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發生5月12日。
那天早上6點多,張秀娟肚子痛,於是到醫院產房待產。
從懷孕開始,她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順產,因為這樣對寶寶好。可是,醫生檢查後,她的情況有點糟:胎位不正,羊水也渾濁了。
一般來說,這樣的情況,醫生會建議剖腹產。
「我還是想努力一把。」陣痛一次次襲來,張秀娟臉上冒出大顆大顆的汗。
產科的護士長陳豔,也鼓勵她先試試。
可是,第一產程她用盡了渾身力氣,孩子都出不來。因為孩子的頭位太高了。
於是,護士長和兩個助產士陪她到待產區活動活動,還用上了導樂球、導樂凳等工具來助產。
陳豔護士長說,這麼做,既可以減輕疼痛,還能讓宮口開得更快一些。
這期間,醫護人員還讓她嘗試了多種自由分娩體位:躺著、側臥、趴著、蹲著。一番摸索下來,張秀娟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體位——站著雙手扶牢牆壁!最不疼,也使得上力。
這下,所有人的信心都大增。
醫護人員在她耳邊大聲鼓勵:「怎麼舒服就怎麼生!」緊接著,大家半蹲在地上,準備接生。
第二產程中,張秀娟就這麼站著,發力25分鐘,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哭聲,孩子出來了,是個女兒,體重7斤半左右。
據說接生結束,醫護人員們全身都發麻了,陳豔的手都腫起來了。
看著白白胖胖的女兒,累得筋疲力盡的張秀娟笑著說,「真是多虧了醫護人員的幫忙,要是在老家,她估計早就去剖腹產了。」
最令她欣慰的是,會陰處沒有破,「少挨了一刀,聽說那裡破了後縫針可比生孩子還痛啊。」
在很多電影、電視裡,生孩子的畫面往往是這樣的:那些媽媽們躺在病床上,披頭散髮緊咬牙關在使著勁兒,一邊的爸爸握著她的手,同樣焦慮地為她打氣。
其實,這樣的生孩子方法已經out了
去年,東陽婦幼保健院就推出了自由體位分娩,得到了產婦的歡迎。
5月6日,來自全國幾百家醫院的1300多名助產士、醫生們趕到了杭州,成立了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助產士分會。浙江大學婦產科醫院產科護士長馬冬梅在會上接受錢江晚報記者採訪時說,「現在國際上最先進、最科學的生孩子方法就是怎麼生都可以。比如趴著生孩子、蹲著生孩子、站著生孩子,產婦怎麼舒服怎麼生。」
不過,並不是每個產婦都適合自由體位分娩。
醫生說,這要視產婦的個體情況來定,大家在生之前可以跟醫護人員諮詢。醫護人員會根據孕婦的身體狀況,來建議是否進行自由體位分娩。
像張秀娟原本的身體情況,很容易導致胎兒缺氧,而她選擇自由體位分娩後,卻有助於孩子健康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