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為何相等,原因是引力是慣性的源泉!

2021-01-08 國學大觀

導讀:本文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旨在幫助大家了解物理宇宙科普知識。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為何相等,原因是引力是慣性的源泉!

有幾個網友留言,想讓更簡單的解釋一下:引力是慣性的源泉 這句話。所以就試著來解釋一下,希望可以解答你們的疑惑。

引力是物質與物質在引力場中的作用。引力場也是這種作用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就如同一種空間性質。正是由於這種空間性質,才使得物質具有慣性。而且這種慣性的大小隻於物質的質量大小有關。而質量大小,又會決定引力的大小。所以這就是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嚴格有正比關係,是正確的。愛因斯坦以此建立等效原理也是正確的。

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電子版在靈遁者淘寶有。

根據上面的文字,相信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我所說的引力是慣性的源泉。引力決定物質具有慣性。假想宇宙物質,沒有引力,那麼物質也就沒有慣性。但是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慣性本身不是一種力,是一種物質在引力場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所以不要拿引力和慣性力做文章,去為難「引力是慣性的源泉。」 我本人一開始,也對此問題,頗為頭疼。但是其實是錯誤的。這根本就不是問題。

而引力的產生,我在文章中已經說了,認為是物質空間,物質組成,物質運動所導致的一種必然聯繫,即時空性質。其他宇宙三種力,也於此密切相關。但是在不同的尺度,不同的粒子運動情況下,表示出截然不同的作用。這在哲學上,也是非常講的通的。

由此來說,試著去尋找宇宙統一的「力」是正確的。就像我在結尾中說過。他會是一個非線性的系統。而不是單一的,線性的公式。這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相反。

我相信在《變化》一書中,漏洞百出,而且我也確實不是科班出生。可是我依然認為我的思想,對於一個科班研究者,能起到開拓思想的作用。這就是我要結果。這樣我就非常開心了。

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對宇宙有一個自己的認識,所以磕磕絆絆寫了這本《變化》。這本書不關乎錢,不關乎名譽。如果一個人,做什麼都要想到很多,我反而覺得是種悲哀。我僅僅是作為一個人,我要證明,我思索過這些看似離我很遠的東西。

興趣閱讀:你就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享年76歲),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畢業於蘇黎世大學,猶太裔物理學家。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

