麻煩,小心翼翼在電話這頭讓你別回來。
小時候吃過的味道,長大後再難吃到,因為做出那些味道的人在慢慢老去。
時光匆匆不等人,有些事現在不去做,以後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