相關焦點

  • 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是同一種東西嗎?為什麼相等?
    質量只有一個,所謂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其實同一個東西,當然就相等啦。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這兩個質量都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變成了統一的。一、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是怎麼來的說起這個話題,還要回到牛頓發表了他那本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
  • 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為何不同?如果兩者不相等會怎麼樣?
    當我第一次聽說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是兩個不同的物理量時非常驚訝,但是稍微一深究,就會發現兩者確實存在本質的區別。1、慣性質量:描物體慣性大小的量,也可以理解為物體產生慣性大小的能力;2、引力質量:描述物體產生萬有引力大小的量,也可以理解為物體產生引力大小的能力;兩者一對比,本質就是慣性力和引力的對比,當然是不同的物理量,所以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是有本質區別的,兩者只是單位一樣而已。
  • No.141 在高考範圍內,如何理解慣性質量&引力質量的區別與聯繫?
    在初中,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更準確是物質的量);高中我們學習牛二定律後,更注重質量的慣性屬性,學習萬有引力定律後,我們開始關注質量的引力屬性;而大學低年級學習了狹義相對論後,我們了解到動質量和靜質量的區別,高年級學完廣義相對論,我們又會驚嘆質量與時空的聯繫。今天咱們主要著眼於高中物理階段的質量,也就是牛頓定律中涉及到的慣性和萬有引力定律中涉及到的引力屬性。
  • 物體是因為有質量所以有慣性,還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有質量?
    愛因斯坦的看法愛因斯坦憑著自身獨特的敏銳洞察力,從人們習以為常的引力質量總是和慣性質量成正比的事實出發,總結了前人對慣性的認識,特別是總結了馬赫的認識(愛因斯坦稱其思想為「馬赫原理」):愛因斯坦認為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是等效的,局域引力(引力不是均勻的)等效於虛擬的「慣性力」,如果選取合適的物理單位,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的比例係數可以變為1,也就是說引力質量等於慣性質量,引力就是慣性力
  • 關於慣性的幾點思考
    牛頓第一次定律成立的參考系叫慣性系。指出引力場後,本身這句話就不具有循環論證的嫌疑了。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為:在引力場中,物體所受外力為零的時候,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運動,叫慣性運動。這時我們就不用尋找靜止狀態和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況了,也就不會陷入到循環論證裡面。所以引力是慣性的源泉。正確的理解要把握四個點。1、慣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
  • 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建立在對慣性的新理解和認識之上
    伽利略首創慣性和慣性系概念。以此結束了亞里斯多德的關於力與運動的關係。即力不是使得物體運動的原因,慣性才是。力是改變物體狀態的條件。伽利略對運動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詳盡研究並給出了嚴格的數學表達式。尤其是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學史上是一個裡程碑。有了加速度的概念,力學中的動力學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靜力學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
  • 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和慣性力等效」為什麼如此重要?
    前面我們多次談到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等效原理:慣性力和引力等效,但是這句話很抽象,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凡是遇到你受到引力的場景,都可以等效轉化為你本身並未受到引力,只不過你所處參考系在引力反向上做加速運動舉個例子:當你坐在車裡面,突然踩一腳油門,你會發現有一個有一個虛擬力往後拉你,
  • 時間沒有質量,甚至於根本不是物質,為何引力還可以讓時間變慢?
    其實不僅是月球、地球和太陽這樣的宇宙天體,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具有相互的引力作用。光雖然沒有靜止質量,但是它從誕生之時起就一直處於光速運動之中,而運動就會產生慣性質量,而慣性質量又等效於引力質量,所以光一樣會與其它具有質量的物體發生相互的引力作用,因此光會被黑洞強大的引力所束縛,無法逃逸而出,於是黑洞的史瓦西半徑之內就成為了完全不可見的世界,黑洞的「黑」可謂是名副其實。
  • 時間根本就不是物質,更沒有質量,為什麼引力會讓時間變慢呢?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指出,引力可以讓時間變慢,對於同一個物體而言,它所受到的引力越大,其感受到的時間就越慢,對此他還給出以下公式用以計算(公式中的t代表被觀測者的時間,T代表靜止參考系的時間,G代表引力常數,M代表產生引力場的天體質量,r代表引力場中心與被觀測者之間的距離,c代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 有質量才有引力,光子沒有質量,但黑洞能把光吸住,這不矛盾嗎?
    但有質量才有引力,光沒有質量,黑洞為什麼可以吸住光?  並且,我們要知道黑洞的質量是非常大的,沒有上限,根據科學家們的探究發現黑洞引力的影響範圍的關鍵在於其黑洞質量的大小,也就是說黑洞的質量越大,其引力的影響範圍也就越大,一般來說黑洞的質量都是非常大的,那麼引力的影響範圍可想而知
  • 憑什麼引力越大時間越慢
    「引力」是不被當做普通「力「來著的十日,「引力」是不被當做普通「力」來著的十日,它只是時空彎曲的一種幾何表現上日,和上次一樣我們這裡還是不提公式,也不從幾何角度來解釋,還是用一個思想實驗,來幫助你理解這個結論,在開始之前,在開始之前我們還是要先了解兩個前提,一個是狹義相對論的「速度越快時間越慢」,這個就不多說了之前說過,另外一個就是引力的等效原理」,等效原理」
  • 天體旋轉靠慣性,那最初是什麼讓天體轉起來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在物理學上有著同等的地位。而我們的直覺卻告訴我們,靜止是正常的狀態,而運動則是特殊情況,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認識。以太陽為例,下面先說下太陽為何一直在旋轉?太陽為何在長時間內而已保持旋轉狀態目前的太陽在它自己的慣性下旋轉,並不需要任何外力幫助來保持它的運行。早在17世紀艾薩克·牛頓就觀察到運動中的物體傾向於保持其運動狀態,這就是慣性定律,為啥說人家是最牛的科學家之一呢,因為這種保持自身運動狀態的現象在生活中很難觀察到。
  • 天體運動新發現10個數學原理,將揭開引力的本質和宇宙起源?
    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引力表現為物體內部的量子旋轉引力,不同元素的原子旋轉的引力係數是不相同的,其引力極限邊界值也是不等的,同時還受到地球旋轉的引力幹擾,這是卡文迪許的引力常數「不常」的原因。第二:卡文迪許實驗測量出的引力常數,在天體計算和運用中沒有適用價值,運用這一常量計算,只會得出不相符的近似天體數據,而不是精確結果。
  • 物理思維:牛頓力學中的最大BUG,到底什麼是慣性系?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到了大學物理中,慣性系的定義被表述為:慣性定律成立的參考係為慣性系。其實不說還好,越說反而越發讓人不懂了。三、牛頓心中的慣性參照系牛頓的觀點我們可以從其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找到答案。
  • 看看「慣性系」的定義,初中物理白學了
    在初中物理中,把「慣性系」定義為受力平衡的參考系。其實真相沒這麼簡單,「慣性系」另有隱情。如果慣性系受力平衡(包括不受力),在遙遠的地方突然出現一個大質量的天體,我們身邊的「慣性系」會因為萬有引力變成「非慣性系」。
  • 物體的重量和質量雖然都會發生變化,但它倆並不是一回事兒
    在日常生活中,重量和質量的意義是一樣的,我們通常把一個物體的重量等效於其質量。但在某些特殊情況時,也需要考慮它們之間的差異。重量和質量是不同的,重量的單位為牛頓N,而質量的單位是千克kg。在地球表面,質量為一公斤的物體,其重量大約為9.8牛頓。
  • 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慣性和慣性定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慣性和慣性定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慣性和慣性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 引力之解 *
    蘋果下落的原因是地球對蘋果有吸引力,隔著空間,兩個沒有生命的物質會互相吸引,不管多麼難以置信,幾百年的實踐已經證明牛頓的這個理論完全正確。地球和蘋果為什麼能隔著空間互相吸引?它們是如何做到的?三百多年了,還沒有人找到一個讓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如果前進是死路一條,我們為什麼不試著退一步?毫無疑問的是,確確實實是地球的存在使蘋果往下落。